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1焦耳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1焦耳定律》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9-18-4焦耳定律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2.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运用。

3.了解电热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
力。

2.知道等效替代法和控制变量法在本节实验中的运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念。

2.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体会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焦耳定律是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第四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能与内能之间转化的具体体现。

教材在电功、电功率之后安排焦耳定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由“电流的热效应、焦耳定律和电热的利用与防止”三部分组成,研究电热与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定性关系,焦耳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做好实验及分析实验现象是关键。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生学习背景分析
1.学生对焦耳定律较为陌生,但有一定的电流的热效应认识。

由于新课程理念与应试教育观念的冲突,学生对探究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

2.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能对较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但用图像法收集与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较为薄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通过实验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并确定研究方法及实验操作中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2.难点:
对焦耳定律的理解及焦耳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讲练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和实验器材
多媒体课件、焦耳定律演示器、电流表、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等。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主题合作学习
一、电流的热效应
投影:电熨斗电饭锅、电炉丝、电烙铁
电热水器…… 这些用电器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点?
归纳并板书:一、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内 能, 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思考: 导线和电炉丝串联,为什 么电炉丝热得发红而导线几乎不热?
说明什么?
提出问题: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的多少跟什 么因素有关?
总结: 这些用电器工作时都是把电能转化成内能。

(得出电流的热效应的概念)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能力。

由生活现象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研究】电热大小的影响因素
1. 猜想: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
的多少与 有关。

你能结合实例说出这三个因素对
电热的影响吗?
2. 设计实验
展示实验装置: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电流、电压、电阻、通电时间…… 举例证明猜想的合理性。

培养学生合
理猜想,并分析猜想的合理性。

学会排除不合理猜想。

讨论:
1. 当大家猜想电热与多个因素有关,实验研究时应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2. 实验时怎样来反映和比较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
(提示:左右两透明密闭容器中
装有等质量的空气)
演示实验(一)研究电热与电阻大小的关系 展示实验装置 1:
学讨论得出:
1. 控制变量法
2. 通过空气受热膨胀程度,观察产生热量的多少; 实
验中,通过观察两个 U 形管中染色水柱液面高度的变化来判断产生热量的
多少。

培养学生利
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

培养学生利用转换法把不易观察的量转换为易观察的现象。

观察本实验装置,讨论: 1. 应控制哪几因素相同? 2. 两电阻为什么要串联?
电路接通,进行实验,观察 U 形
管中液柱的上升情况。

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观察装置讨论得出:
通过分析实验装置的合理性来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第4 节焦耳定律
一、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内能,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电热大小的影响因素:电流I
电阻R
通电时间t
二、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

公式:Q=I 2Rt
结束语:学习科学是一种能动的过程,是学生要亲自动手做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的事情。

本节课教师不再把教学重点放在传授知识上,而是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主动
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学生直接参与了焦耳定律的提炼过程,有效地建构知识,
体验过程,学习方法,由此,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点便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国家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改革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

在新课程中,教师需要实现
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为此老师应积极、热情地投入这
场课改,只有创新的教学才会培养出创新的新一代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