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传导通路

神经传导通路

一、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脊髓后角固有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脊髓白质前连合;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压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略触觉、压觉);在脑干为脊髓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角固有核(II)——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脑干脊髓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颈膨大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上下肢感觉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下损伤出现对侧下肢感觉障碍。

(2)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二、躯干和四肢浅深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薄、楔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 级)。

2、交叉部位:延髓内侧丘系交叉;
3、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传导束:在脊髓为薄、楔束;在脑干为内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7、传导途径:皮肤本体觉、精细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级)——后根——脊髓后索:薄、楔束——延髓的薄、楔束核(II)——内侧丘系交叉——对侧内侧丘系——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三、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级)。

2、交叉部位:脑桥和延髓内二级纤维交叉到对侧;
3、功能: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

4、传导束:在脑干为三叉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
6、中枢投射:中央后回下部。

7、传导途径:皮肤痛温觉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交叉——对侧三叉丘系——脑干——背侧丘脑
腹后内侧核(III级)——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下部。

8、损伤分析
(1)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

(2)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

四、视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双级细胞(I级)、节细胞(II级)、外侧膝状体(III级)。

2、交叉部位:视交叉中央部(只有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纤维不交叉);
3、功能:传导视觉;
4、传导束:在间脑为为视神经、视交叉、视束。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视辐射。

6、中枢投射:枕叶距状沟附近视觉中枢。

7、传导途径:视锥、视杆细胞——双极细胞(I级)——节细胞(II)——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III级)——视辐射——内囊后肢——枕叶距状沟附近视觉中枢。

8、损伤分析
(1)损伤一侧视神经,同侧视野全盲;
(2)损伤视交叉中央部,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3)损伤一侧视交叉外侧部,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
(4)损伤一侧视束,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5)损伤一侧外侧膝状体或一侧视区,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
五、对光反射
(1)定义:光照一侧瞳孔,双眼瞳孔缩小。

(2)传入神经:视神经
(3)中枢:顶盖前区
(4)传出神经:动眼神经
(5)效应器:瞳孔括约肌
(6)传导通路: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六、听觉传导通路
1、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蜗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I级)、蜗神经前核和后核(II级)、下丘(III级)、内侧膝状体(IV)。

2、交叉部位:外侧丘系交叉,但有部分纤维不交叉;
3、功能:传导听觉。

4、传导束:在脑干为外侧丘系。

5、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
6、中枢投射:大脑皮质颞横回听区
7、传导途径:螺旋器——蜗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I级)——蜗神经——蜗神经前核和后核(II)——斜方体交叉(部分不交叉)——外侧丘系——下丘(III级)——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辐射——内囊后肢——大脑皮质颞横回听区。

8、损伤分析
听觉冲动是双侧传导的。

若一侧通路在外侧丘系以上受损,不会产生明显症状。

若交叉平面以下受损,则导致听觉障碍。

七、运动传导通路
1、皮质脊髓束
(1)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运动神经元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2)交叉部位:延髓锥体交叉
(3)功能:躯干、四肢的随意运动
(4)皮质定位:中央前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对侧下肢肌;中央前回中部——对侧上肢肌。

(5)经内囊部位:内囊后肢
(6)传导途径: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外侧部——脑桥——延髓锥体
I、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对侧脊髓外侧索——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前根——脊神经——躯干、四肢肌。

II、锥体处不交叉——同侧皮质脊髓前束(部分加入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索下行——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部分不交叉沿同侧下行——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躯干肌)。

(7)损伤表现
I、锥体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四肢硬瘫。

II、损伤一侧中央前回中部,对侧上肢肌出现硬瘫;损伤一侧中央前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对侧下肢肌出现硬瘫。

III、损伤内囊后肢或大脑脚底,对侧上、下肢肌硬瘫。

IV、损伤锥体,对侧上、下肢肌硬瘫。

V、损伤锥体交叉,双侧上、下肢肌硬瘫。

VI、损伤皮质脊髓侧束,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硬瘫。

VII、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区同侧软瘫(损伤一侧颈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同侧上肢肌肉软瘫;损伤一侧腰骶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同侧下肢肌肉软瘫)。

VIII、损伤前根或脊神经,支配区同侧软瘫。

2、皮质核束
(1)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下部,下运动神经元为脑干运动神经核。

(2)交叉部位:除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的皮质核束纤维完全交叉至对侧,外,其余均部分交叉终止于双侧脑干运动神经核。

(3)功能:头颈部肢的随意运动
(4)经内囊部位:内囊膝部。

(5)传导途径:中央前回下部——内囊膝部——大脑脚底中3/5内侧部——向下陆续发出纤维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

(6)损伤分析
I、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面肌和对侧舌肌瘫痪。

II、核下瘫,同侧所有面肌和舌肌瘫痪。

病例一:针刺左侧小腿内侧皮肤感到疼痛,试问痛觉是怎样传到感觉中枢的?
答:左侧小腿内侧皮肤感受器——左侧隐神经——左侧股神经——腰丛——脊神经节……病例二:针刺小指后引起痛觉,其传导途径如何?
答:小指皮肤感受器——尺神经——臂丛——……
病例三:右上颌牙痛时,其痛觉传导途径如何?(略)
病例四:光照左眼,仅右眼瞳孔缩小;光照右眼,也仅右眼瞳孔缩小。

病损部位可能在?(左侧传出神经受损)
病例五:左背侧丘脑腹后核损伤,有那些传导通路发生障碍?
答:左背侧丘脑腹后核是右侧躯干、四肢、头部浅、深感觉传导的第三级神经元胞体所在,所以损伤的传导通路有:躯干及四肢浅感觉传导路,躯干及四肢深感觉传导路,面部浅感觉传导路,可引起对侧(右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和本体感觉障碍,右侧头面部痛、温和触觉障碍。

病例六:右侧内囊后肢损伤将导致?
答:三偏综合症。

内囊后肢无皮质核束经过。

病例七:右侧内囊膝部损伤将导致?
答:右侧皮质核束障碍。

内囊膝部无皮质脊髓束经过。

病例八:三岁女孩,就医前一周因发热曾在右臀部注射青霉素,烧退后发现整个右下肢瘫痪,肌张力减弱,右膝反射消失,。

半年后检查,右侧大腿、小腿肌肉有显著萎缩,但整个右下肢感觉正常。

问受损于何处?
答:患者右下肢软瘫,为右侧腰骶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

病例九:脊髓C5——T1节断左侧半损伤导致:
答:损伤前角运动神经元——左上肢软瘫;
损伤皮质脊髓束——左下肢硬瘫;
损伤薄、楔束——左侧本体感觉、精细触觉消失。

损伤后角:左上肢痛、温、触觉消失。

损伤脊髓丘脑束——对侧躯干、四肢痛温觉消失。

病例十:面神经不同部位损伤的临床表现?
答:(5)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

(4)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

(3)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

(2)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泪腺分泌障碍。

(1)损伤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腺分泌障碍,泪腺分泌障碍,并出现听觉障碍和眩晕(伤及前庭神经、蜗神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