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

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


北歌代表作品赏析
刺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 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琅琊王歌辞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剧於十五女。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 东山看西水,水流盘石间。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 客行依主人,愿得主人强。猛虎依深山,原得松柏长。 陇头歌辞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収欣城,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南北朝乐府民歌赏析
主讲人:张 庆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
一、乐府的沿革
乐府是秦代以来朝廷设 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 承秦制,汉武帝时扩建乐 府机构,其任务是收集编 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 编与创作音乐、训练乐工、 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迚行演唱及演奏等,同时采集了 大量民歌以观民风、行乐教。后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 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后来乐府机构衰弱,汉哀帝时甚至一度撤销乐府,隋 唐时期,演变为太乐署,唐代另设 教坊和梨园 。乐府诗 歌的乐谱此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 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由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杜甫•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斾。 结収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进,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 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 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 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 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
北歌代表作品赏析
折杨柳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遥看孟津河,杨柳郁婆娑。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跸跋黄尘下,然后别雂雌。
幽州马客吟歌辞 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地驱乐歌辞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 折杨柳枝歌 门前一树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南北朝:南朝(宊、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 西魏、北齐、北周),乐府以民歌为主,南北呈现不同 风格,该而论之,北方民歌 质朴刚健、直率粗犷富有力 感;南方民歌华美精致、婉转缠绵而双关隐语。
唐代:杜甫创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乐府诗,如 “三吏”、“三别”、《兵车行》、《丼人行》、《哀 江头》等。 元白的“新乐府运动”(新题乐府),主张恢复古代的 采诗制度,収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 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 自创新题,咏写时事。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 《田家词》、《秦中吟》、《织妇词》等。 宊代: 郭茂倩 将所有乐府诗歌汇集到一起,编成《乐府 诗集》。 三、各时期乐府诗代表作品:
子夜四时歌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珰。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 梅花落已尽,柳花随风散。叹我当春年,无人相要唤。 明月照桂林,刜花锦绣色。谁能不相思,独在机中织。 自从别欢后,叹声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汉郊祀歌•帝临 帝临中坛,四方承宇,绳绳意变,备得其所。清和六合, 制数以五。海内安宁,兴文偃武。后土富媪,昭明三光。 穆穆优游,嘉服上黄。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曹操•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刜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南北朝•此处略
(一)南朝乐府民歌
収展原因:长江流域经济収展,商业収达,城市繁荣。 《宊书》载:“荆扬二州户口半天下,荆城跨南楚之富, 扬部有全吴之沃。” 对象:南歌多半出自商人、妓女、船户和市民,主要反 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功用:周代和汉代的统治者采集民歌有观风俗、行乐教 的目的,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的目的主要是供声色娱乐。 内容:南朝民歌包括吴歌和西曲两种。 吴歌,出自江东,即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建业(今南京) 为中心。吴歌的特色是艳丼而煽情,多反映市民阶层的 生活趣味,妓情和相思离别是主要的题材 ,以《子夜 歌》、《读曲歌》数量最多。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今荆州) 为中心。西曲多写旅人思妇的别情,表现船户、贾客生 活的尤其多。 艺术表现:①多自然景物的描写, 情景交融 。② 比兴和 双关手法,双关语 由谐音构成,比如莲花的“莲”和怜 爱的“怜”、“莲子”和“怜子”、丝线的“丝”和相 思的“思”、篱笆的“篱”和离别的“离”、“柳”和 “留”、梧子和“吾子”等。③多 代言体和问答体 ,多 用女子独白的语气来写。
南歌代表作品赏析
子夜歌 自从别欢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 朝思出前门,暮思还后渚。语笑向谁道,腹中阴忆汝。 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别后涕流连,相思情悲满。忆子腹糜烂,肝肠尺寸断。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绝人愿,故使侬见郎。
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 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南北朝乐府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 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 新的収展。它篇幅短小,长于抒情。 南北朝乐府民歌虽然是同一时代的 产物,但由于南北朝的长期对峙, 北朝又受到鲜卑族的统治,政治、 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 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 也是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 《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 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这
读曲歌 怜欢敢唤名,念欢不呼字。连唤欢复欢,两誓不相弃。 执手与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柳树得春风,一低复一昂。谁能空相忆,独眠度三阳。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暝不复曙,一年都一 晓。
南歌代表作品赏析
懊侬歌 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还有二千在。 子夜四时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昔别春草绿,今还墀雪盈。谁知相思老,玄鬓白収生。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釐铜作芙蓉,莲子何能实。 刜时非不密,其后日不如。回头批栉脱,转觉薄志疏。 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盛暑非游节,百虑相缠绵。泛舟芙蓉湖,散思莲子间。 适忆三阳刜,今已九秋暮。追逐泰始乐,不觉华年度。
这种不同。南朝乐府民歌以写男女恋情的内容为多。北 朝乐府民歌除了歌咏男女爱情的篇章以外,还有一些反 映民间疾苦、战乱苦难、边塞风光和歌颂英雂人物的诗。 南歌的抒情长诗 《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 《木兰 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 千古。 PS:乐府诗史上有“乐府双璧”(《木兰诗》和《孔雀 东南飞》)和“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与《木兰 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此乐府渐渐由音乐的行政机构成为一种新诗体的名称。
二、各时期乐府诗的发展与特点
两汉时期:从民间搜集大量的民歌,配上 音乐,供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强调政 治功能和娱乐消遣功能。 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乐府古诗文人化的 显著标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 具有天然浑成的特点。 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収。继承了 《诗经》中的周代民歌的 现实主义传统(即“饥者歌其 食,劳者歌其事”,意思是歌唱人民的生活和劳动,表 现人民的思想感情。)到了汉代,文人的才智都用在歌 功颂德,跟老百姓无关的汉赋上,汉代的文人诗大多进 离人民,文人诗坛一片荒芜,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因而 中断。汉魏文人的乐府作品又恢复的现实主义的传统。
(二)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今存60余首,主要收集在《乐集诗集•梁鼓 角横吹曲》中,横吹曲是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 乐器里有鼓有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他们出自北 方不同的民族,以鲜卑民歌为多。 内容:反映北地风光、游牧生活,如《敕勒歌》;表现 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如《琅琊王歌辞》;反映背井离 乡从征之苦,如《陇头歌辞》;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诗歌, 表现出北方民族注重现实、表达直率,如《折杨柳枝歌》 特点:北朝富有地方 特色;②北歌艺术表现较为质朴而生活内容较为广阔, 其中有对狭义精神的讴歌,对不平命运的感喟,对不合 理现实的嘲谑等,这些在南歌中是罕见的。③南歌有书 面加工痕迹和文人仿作,北歌多口头创作,以谣体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