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之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之散文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之散文阅读
【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泰山之思
蔡家园
(1)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

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2) 自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

江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

”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

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3)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4)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

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睹,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

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

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

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

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

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

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

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

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

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

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5)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

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

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
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

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

但也未必比得
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

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

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

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

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

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

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6)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

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

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

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

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7)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本文略有删改)
18.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各不超过2个字)(2分)
(1)口口 (2)口口
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4分)
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5分)
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7分)
【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1)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

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2)母亲当过赤脚医生。

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3)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

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

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

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

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

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

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4)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

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

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

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5)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

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

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

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

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6)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

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

人参太贵,吃不起。

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

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7)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

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

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

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

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8)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

回到家,母
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

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

那个中药铺,
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

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
药店。

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
于等同于诗人。

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
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
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

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
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

甚至,当我感冒受寒,
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
愈,至少,我心已暖。

(9)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

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
的屋顶上栽花种菜。

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
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
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
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母亲多年
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
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11. 简析第三段中的“抓药”细节。

(3分)
12. 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3分)
13.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4分)
14.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15.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