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解析

7月全国自考公共政策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创始公共政策学科时使用的名称是【】
A.政策科学
B.公共政策学
C.政策学
D.政策分析
2.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西方思想史上两种主要的认识论是理性主义和【】
A.后现代主义
B.唯物主义
C.逻辑经验主义
D.经验主义
3.政策宣传在公共政策学概念体系中属于【】
A.核心概念
B.次级概念
C.主要概念
D.边际概念
4.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构建的模型是【】
A.理性主义模型
B.混合扫描模型
C.集团模型
D.渐进主义模型
5.“国家政权机关或政党为了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目的,根据历史条件和当前情况制定的一套措施和办法”是指【】
A.公共政策
B.政策
C.决定
D.决策
6.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是【】
A.咨询子系统
B.信息子系统
C.监控子系统
D.反馈子系统
7.政策执行模型中的“雷恩—拉宾诺维茨模型”也称【】
A.互适模型
B.循环模型
C.综合模型
D.博弈模型
8.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所采取的试点评估法属于【】
A.“前—后”对比法
B.“投射—实施后”对比法
C.“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法
D.“有—无政策”对比法
1
9.1977年中国决定废止大学招生的免试推荐制度而改行统一考试制度属于【】
A.风险型政策
B.竞争型政策
C.确定型政策
D.不确定政策
10.在政策分析方法中饱和抽样属于【】
A.多角度分析法
B.原因层次分析法
C.类别分析法
D.边界分析法
11.从公共利益与公共代价角度看,教育政策属于【】
A.利益范围宽而代价范围窄
B.利益范围宽和代价范围宽
C.利益范围窄而代价范围宽
D.利益范围窄和代价范围窄
12.将公共政策运行系统分为七个功能活动环节的是美国学者【】
A.拉斯韦尔
B.安德森
C.凯尔曼
D.布坎南
13.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属于【】
A.外在创始模型
B.进入模型
C.动员模型
D.内在创始模型
14.政策规划中采用听证制度是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
A.单一化
B.政府主导化
C.全局化
D.多元化
15.预测性政策评估方法中的直觉预测法是指【】
A.德尔菲法
B.时间分析法
C.序列分析法
D.投入—产出分析法
16.西方国家奉行的“三读”程序属于立法系统中决策程序的【】
A.提出议案环节
B.审议议案环节
C.通过议案环节
D.公布政策环节
17.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
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评估
D.政策监控
18.邓小平同志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属于【】
A.政策执行
B.政策制定
C.政策过程
D.政策变通
19.在政策执行理论模型中提出过程模型的学者是【】
A.麦克拉夫林
B.米特
2
C.史密斯
D.拉宾诺维茨
20.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必由之路是【】
A.政策制定
B.政策执行
C.政策评估
D.政策监控
21.在政策终结的对象中,执行政策的措施和手段的终结是指【】
A.计划的终结
B.政策的终结
C.功能的终结
D.组织的终结
22.侧重从政策信息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模式是【】
A.沃尔夫分析模式
B.麦考尔分析模式
C.韦伯分析模式
D.邓恩分析模式
23.民众的支持属于政策执行外部环境中的【】
A.自然环境
B.政治环境
C.经济环境
D.社会心理环境
24.“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反映了公共政策的【】
A.普遍性特征
B.权威性特征
C.预见性特征
D.稳定性与变动性特征
25.“我们能够做什么”是指公共政策分析中的【】
A.价值分析
B.可行性分析
C.超理性分析
D.创造性分析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有【】
A.经验主义
B.理性主义
C.逻辑经验主义
D.后现代主义
E.辩证唯物主义
27.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构成主要包括【】
A.党的政策
B.行政决策
C.立法决策
D.人大决策
E.司法决策
28.公共政策的主体主要包括【】
A.政治领袖
B.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3
C.民意代表、大众传媒
D.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E.政府部门
29.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
A.辩证性
B.主观性和人为性
C.关联性
D.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E.历史性与动态性
30.政策终结的方式有【】
A.合并
B.替代
C.革新
D.分解
E.缩减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古代政策研究没有形成独立学科的原因。

32.简述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

33.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34.简述政策评估的用途。

35.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6.试结合实际分析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

37.试结合实际分析政策执行时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和政策变通时需注意的要点。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38.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指导全国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该《决定》总结了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是指导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全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确定了方向。

中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在中国实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改为社会医疗保险;将国家(企业)对职工的医疗保险负“无限责任”改为负“有限责任”。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基本水平、广泛覆盖”,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二是实行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形成新的筹资机制;三是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四是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范围,加强基金管理;五是加快医疗机构改革,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另外还特别注意解决一些人员和弱势群体的医疗待遇问题。

如离休人员、老红军和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不参加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关的医疗待遇保持不变,医疗费用仍实行实报实销,所需费用按原渠道解决。

从1998年底下发《决定》到2000年6月底的一年半时间,全国出台实施方案的地级统
4
筹地区有252个,占地级统筹地区的近73%;已经启动实施的地级统筹地区有146个,占地级统筹地区的42%;另有100多个县启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保人数近1400万。

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试从公共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入手,评估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这项公共政策。

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