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凯文哈特诗歌语言中的解构主义
凯文哈特诗歌语言中的解构主义
凯文·哈特诗歌语言中的解构主义
张戈
(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英语系,江苏 无锡 214101)
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摘 要: 解构是读和写的双重活动,从多角度入手,引出文本中意义的冲突力量,从而展现文本表面上的统一
和谐与实际上的不统一不和谐,揭示其内部的矛盾。一个文本可以被解读为具有跟它表面意义相去甚远的意义。
任何人都可以对一个文本做出自己的解释,重新创造 一个新的文本。如罗兰·巴特所说,文学作品就像一颗洋
葱头,“是由许多层 ( 或层次、系统) 构成,从里到外没有 心,没有内核……”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解构主义发展了那种不相信能通 过语言而获得任何知识的怀疑,对语言的见解将人们带入 了另一度空 间。 在 那 里,不 分 上 下 前 后,没 有 颠 倒 正 反。 但“解构”( deconstruction) 与“破坏”( destruction) 不同义, 它更接近“分析”( analysis) 一词的原意。解构主义所强调 的是非确定的、非中心的、非神话的模 糊 的“互 文 性”理 论,消解能指与所指之间的那种单一的结构和读解关系。 用哈特自己的话说: “解构主义揭示了我们的思想历史,它 表明哲学思想与非哲学思想的界线已经打破,从而变得模 糊不清。它开拓了重新构思和重新组合这些思想的新路 子,这些思想包括构成解构主义的思想。”[3] 在哈特诗选 中,我们可以看到解构主义的批评观点在其中得到充分的 体现,很多地方都显现着这样一个诗行的意义,即“它没有 名字,又是万物的姓氏”,这个似是而非的句式,实际上已 经被授予了众 多 的 名 字,比 如,它 是“两 颗 星 星 之 间 的 黑 暗”,也是“两种思想之间的黑暗”,更是当“一大片名字从 物体上被悄悄刷掉时”所暴露出来的东西。在他的诗中, 名字失去了他们本来的特征,瞬间的能量变化无常地在感 知中出现,比如《夜间面对太平洋》、《黑暗天使》、《夏日》 等诗。读者会突然意识到他在读一首与后现代主义或解 构主义那种似是而非的批评非常相似的诗篇,既通俗易懂 又寓意深刻。
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櫓
凯文·哈特( Kevin Hart,1954 - ) 是当今澳大利亚最 好的诗人之一。他写各种体裁的诗,包括散文诗和十四行 诗。他的作品展示了人生的境况: 生、死、性欲、政权、战争 等,常常流露出浓厚的宗教味道。他十分注重艺术技巧, 精于语言的运用。机智、有力是他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 他是那种 集 诗 歌、哲 学 与 文 艺 批 评 写 作 于 一 身 的 人。 因 此,要读懂哈特的诗歌,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哲学观点,弄清 后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的内蕴和方法。
彼得·巴里认为解构主义批评过程有三个阶段,即词 句阶段、文本阶段和语言阶段。这三个阶段跟解构理论大
收稿日期: 2012 - 07 - 16 作者简介: 张 戈( 1976 - )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化与文学,英语教育。
115
第6 期
张 戈: 凯文哈特: 诗歌语言中的解构主义
第 11 卷 第 6 期
2012 年 11 月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doi: 10. 3969 / j. issn. 1671-7864. 2012. 06. 052
Vol. 11 No. 6
Nov. 2012
本文试图通过诗人凯文·哈特的作品来阐述诗歌自身的解构: 尽管我们不停地追寻着意义变化的踪迹,但最终还
是永远也找不到意义的归宿,意义没有终极。
关键词: 语言学; 解构主义; 文本; 意义; 意象; 歧义ຫໍສະໝຸດ 中图分类号: I10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864( 2012) 06-0114-02
20 世纪的西方美学有一个重大的转向,那就是语言 学的转向。在古典时代,人们坚信理性和人的尊严,充满 了自信和自尊。但是,后来尼采宣布: “上帝死了! ”人们 开始变得无所适从。当陀思妥耶夫斯基说: “如果上帝已 不存在,做什么都可以! ”时,一种怀疑主义蔓延开来。正 如施本格缪勒在《当代哲学主流》中说道: “人的整个存在 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人失 去了支撑点,理性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 物也飘向遥远的地方,留下的只是绝对孤独和绝望之中的 自我。”[1]在对外部的一切持有怀疑态度的同时,人们开始 把眼光从空芒的远方投向近处,投向这忠诚地陪伴我们始 终的孤独个体。这个体陪伴着我们一起经受着怀疑、焦虑 和绝望,并且和我们一起开始焦灼地思考自身。于是,通 向本质之途的解构主义哲学,自然而然就走到了西方哲学 的前台。在解构主义者看来,所有的文本都是“可再写的 文本”,因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事实,只有解释。”[2]
师罗兰·巴特“可读的”与“可写的”之区分以及德里达的 “读写一致”一样,是典型的最终否定传统的本质、神、“逻 各斯”[4]的方法。在哈特的《Your Shadow》( 《你的影子》) 一诗中,我们可以找到彼得·巴里所提到的解构主义的基 本特征: 寻找反论、矛盾、对比、歧义、突变和转移。
Your Shadow Fed by its eye,the falcon Swims with the flooding wind,watching Its shadow writhe Like something left half - dead. Open your hand And see the darkness nursed there,see how Your shadow blossoms, Your boby’s very own black flower. It is gift,a birthright,your baby shwal Now growing into a shroud; You are an eye,intent upon this world, It is your pupil,shining. Come closer,it is a trap - door Into the secret earth,and one day soon You will go there To meet the child you were,covered with dirt. It will not hurt you,it simple shows That you are not along, That what you fear is part of you That you are both the killer and the kill. 在这首诗中,有阴间 ( 神秘的地下) 与阳 世 ( 这 个 世 界) 、“过去的你”与“现在的你”等等的对比,“一只眼睛俯 视下方”、“你是一只眼睛”、“你既是杀手又是被杀者”等 等矛盾的、不确定的说法,而“黑暗”、“阴间”、“影子”等这 些矛盾的词 组,反 映 出 诗 中 的 世 界 也 是 我 们 所 生 活 的 世 界,一个平行的世界,一种有效的现实。它们体现了这首 诗似是而非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