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食品概述及分析
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与转基因食品
• 转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 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 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
• 转基因食品: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 品。
类型1 (根据转基因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源为标准):
(1)食品本身不含转基因的转基因食品,是指食品尽管来 源于转基因生物,但其产品本身并不会有任何转移来的基因。
• 但一直没有转基因动物 作为食品上市。
转基因三文鱼—首个转基因食用动物
美国早在 20 多年前已开 始了对
转基因三文鱼的商品化 的努力。
关键基因:
大鳞大麻哈鱼的 生长激素基因 美洲绵鳚抗冻蛋 白的启动子
转基因三文鱼与普通的三文鱼相比 有何优点?
生长迅速、抗寒冷 普通的大西洋三文鱼,一般在春夏季节的温暖水流中发育生长,需
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 中国公众本来对基因这个概念并不敏感, 2000年前后中国甚至还出现过一款畅销基 因概念保健品“珍奥核酸”。
政府和公众的关注
• 中国在2002年开始施行《农业转基因生物 标识管理办法》以后,中国公众对转基因 食品的态度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 自2002年起,有很多中国学者进行了转基 因食品的消费调查,每次调查结果中的支 持/反对之间的比率——大于1说明支持者 高于反对者,小于1则说明反对者多于支持 者。
要 2 ~3 年才能长大。
转入“大鳞大麻哈鱼”抗冻蛋白启动子的生长素基因,得到的转基因 三文鱼可以在冰封的寒带海域生存,即便在寒冷情况下,仅需 18 个月便 能长成。
这种转基因三文鱼的生长速度是普通三文鱼的 2 ~3 倍,同时能提 高料肉比,提高产量、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所以这种转基因三文鱼 可能比目前市售的三文鱼市场价格大大降低。
两方面都有若干名人作为领军人物。抛出的论据乍看起来也都厚实 可靠。
我真的懵圈了。因为我所有的生物知识都来自于初中一本叫做《生 物》的教材。只记得用显微镜看过细胞的构成,还看过老师解剖过 一只可怜的青蛙。
哎,信谁的好呢?难道一定要先去学一遍大学生物。
还好,我学过法律,还学过逻辑。
第一个判断标准就是:发达国家的食品管理机构, 是否认为转基因食品有害?
将苏云金杆菌基因片段插入棉花植株获 得了转基因棉花植株,可以自己生成杀 虫剂取代喷洒式杀虫剂,更有效消灭棉 铃虫等的危害,提高棉花产量。
日本不发芽可长期保存的土豆; 德国只含支链淀粉的超级土豆; 美国含有乙肝疫苗的土豆; 德国预防宫颈癌的土豆; 美国烹饪后有甜味的土豆等
奶牛不仅能产生牛奶,还可以产生“人奶”。在 美国、新西兰,转基因牛奶已经进入千家万户。
木瓜很容易受到环斑病毒感染,感染后 就不能再被食用。
转基因木瓜已经被修改为对环状病毒具 有天然抗性,并且延缓了它的成熟期。 方便木瓜更多时间运送到消制了番茄的种植,而转基因番茄恰 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还出现了 高保健番茄、抗艾滋病番茄等。
市面上小西红柿基本都是转基因的, 有红的,有黄的,有椭圆形的,还 有圆的。
• 相对于传统的杂交技术,转基因是一项更为先进的育种技术。打个通 俗的比方:传统育种方式相当于驴和马杂交生出骡子,而转基因相当 于把驴耳朵的那段基因移植到马身上,让马也长出一对又大又长的驴 耳朵。如果驴和马的基因整体结合都是安全的,那么只移植一段耳朵 的基因也没有问题。或许有人会担忧,杂交骡子就是不育的,转基因 是否会影响人类的生育能力?抛开复杂的生物学解读,我们可以反向 思考一个问题:人类食用骡子肉已有千年历史,是否影响到了生育能 力?骡子和人类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物种。
• 生态安全性 • 两项防范措施: • 一是在封闭环境中饲养转基
因三文鱼,不让转基因鱼逃 逸到自然环境中去.
• 二是科学家培育出不孕不 育的三倍体转基因三文鱼, 即使逃逸出去,也不可能通 过有性交配把转植基因释放 给自然界的野生鱼种.
“三文鱼”贸易规模变化
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
• 由于当时中国的发展导致创新环境有一定缺陷,技术没有 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生产中国可能是全球第一个完成转基因 鱼研究的国家, 也会是全球第一个把转基因鱼商业化的国 家.
• 还好,我学过逻辑学。我知道世界上每年都有很多新的药品被发明了 出来,如果让科学家证明这种新药一百年以后都不会有危害,才能正 式使用,那病人就无药可吃了,或者他们只能吃一百年以前发明的药。
• 哇,一百年前,那是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开始,弗莱明还 没有发明青霉素,得个肺炎基本上就是绝症了。慢点,如果青霉素发 明以后,当时也要求必须保证一百年都没有危害才能使用,那得死多 少人才行?
• 这是金标准。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不但要听别人宣传,更多的,要 看他自己是不是这样做的。无论美国人把一种食品说的多么好,我要 看他们是不是在吃。
• 第三个判断标准。是看看双方领军人物的学术背景。我查到
的赞成转基因食品的,都是科学家,其中有不少院士,比如饶毅,是北 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而反对转基因食品的,没有一个是科学家,比 如崔永元。 • 如果说名气,崔永元的名气超过饶毅一百倍。但我的逻辑告诉我,崔永 元是学传媒的。估计他的生物学知识,也比我强不到哪去,最多也就在 中学里解剖过两只青蛙。 • 这就简单了,我看病的时候,不会找建筑师,即使这个建筑师设计过世 界上最著名的建筑。我造房子的时候,不会找医生,虽然这个医生,治 好了许多不治之症。 • 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一方,最有力的一句话就是:即使现在没有发现危害, 你怎么能保证,过一百年以后不产生危害? • 我身边有不少人,也有类似的疑问。
• 我坚定地回答:我吃。 • 第一,我吃了转基因食品,就可以少吃除草剂和杀
虫剂,第二,因为我相信,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吃猪 肉,但几千年来,猪的基因,也没有改变人类的基 因。
* 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酮戊二酸 延胡索酸
⑷
NAD+ +HSCoA
NADH+H+ +CO2
琥珀酰辅酶A
GDP+Pi ⑸
HSCoA+GTP
(1)植物性转基因食品。 (2)动物性转基因食品。 (3)微生物转基因食品。
常见转基因食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孟山都公司从矮牵牛中克隆获得了抗性基因,并 成功将其导入大豆基因组中。 这种转基因大豆于1994年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较早成 为商业化大规模推广的生产转基因作物之一。 在美国,百分之九十三的大豆是转基因作物。
• 我还查到了一个资料,美国在2014年11月4日,美国俄勒冈州和科罗 拉多州的选民就由转基因作物加工且在该州销售的食品标识法案进行 投票。投票结果是:大部分选民认为没有必要。
• 也就是说:他们不是投票是否可以食用,而是是否需要在包装上注明 是不是转基因。结果是他们认为不需要注明,说明他们大部分人根本 不care是不是转基因食品。
大豆用途
食用油原料
饲料原料
• 中国每年要消费8000多万吨肉类产品和近3000 万吨的蛋品,需要消耗 1.8亿吨的饲料,豆粕约占30%的饲料比重,且不可或缺。相对于其它 主粮,大豆的单产仅为小麦的1/3 、水稻的1/4和玉米的1/5。
• 中国进口的9500万吨大豆,相当于8亿亩耕地的产量,占中国18亿亩 耕地总面积的40%。在耕地面积紧张的情况下,用进口大豆节约出来 的耕地种植相对高产的主粮物,是最合理的选择。
挪威三文鱼——大西洋鲑
芬兰三文鱼——虹鳟
不同国家消费市场三文鱼涵盖不同 的种类
美国三文鱼——阿拉斯 加鲑鱼
我国东北产大马哈鱼
转基因食品
• 1994 年,第一个转基因 植物食品——转基因西 红柿 在美国上市。
• 美国市场上 70%~80% 的加工食品含转基因 成 分,转基因作物已成为 美国人食物供应链的一 部分。
• 现在美国成了第一个转基因鱼商业化的国家, 我们依然从 中可以吸取许多有益的经验, 推动我国的自主创新发展.
转基因食品能吃吗?
• 一种说转基因食品绝对有害,吃 了后断子绝孙,祸国殃民。比如 导致人得病甚至得癌症、生出怪 胎、不育,危害粮食安全等等。
• 一种观点说转基因食品不但无害, 而且利国利民,造福子孙。比如 粮食和蔬菜可以不打农药(加入 了抗虫基因),提高粮食产量 (在缺水地区种植水稻)。补充 必要的维生素(加入了维生素a 基因)等等
琥珀酰CoA合成 酶
琥珀酸脱氢酶
⑹
FADH2
FAD
琥珀酸
2012年,公众态度的拐点
• 作为全世界第一人口大 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 中国从1995年开始从国 际市场进口大豆。中国 的大豆进口量从1995年 的30万吨飙升到2017年 的9500万吨,占全球大 豆贸易的2/3。
• 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大 豆?为什么不扩大国产 大豆的种植面积?
• 我想起了伟大的琴纳医生,他竟然把牛身上的牛痘,种到了人的身上。 当时的人都说,以后的人类肯定会长出牛角。我能体会到琴纳医生的 压力。辛亏他顶住了,也辛亏当时的英国人没有那么愚昧,于是我们 人类战胜了天花。
• 在一次聊天的时候,我说了以上观点,一个朋友问 我:你肯吃转基因食品吗?不是吃一点,而是一直 吃。
• 面对世界权威的研究机构做出的结论,很多中国公 众依旧心存疑虑,网络上关于转基因的传言依然大 量存在。对此,我们需要理性面对。
• 今天全世界还有8 亿饥荒人口,他们亟需解决温饱问题。当夏威夷的 木瓜和非洲的香蕉因为植物病害而大面积死亡时,是转基因技术拯救 了这些物种。再看看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近20%,耕地面积仅为全 世界的7%,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量的35%。中国面临粮食 安全和环境污染的现实压力。想想中国40%的耕地缺口,再想想江河 湖泊的水体污染,还有菜篮子里的农药残留,中国是否有“万无一失” 的选择?转基因能够实现农作物的高产,大幅减少农药投入,为解决 上述问题提供一条有效路径,应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