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教材选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1 节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运用创新实验,合作探究以及多媒体手段,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深层次的学习潜能,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
【教材特点】
⌝在课程标准上,要求“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
⌝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教材第一部分牛顿第一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节内容的难度中等,适合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并掌握了有关力和机械运动的基本知识,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认知难点:学生对惯性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只有模糊的认知,很多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误认为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兴趣特点: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贴近生活和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兴趣。
⌝应对策略:本堂教学中利用了大量小实验,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再结合理论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应用惯性,并能用其解释相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量互动实验和生活实例,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喜悦感,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和理解惯性的含义。
⌝教学难点: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教学过程】
现象2
前后
前:水平方向不受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受力平衡静止;
后:水平方向不受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受力不平衡向下运动。
总结:不受力时动恒动,所以重物落到正下方车上。
复习:
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说明:
(1)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
(2)惯性不是力。
只能说“具有”,而不能说“受到”。
生和一个女生分别去吹,比赛谁能吹的高。
惯性的应用:
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安全带、安全气囊、靠枕汽车启动、刹车使乘客状态的分析(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