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第一章总论▪掌握内容一、药动学二、药效学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四、合理用药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内容: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体内过程:机体对药物的处置(disposition)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简称ADME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动力学规律1.简单扩散大部分药物均通过这种方式转运。
药物的解离度与体液的pH对扩散产生明显的影响。
酸性药物(如乙酰水杨酸、青霉素、磺胺等)在碱性较高的体液中有较高浓度,碱性药物(如利血平、红霉素、土霉素等)则在酸性体液中浓度较高。
2.主动转运3.易化扩散4.胞吞和胞饮5.离子对转运一、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概念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除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外,其它给药方法均有吸收过程。
影响因素:给药途径剂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动物的种属给药途径:内服、注射、呼吸道、皮肤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药物剂型:药物制剂的释放速率和胃肠中的溶解速率影响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
溶解的药物和液体剂型较易吸收。
2)胃肠排空作用:排空速率会影响药物进入小肠的速率。
适当的肠蠕动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3)pH值:胃肠液的pH能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收。
4)药物的相互作用5)首过效应:首过消除或第一关卡效应,指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分布是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
总体分布不均匀,但血液中分布均匀。
影响分布的四个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高,非解离型、小分子物质分布广。
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的血流量药物对组织的亲和力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体内屏障三、药物的排泄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内通过排泄排出体外,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其它组织器官也参与某写物质的排泄。
肾脏排泄:注意不同动物闹也pH不同,所以读通以药物在不同动物排泄速率不同。
肉食酸性,犬猫弱酸偏中性,草食碱性胆汁排泄:分子量300以上极性药物排泄。
犬鸡强,猫、绵羊中等,兔猴差。
肠肝循环乳汁排泄:大部分药物可以从乳汁排泄,一般为被动扩散机制。
乳汁的pH(6.5-6.8)较血浆pH(7.4)低,所以碱性药物在乳中的浓度高于血浆,如红霉素、TMP;奶废弃期四、药物的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定义: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生物转化。
后果:代谢失活或代谢活化,毒性增加步骤:Ⅰ相反应(第一步)氧化还原水解极性增加Ⅱ相反应(第二步)结合反应极性进一步增加葡萄糖醛酸、硫酸、谷胱甘肽、甘氨酸药酶诱导(enzyme induction )有些药物能兴奋药酶,促进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
能增强酶活性的药物称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例如:苯巴比妥、安定、水合氯醛、保泰松、氨基比林、苯海拉明等。
药酶抑制(enzyme inhibition)有些药物能使药酶的合成减少或酶的活性降低,能够减弱酶活性的药物称肝药酶抑制剂(enzyme inhibitor)。
例如:有机磷杀虫剂、氯霉素、异烟肼、乙酰苯胺、对氨水杨酸等。
影响肝药酶活性(增强或减弱)的药物可产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动学参数1、血药浓度与药时曲线2、消除半衰期血药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称半衰期,用t1/2表示,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一种指标,是制定给药间隔时间的重要依据。
也是预测连续多次给药时体内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主要参数。
例如:按半衰期间隔给药5~6次即可达稳态浓度。
停药后经5个t1/2的时间体内药物消除达95%。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则消除半衰期为常数,不受药物初始浓度和给药剂量影响;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半衰期与初始浓度有关,剂量越大,消除半衰期越长。
3.体清除率(Cl B):指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楚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单位:ml/min或L/h。
4、表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
是一个数学概念,反应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Vd越大,药物穿透入组织越多,分布越广,血中药物浓度越低。
Vd接近0.8-1.0 L/kg,药物在体内分布均匀;Vd大于1.0 L/kg,表明组织浓度大于血浆浓度,分布广,如吗啡、利多卡因、喹诺酮;Vd小于1.0 L/kg,组织浓度低于血浆浓度,如水杨酸、保泰松、青霉素等。
5、生物利用度(F)经过肝脏首过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和速度二、药效学1、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药物作用(drug action )是指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的初始反应。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 )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改变二者意义接近,在习惯用法上并不严加区别,但当二者并用时,应体现先后顺序。
兴奋(stimulation)与抑制(depression)机体在药物的作用下,使机体器官、组织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称为兴奋,反之为抑制。
兴奋药与抑制药有的药物对不同器官的作用可能引起性质相反的效应,药物就是通过其兴奋或抑制作用调节和恢复机体被病理因素破坏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除了功能性药物表现为兴奋和抑制作用外,化疗药物主要是作用于病原体,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免受损害。
2、药物作用的方式按作用部位可分为:局部作用:药物吸收进入血液之前在用药局部产生的作用。
如局麻药的作用。
全身作用或吸收作用:药物经吸收进入全身循环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
如吸入麻醉药的作用。
按作用发生的顺序可分为:直接作用或原发作用:药物直接作用于靶位,如洋地黄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
间接作用或继发作用: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其它器官的效应,如洋地黄引起的利尿作用。
3、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造成了药物的选择性。
原因:1、药物对不同组织的亲和力不同;2、药物在不同组织的代谢速率不同;3、不同组织受体数量和分布不同。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治疗作用的基础,选择性高,针对性强,治疗效果好,很少或没有副作用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的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能对防治疾病产生的有利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可分为: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消除疾病的原发致病因子,中医称为治本。
如化疗药杀死病原微生物控制感染性疾病。
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药物的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症状,中医称为治标。
如解热镇痛药的解热作用。
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药物的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与用药目的无关或对动物产生损害的作用均为不良反应。
1、副作用(side effect)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良反应。
原因:药物的选择性不高特点:不可避免,但一般可以预料、可以减轻,能通过调整剂量或合并用药来缓解、纠正。
例如:阿托品2、毒性反应(toxic effect)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毒性反应会引起机体机能或组织结构的改变。
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特点:可以预知的,采用剂量个体化,控制给药时间和间隔,定期检查相关功能,必要时停药或更换用药,也可避免。
毒性较大的药物如洋地黄类。
3、变态反应(allergic effect)又称过敏反应,指机体对药物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出现于过敏体质者,其反应性质与药物效应、剂量无关,但反应程度相差大。
原因:有些大分子药物本身为半抗原,可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并具有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在次接触就会引起变态反应。
致敏原可以是药物本身,也可是药物的代谢产物或药物中的杂质。
例如青霉素引起变态反应,与其水解产生的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烯酸有关,故临床使用应现用现配。
4、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存药理效应。
原因:药物与受体牢固结合,或药物造成不可逆的组织损害所致。
例如:口服巴比妥类药物,次晨出现的宿醉现象;有些药物可产生对机体有利的后遗效应,如抗生素后效应,抗生素后白细胞促进效应。
5、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effect)是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例如二重感染。
6、特异质反应:由于生化过程异常所致,与遗传因素有关。
少数特异质体质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一般情况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不是免疫反应。
如: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生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效应或活性有着密切关系,药理作用的特异性取决于特定的化学结构。
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一般能与同一受体或酶结合,产生相似或相反的作用。
化学结构完全相同但存在光学异构体,会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例如氯霉素药物的量效关系阈剂量(threshold dose):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
效能(efficacy):药物所能达到的效应。
效价(potency):即强度,药物达到等效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对50%个体有效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引起半数动物死亡剂量。
极量(maximal dose):出现最大效应的剂量。
量效关系曲线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量反应(graded response)药理效应的强弱可用数字或量分级表示者,如心率、血压、体温等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在一定的药物浓度或剂量下,使单个患畜产生的产生特殊的效应,以有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也称全或无反应,如死亡、睡眠等。
研究对象为一群体。
安全性评价指标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 TI)=LD50/ED50 (值大,表示药物较安全) 安全范围( Margin of safety )ED95(99)~ LD5(1)之间的距离95(99)%有效量 5(1)%致死量评价药物的安全性较治疗指数更好药物的作用机制▪非特异性作用机制: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
▪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与药物结构有关。
受体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方面:剂量、剂型、给药途径、疗程、联合用药▪动物方面:种属差异、生理差异、病理因素、个体差异▪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四、合理用药原则1.正确诊断2.用药要有明确的指征3.了解所用药物在靶动物的药动学知识4.预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5.避免使用多种药物或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6.正确处理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的关系7.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8.避免动物源食品中兽药的残留第二章抗菌药主要掌握内容:▪化学合成抗菌药▪抗生素▪抗真菌药(1)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LD50/ED50 或LD5/ED95(2)抗菌谱 (antibacterial spectrum)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可分为窄谱抗菌药与广谱抗菌药(3)抗菌活性 (antibacterial activity)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可分为抑菌药与杀菌药活性表达方式: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MBC) (4)抗菌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