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目录1.1.简述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2.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1.3.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1.4.简述研究设计的程序。
1.5.简述个案研究的步骤。
1.6.简述公共政策学核心概念的构成。
1.7.简述“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
1.8.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
1.9.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
1.10.简述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应做出的努力。
2.1.公共政策的定义所提示的内涵有哪几点?2.2.简述公共政策在内容和形式上转变成现代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
2.3.简述政策实践的重要性。
2.4.简述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2.5.简述公共性如何内含于公共政策。
2.6.关于政策工具的定义,可以分为哪几类?3.1.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
3.2.简述政策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
3.3.简述政策支持系统中的政策咨询系统与政策监控系统。
3.4.简述政策系统一般环境中的政治法治环境。
3.5.简述政策系统的运行步骤。
3.6.简述决策体制对于政策运行的促进作用。
3.7.简述首长制的优缺点。
3.8.简述加拿大学者莱斯利·雅各布在《民主视野》一书中总结的关于公共利益的四种代表性定义。
3.9.简述大众传播在政策调整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1.简述渐进主义模型包含的两组命题。
4.2.简述机构一制度模型。
4.3.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
4.4.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的一组命题是什么?4.5.简述公共政策分析中精英模型的主要作用及其受到的批评的原因。
4.6.简述如何实现决策的民主、科学化。
5.1.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
5.2.简述类别分析法的涵义。
5.3.简述假设分析法的特征。
5.4.简述帕顿和沙维奇把问题认定划分的七个步骤。
6.1.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及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6.2.简述政策目标的分类。
6.3.简述单一式规划主体和多元式规划主体的利弊。
6.4.简述帕顿和沙维奇政策分析的六个步骤。
6.5.简述影响一个政府组织学习能力和可以学到的知识的因素。
6.6.简述政策移植增加的原因。
6.7.简述预测性评估的三种方法。
6.8.简述公共政策抉择合法化的内容。
7.1.简述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
7.2.简述政策执行模型中的过程模型。
7.3.简述政策执行的循环模型的内涵。
7.4.简述政策执行模型中的博弈模型。
7.5.简述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在正常执行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7.6.简述政策本身的因素。
7.7.简述生产力发展状况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7.8.简述生产关系状况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7.9.简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
8.1.从哪些方面来说,需要对政策进行评估工作?8.2.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
8.3.简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
8.4.简述过程评估的目的及容易出现的问题。
8.5.简述评估总结的工作步骤。
9.1.简述政策稳定的积极意义。
9.2.简述政策本身的稳定因素。
9.3.简述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
9.4.简述“政策学习”模式包含的前提及其特点。
9.5.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程序。
9.6.简述政策接续的定义及其意义。
9.7.要实现政策接续的目的应该做好哪些方面?9.8.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及原因。
9.9.简述巴达奇对政策终结的力量的分类。
9.10.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作用。
10.1.简述政策分析的含义及要素。
10.2.简述政策分析的过程。
10.3.简述政策分析中应当注意的事项。
10.4.简述应用性政策研究组织与分析师的职业伦理。
简答题答案1.1.简述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①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
②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
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政,二是实行政策咨询。
1.2.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答:作为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的公共权力机关,就在这些组织里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个人而言,经常成为某项公共政策的对象系统中的一分子。
鉴于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分配方案,这种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相对性是需要研究者给予特别关注的。
另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其内的所有公务人员所拥有的直接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全部权力,在法理上都是人民委托他们行使的权力,而人民在民主制度健全的政治体制中能够通过政治参与而成为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但是在民主制度不健全的体制中以及在人民对政治参与持冷漠态度的情况下,他们就仅仅是政策的对象或客体。
人民一方面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另一方面又是公共政策的对象或者客体,这一对矛盾只有在公共政策体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正确的解决。
1.3.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答:公共权力机关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科学决策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增加政策咨询、政策评估、政策预测等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分析者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后者处于辅助决策的地位。
在对重大政策的研究中,探究二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互动是很有意义的。
美国学者埃齐奥尼指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握有权力,而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分析者创造知识,“这两种社会职能——两种专业、两种精英人物的群体,具有互补性”。
因此,应当重视“权力在知识的创造者与政策制定者之间互动中所起的作用”,而“二者的结合是在知识和决策之间架设桥梁的最佳途径”。
1.4.简述研究设计的程序。
答:(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
(2)确定假设。
(3)收集系统资料。
(4)资料分析。
(5)做操作性研究。
(6)撰写研究报告。
1.5.简述个案研究的步骤。
,答:个案研究的步骤一般包括:(1)明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个案研究(如收集资料、访谈、观察、测量等);(4)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结论;(5)起草研究报告。
1.6.简述公共政策学核心概念的构成。
答: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是由这样一些概念构成的:第一组:公共政策学、政策科学、政策研究、政策分析;第二组:公共政策、公共利益、公共权力、公共决策体制、政策过程、政策功能、政策工具;第三组:政策系统、政策行为者、非政府政策行为者、政策环境、政策网络、利益相关者、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社群、政策输入(投入)、政策输出(产出)、政策反馈、政策支持系统、公民参与;第四组:政策类型、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战略、策略、战术、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政策链、政策群、政策组合拳、管制性政策与自我管制性政策、分配性政策与再分配性政策;第五组:政策过程、过程模型、理论模型建构、上来下去模型、有限理性(满意决策)模型、渐进调适(渐进主义)模型、理性广博(完全理性)模型、政治系统模型(宏观或综观路径)、规范最适模型、机构一制度模型、集团模型、精英主义模型、混合扫描(综视)模型、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模型、垃圾桶模型;第六组:政策问题、公共问题、假问题、问题认定、政策议程;第七组:政策制定、政策倡导、决策者、公共决策、政策规划、政策对话、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方案主办者、政策设计、政策论证、政策探究、政策审议、政策选择(方案择优)、政策学习、政策移植、政策可行性、政策采纳、政策合法化、政策宣示(政策声明、政策发布);第八组:政策执行、执行者(执行机构、执行主体)、政策对象(执行对象、目标人群)、自上而下政策执行、自下而上政策执行、上下来去政策执行、执行力、执行环境、政策试验、政策试点、政策偏差、执行再决策、政策结果(政策影响与政策产出)、政策执行模型;第九组:政策稳定、政策维持、政策变动、政策创新、政策调整、政策接续、政策终结、政策周期;第十组:政策评估、评估主办者、评估者、评估标准、预评估、方案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事后评估、正式评估、实验评估、回溯性评估、虚假评估、投入一产出评估、成本一收益比率、内外部结合评估、第一至第四代评估;第十一组:政策监控、经费监控、时间监控、社会审计路径、社会实验路径、社会系统会计路径、社会研究与实践综合路径;第十二组:政策知识、政策学知识、知识转换、政策研究组织、政策实务人员、政策分析师、智库、政策预测、政策咨询、演绎因果分析、2统计因果分析、快速分析初步、跨学科分析、参与性观察、政策实验设计。
1.7.简述“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
答:(1)系统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置于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来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2)信息方法,即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看做借助于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输出以实现有目的的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3)反馈方法,这是在研究控制系统时运用反馈概念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4)功能模拟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某种相似关系,用模型来模拟原型,通过模型间接地研究原型的内在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
1.8.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
答:(1)方法论的多样化。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1.9.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
答:由于专门的研究和教学机构的设立以及专业的研究、教学人员的工作的开展,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现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1)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
(2)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通常是研究报告,但也有进行学理探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教科书。
1.10.简述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应做出的努力。
答:(1)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
(2)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
(3)重视本土资源。
(4)重视当代中国公共决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和构建公共政策学新的概念、范畴、理论与模型。
2.1.公共政策的定义所提示的内涵有哪几点?答:(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对策、政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的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权力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它表征公共权力机关想干什么、为什么干、怎样干、不想干什么、为什么不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