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汽车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而产生的,但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把它理解为单纯的行的手段.因为“汽车化”改变了当代世界的面貌,它已经成为当代物质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及文明形态的一种代表.中国汽车工业的振兴也必然会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繁荣经济,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实现,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社会与地球上近四分之一的人类进步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现在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繁荣,交通的变革与发展在促进社会的发展中起了突出的作用,汽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产生对社会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类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汽车化”,大大地扩大了人们日常活动的范围,扩大并加速了地区间、国际间的交往,成倍地提高了人们外出办事的效率,极大地加速了人们的活动节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大发展与人类的快速进步,开创了现代“汽车社会”这样一个崭新的时代。
据统计:在以前蒸汽机轮船与蒸汽机车的问世曾推动了当时的产生革命。
继蒸汽机轮船与火车出现之后,1886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与奔茨二人以汽油内燃机为动力,分别独立地制成了最早的实用汽车。
1903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创建了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推出了“T”型车,并于1913年建成了流水作业装配线进行汽车的大批量生产。
这项大生产技术的出现,为提高汽车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及以后的汽车工业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1921年“T”型汽车的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达200万辆。
1927年夏。
“T”型车成为历史,共售出1500多万辆。
汽车问世百余年来,特别是从汽车产品的大批生产以及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以来,汽车已经为世界经济的大发展、为人类进入现代生活,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掀起了时代的革命.汽车的作用对国际化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首先,以美国为例:美国汽车工业早已经发展成为与钢铁、建筑并列的三个最大的行业之一.如今美国的信息产业与高薪技术产业发展迅猛,但汽车工业仍不失为美国产业最主要的支柱之一.在全球的汽车保有量中,美国生产的汽车占34.8%.日本汽车工业在1941年已经有5万辆的年产能力,1955年就能达到15万辆.下面具体介绍一下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旧中国没有真正的制造汽车的工业.只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亲自参与建立中国汽车工业的重大决策,在前苏联援助中国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中列入建设一座现代化的载货汽车工厂,并在中央重工业部下属机器工业局筹备组建期间,开始了筹建的前期工作。
1953年7月,毛主席亲笔题名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动工兴建,在中央动员、全国支援和参与建设者的奋力拼搏下,实现了党中央提出“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和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目标,国产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于1956年7月13日驶下总装配生产线,从此结束了中国自己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圆了中国人自己生产国产汽车之梦。
1957年5月,一汽开始仿照国外样车自行设计轿车;1958年先后试制成功CA71型东风牌小轿车和CA72型红旗牌高级轿车,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亲自试乘了东风牌小轿车,十分高兴地称赞:“坐上自己制造的汽车了”;之后,红旗牌高级轿车被列为国家礼宾用车,并用作国家领导人乘坐的庆典检阅车。
进入60年代,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在国家和省市支持下,形成了一批汽车制造厂、汽车制配厂和改装车厂,其中,南京、上海、北京和济南共4个较有基础的汽车制配厂,经过技术改造成为继一汽之后第一批地方汽车制造厂,发展汽车品种,相应建立了专业化生产模式的总成和零部件配套厂,为今后发展大批量、多品种生产协作配套体系形成了初步基础。
在这个历史阶段,力求探索汽车工业管理的改革,国家决定试办汽车工业托拉斯,实施了促进汽车工业发展的多项举措,60年代中期工业托拉斯停办。
与此同时,汽车改装业和摩托车制造业起步,重点发展了一批军用改装车,民用消防车、救护车、自卸车和牵引车相继问世,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城市、长途和团体这三大类客车。
北京最早试制二轮摩托车提供军用,之后南京、南昌和济南等地相继试制三轮摩托车和机器脚踏车,当时主要用于军事、邮电、体育和城市短途运输,摩托车工业处于起步阶段,与汽车工业创建密切相关的汽车科研事业和专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1964年,国家确定在三线建设以生产越野汽车为主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和陕西汽车制造厂。
二汽是国内自行设计、国内提供装备的工厂,采取了“包建”(专业对口老厂包建新厂、小厂包建大厂)和“聚宝”(国内的先进成果移植到二汽)的方法,同时在湖北省内外安排新建、扩建26个重点协作配套厂。
一个崭新的大型汽车制造厂在湖北省十堰市兴建和投产,当时主要生产中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
与此同时,川汽、陕汽和与陕汽生产配套的陕西汽车齿轮厂,分别在四川省重庆市大足县和陕西省宝鸡市(现已迁西安)兴建和投产,主要生产重型载货汽车和越野汽车。
60年代中后期,国家提出“大打矿山之仗”的决策,矿用自卸车成为其重点装备,上海32吨试制成功投产之后,天津15吨、常州15吨、北京20吨、一汽60吨(后转本溪)和甘肃白银42吨电动轮矿用自卸车也相继试制成功投产,缓解了冶金行业采矿生产装备需要。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重型载货汽车的需求,济南汽车制造厂扩建黄河牌8吨重型载货汽车的生产能力,安徽淝河、南阳、丹东、黑龙江和湖南等地方汽车也投入同类车型生产。
邢台长征牌12吨重型载货汽车(源于北京新都厂迁建)、上海15吨重载载货汽车投产问世。
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一汽、南汽、上汽、北汽和济汽5个老厂分别承担了包建和支援三线汽车厂(二汽、川汽、陕汽和陕齿)的建设任务,其自身投入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地方发展汽车工业,几乎全部仿制国产车型重复生产;据粗略统计,解放牌车型20多家,北京130车型20多家,跃进车型近20家,北京越野车近10家;改装车生产向多品种、专业化发展,生产厂点近200家;1980年大中轻型客车生产13400辆,其中:长途客车6000多辆;汽车零部件品种增多,厂家增加到2100家;摩托车工业初步形成,1980年24个厂家生产4.9万辆。
在改革开时应使用可伸缩的附加传动轴与其相连,并应注意动平衡与隔振消振。
f:分动器取力布置方案该种布置方案主要用于全轮驱动的牵引车、汽车起重机等来驱动绞盘或起重机构。
从取力器到工作装置间可采用机械传动或液压传动。
4.2.1 取力器的基本参数与基本结构a:取力器基本参数取力器实质上是一种单级变速器。
其基本参数有取力器总速比、额定输出转矩、输出轴旋向以及结构质量等。
以CA101系列汽车取力器为例,该系列有PT012/252、PT012/263、PT012/273等30多种型号。
其总速比(发动机转速与取力器输出转速之比)有 1.06、0.82、1.253、1.119等多种配比。
其额定输出扭矩有210N·m、170 N·m、100 N·m和392 N·m等。
输出轴旋向均与发动机旋向相反。
b:取力器基本结构]10[当压缩空气通过管接头进入气缸时,使活塞和拨叉轴轴向移动,安装在拨叉轴上的拨叉拨动从动齿轮与主动轮啮合,带动输出轴转动。
当气缸内无压缩空气时,活塞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回位,拨叉使从动齿轮与齿轮脱开,油泵停转。
输出轴轴头常以内花键孔与油泵外花键轴连接并将取力器与油泵形成一个整体,使系统结构十分紧凑。
对一些大型液压泵、空压机、真空泵、轻质油泵或其它专用工作机具,则多以传动轴与取力器输出端连接,连接方式有平键、外花键、销钉等。
取力器通过8个连接螺栓与变速器壳体相连,其中有两个是专供定位用的铰制孔螺栓,以保证取力器的可靠定位与齿轮正确啮合。
在变速器取力孔面应装以1mm衬垫并涂以密封胶。
按照取力器在变速器上安装位置可分为左侧式取力器与右侧式取力器。
在取力器换挡操纵方式上,除了上述气动操纵结构外,还常采用手动操纵结构,具有换挡可靠灵活、适应用户操纵习惯等特点。
5 结论通过这次对普通自卸汽车的结构设计,不仅使我巩固了大学四年以来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对自卸汽车设计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也对自卸汽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由于时间仓促,本设计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自卸汽车的卸货方式可以有侧倾式和三面倾式,由于它们所适应的场合和条件不同,所以在选择时,要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举升机构可以选择加伍德式和马勒里式,这两种举升机构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而且能够举升的重量也有不同,所以我们要根据自卸汽车应用的场合进行选择;取力方式可以选择发动机前端取力和飞轮后端取力等方面。
由于本人知识有限,在设计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致谢值此成文之际,首先我要衷心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冷岳峰教授半年年来对我的精心指导。
老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和求精、求实的科学研究理念将对我以后独立从事科学研究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我学习和做研究的过程中,每当遇到困惑和疑难时,在我彷徨、不知所措时,冷老师总能及时查明学生心态、帮助我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给予我充分信任、鼓励和支持,并为我提供十分宝贵的学习机会。
其辛劳和对学生的良苦栽培无以言表。
论文定稿之前的细致修改无不铭刻着老师为人师表和呕心沥血的烙印,而这种治学精神将成为学生终身受用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谨向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
最后,感谢那些默默地关心和支持我而在此无法一一提及的师长、同学。
参考文献[1] 范迪彬.汽车构造[M].第一版.安徽:安徽科技出版社,2001.[2] 刘惟信.汽车设计[M].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 隗金文.液压传动[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4] 唐大放.机械设计工程学[M]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5] 余梦生.机械零部件手册—选型设计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 徐达. 专用汽车结构与设计[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7] 徐萃萍.何凡.现在机械设计方法与应用[M].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严家杰.机械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9] [10] 马志力.自卸汽车液压系统闭式油路的改进[J].专用汽车,2005,05:40-51.[11] Harris, David, Weatherford Enterra Inc.Abrahamsen, Egill, Weatherford Enterra Norge A/S.The Mechanization of the Tubular Running and Handling Process,SPE/IADC Asia Pacific Drilling Technology, 9-11,1996 Sept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