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③ Gerstmann-Straüssler综合征: 综合征: ü 综合征 PRNP 基因突变具特征性。 基因突变具特征性。 临床表现慢性小脑共济失调、 临床表现慢性小脑共济失调、 进行性痴呆。 进行性痴呆。 病程长, 数年而终。 病程长, 数年而终。
④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早期失眠、 逐渐出现共济失调 、 早期失眠 、 逐渐出现共济失调、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木僵、昏迷。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木僵、昏迷。 病程数月至三年。 病程数月至三年。
3. 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肢体瘫痪 运动神经元受损症状:肢体瘫痪 4. 颅内压升高: 颅内压升高: 脑血管扩张充血→脑水肿→颅内压 脑血管扩张充血→脑水肿→ 升高→头痛、呕吐 升高→头痛、呕吐 5. 脑膜刺激症状: 脑膜刺激症状: 脑膜反应性炎症,脑脊液中细胞数 脑膜反应性炎症, 可增多。 可增多。
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感染原: 感染原:
感染性疾病
病毒、细菌、立克次体、 病毒、细菌、立克次体、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感染途径: 感染途径: ①血源性:脓毒血症 血源性: ②局部扩散:颅骨开放骨折、乳突炎、 局部扩散:颅骨开放骨折、乳突炎、 中耳炎、鼻窦炎等。 中耳炎、鼻窦炎等。 ③直接感染:创伤、腰穿感染。 直接感染:创伤、腰穿感染。 ④经神经感染: 经神经感染: 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经, 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经, 单纯疱疹病毒可沿嗅神经、 单纯疱疹病毒可沿嗅神经、三叉 神经侵入CNS。 神经侵入CNS。 CNS
脑膜炎: 脑膜炎: ◆化脓性(细菌引起) 化脓性(细菌引起) ◆淋巴细胞性(病毒引起) 淋巴细胞性(病毒引起) ◆慢性(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 慢性(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 布氏杆菌、真菌等引起) 布氏杆菌、真菌等引起)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新生儿、婴幼儿- ◆新生儿、婴幼儿- 大肠杆菌、链球菌、流感杆菌 大肠杆菌、链球菌、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 脑膜炎球菌, 脑膜炎球菌,可流行 幼儿中耳炎、老年肺炎- ◆幼儿中耳炎、老年肺炎-肺炎球菌
一、细菌性疾病 脑脓肿: 脑脓肿: 血源性: 肺脓肿、细菌性心内膜炎、 血源性:(肺脓肿、细菌性心内膜炎、 败血症) 败血症) 局部感染蔓延:中耳炎、 局部感染蔓延:中耳炎、鼻窦炎 脑膜炎: 脑膜炎: 硬脑膜炎: 硬脑膜炎:继发于颅骨感染 脑膜炎:蛛网膜、 (软)脑膜炎:蛛网膜、软脑膜及脑脊 液感染
PrPsc→→ →→PrPc 复 制 成 PrPsc→→ 在 CNS沉积并致病 。 蛋白质构型病 。 沉积并致病。 沉积并致病 蛋白质构型病。 人类控制PrP基因位于 号染色 基因位于20号染色 人类控制 基因位于 体,称为PRNP基因。 基因。 称为 基因 PRNP基因有一个单独全开放外 基因有一个单独全开放外 高度敏感。 显子编码框,对外来PrPsc高度敏感。 显子编码框,对外来
②病毒→细胞病变: 病毒→细胞病变: 神经元溶解; 神经元溶解; 胶质细胞(小胶质、星形) 胶质细胞(小胶质、星形)↑ →胶质结节; 胶质结节; 多核巨细胞形成; 多核巨细胞形成; 胞浆、胞核出现包涵体, 胞浆、胞核出现包涵体, 如狂犬病毒Negri小体—诊断意义。 小体—诊断意义。 如狂犬病毒 小体
二、病毒性疾病
病毒: 病毒: 疱疹V:单纯疱疹、带状疱疹V、 疱疹 :单纯疱疹、带状疱疹 、 EBV、MCV。 、 。 肠源性V: 脊髓灰质炎V、 肠源性 : 脊髓灰质炎 、 CoxakieV、 、 ECHO V。 。 虫媒V:乙型脑炎V、森林脑炎V。 虫媒 :乙型脑炎 、森林脑炎 。 其它V:狂犬病V、 其它 :狂犬病 、HIV。 。
③淋巴细胞(T、B)、 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 ) 巨噬细胞、 浆细胞浸润为主, 常环绕血管 , 浆细胞浸润为主 , 常环绕血管, 集聚于V-R 间隙形成血管套 间隙形成血管套—— 集聚于 袖套现象。 袖套现象。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一)、病原体与传染途径 病原体与传染途径 病原体: 病原体:乙型脑炎病毒 嗜神经性RNA病毒) 病毒) (嗜神经性 病毒 传播媒介: 三节吻库蚊) 长期贮 传播媒介:蚊(三节吻库蚊)—长期贮 存宿主 传染源:带病毒动物( 猪等) 传染源:带病毒动物(牛、马、猪等)
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消失,胞浆内空泡 细胞肿胀,尼氏小体消失, 形成,核偏位。 形成,核偏位。
卫星现象; 卫星现象;
变性坏死的神经元由5个或 变性坏死的神经元由 个或5 个或 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 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
嗜神经细胞现象; 嗜神经细胞现象;
CNS病毒感染特点: 病毒感染特点: 病毒感染特点 ① 绝对细胞内寄生 : 不同的病毒可定位于 绝对细胞内寄生: 不同的细胞,或定位于不同的核团。 不同的细胞,或定位于不同的核团。 疱疹V →颞、顶叶神经元 疱疹 乙型脑炎V→大脑皮质、基底节、 乙型脑炎 →大脑皮质、基底节、 视丘神经元 乳多空(Papova)V→少突胶质细胞 乳多空( ) → →多灶性白质软化 多灶性白质软化
临床特点 ①克雅病:85%散发,高峰年龄 岁, 散发, 克雅病: 散发 高峰年龄70岁 年发病率1/100万。 万 年发病率 症状: 症状: 步态异常、肌阵挛、共济失调、痴呆。 步态异常、肌阵挛、共济失调、痴呆。 平均生存期7个月。 平均生存期 个月。 个月
②变异性克雅病: 变异性克雅病: 青年、中年人。 青年、中年人。 早期出现幻觉、恐惧感、怪异行为。 早期出现幻觉、恐惧感、怪异行为。 病变与克雅病相似, 病变与克雅病相似,但无 PRNP基因 基因 突变, 提示为感染引起, 突变 , 提示为感染引起 , 与疯牛病发 病呈相关性。 病呈相关性。
(二)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质性炎症,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质性炎症, 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重。 大脑皮质、基底核、视丘重。 1.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血管变化和炎症反应: 血管套,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血管套,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浆细胞浸润。 浆细胞浸润。 2.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卫星现象及嗜神经现象。 卫星现象及嗜神经现象。
大体:脑膜充血,脑水肿,脑回宽, 大体:脑膜充血,脑水肿,脑回宽, 脑沟窄。切面在皮质深层、 脑沟窄。切面在皮质深层、 基底核、视丘等部位可见粟 基底核、 粒或针尖大小半透明软化灶。 粒或针尖大小半透明软化灶。
(三)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病理联系 1. 嗜睡、昏迷: 嗜睡、昏迷: 最早出现、主要症状, 最早出现、主要症状, 广泛神经元变性坏死。 广泛神经元变性坏死。 2. 颅神经麻痹: 颅神经麻痹: 颅神经核受损。 颅神经核受损。
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 暴发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 沃-弗综合征 弗综合征 (Waterhouse-Friederichsen syndrome) ) 周围循环衰竭,体克和皮肤大片紫癜,两 周围循环衰竭,体克和皮肤大片紫癜, 侧肾上腺严重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侧肾上腺严重出血,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机制:大量内毒素释放→→ 机制:大量内毒素释放→→DIC,短期 →→ , 内可因严重败血症而死亡。 内可因严重败血症而死亡。
(二)、病理改变 病理改变 大体: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大体: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脓 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 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 性渗出物,沿血管分布, 可阻塞脑脊液循环→→脑 可阻塞脑脊液循环→→脑 →→ 室扩张。 室扩张。
镜下:蛛网膜下腔增宽, 镜下:蛛网膜下腔增宽,有大量 中性粒细胞及纤维蛋白的 渗出和少量单核细胞、 渗出和少量单核细胞、淋 巴细胞浸润。 巴细胞浸润。 →→脉管炎 脉管炎、 病变严重 →→脉管炎、血栓形 成→→脑缺血和梗死。 →→脑缺血和梗死。 脑缺血和梗死
三、海绵状脑病
一组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一组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 包括: 包括:克-雅病 (Creutzfeldt-Jacob disease,CJD) - , ) 枯颅病(kuru) 枯颅病(kuru)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 , ) Gerstmann-Straüssler综合征 (GSS) - 综合征 ) 动物疯牛病、 动物疯牛病、羊瘙痒症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致病因子: 致病因子: prion 糖 酯 蛋 白 ( prion protein , PrP) -又称 ) 又称PrP(朊蛋白)病 (朊蛋白) 正常PrPc ( α - 螺旋构型 ) 是神经 螺旋构型) 正常 元的穿膜蛋白,可被完全降解。 元的穿膜蛋白,可被完全降解。 正常PrPc→→ 异常 →→异常 异常PrPsc ( β - 螺旋 正常 构型) 不能被降解,并具传染性。 构型), 不能被降解,并具传染性。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 概述: 概述:脑膜炎球菌引起软脑膜和蛛网膜的 急性化脓性炎。多为散发性, 急性化脓性炎。多为散发性,冬春 季可流行,称为流行性脑膜炎。 季可流行,称为流行性脑膜炎。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临床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 临床可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 肤淤点( 脑膜刺激症状、 肤淤点(斑)、脑膜刺激症状、部分患 者出现中毒性休克。 者出现中毒性休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和发病机制 患者及带菌者(脑膜炎双球菌) 患者及带菌者(脑膜炎双球菌) ↓ 呼吸道飞沫传播 ↓ 局部炎症(带菌者) 局部炎症(带菌者) ↓ 入血、 入血、繁殖 ↓ 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 脑膜炎(菌血症、败血症) ↓ 小血管、 小血管、毛细血管出血坏死 ↓ 皮肤粘膜瘀斑
病理特点: 病理特点: 大脑萎缩; ① 大脑萎缩; ② 神经元及神经毡出现大量空 泡呈海绵状; 泡呈海绵状; 不同程度神经元死亡缺失, ③ 不同程度神经元死亡缺失,反 应性胶质化,无炎症反应; 应性胶质化,无炎症反应; 蛋白沉积于神经突触, ④ PrPsc蛋白沉积于神经突触,在 细胞间质大量沉积形成kuru斑。 细胞间质大量沉积形成 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