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第七单元《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市光明中学赵晓雯课标分析:本单元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7单元第14节,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是欧洲的专业音乐创作,引导学生探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重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是关键性内容。
新课标指出“音乐的风格与流派是音乐家在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艺术想象,是人类音乐文化的最终体现。
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音乐中各种各样与流派的性质、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音乐鉴赏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它对音乐鉴赏教学以及整个高中音乐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音乐的风格和流派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其多样性是由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
如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主题的多样性、文化思潮的多样性以及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等。
所谓统一性就是一定的时代、一定的民族在音乐创作中所呈现出来的主导风格。
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对音乐风格的了解是对音乐作品鉴赏的先决条件,因为音乐的风格是通过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而呈现出来的,它体现出独特的音乐美学特征。
如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内容标准,大多是建立在音乐的风格与流派之上的。
教材分析:一、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巴赫生于法国,祖辈都是音乐家,是延续了几百年的音乐家族中的第五代。
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他的作品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
巴赫是虔诚的信徒,他把这种宗教思想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也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
二、《马太受难曲》《马太受难曲》创作与1724-1727年,被誉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
“受难曲”是为纪念耶稣被钉十字架而写的大型套曲。
因主要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书》词句写成二得名。
整部作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35分曲,描述耶稣被门徒出卖和最终被捕的过程;第二部分36-78分曲,描绘了耶稣受审、被钉十字架和被埋葬等场景。
巴赫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描绘耶稣一生中最悲惨的经历:受难前最后几天所遭遇的苦难、屈辱和死亡。
该曲演出需要两个大型合唱队、两个管弦乐队、两台管风琴及一群唱“固定旋律”的儿童合唱团,表现出一种立体式音乐音响。
《马太受难曲》第一分曲第一分曲是开场的双合唱曲,整部作品的序幕。
在管弦乐队伴奏下,气势磅礴的双合唱队一开始就把人们引入悲哀的气氛中,确立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调。
这段合唱共有两个主题交织进行,巴赫使用了复杂的双重对位法,还运用了合唱团中的低音部分为旋律伴唱,达到了相当明显的效果。
《马太受难曲》第七十二分曲第72分曲采用了一首著名的圣咏旋律,这首歌曲在《马太受难曲》中出现了5次,这次是在耶稣死后出现的,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
乐曲速度缓慢,旋律暗淡,音调低沉。
悲伤的音调营造了耶稣死后的悲痛气氛。
乐曲为混声四部合唱,主调在女高音声部,其余三个声部作为伴奏以陪衬或加强主旋律。
三、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1、复调音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曲调以对位法的法则结合在一起的多声部音乐。
主要特点在于各声部都有独立性。
2、主调音乐:是以一个曲调为主,其余声部陪衬或加强这一曲调的音乐作品。
虽然也是多声部音乐,但却以一个声部为主,其他声部只起到伴奏作用。
四、巴罗克风格与巴罗克音乐巴罗克音乐(baroque music)是17世纪初-18世纪中叶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及拉丁美洲各国的一种音乐风格。
巴罗克愿意为“怪异的珍珠”或“荒谬的思想”,被18世纪末的文艺理论家用来贬称意大利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后成为这一时期艺术风格。
其特征是高贵庄严,气势雄伟,富有动力,常给人以紧迫感。
同时其音乐也具有这些特征,故称为巴罗克音乐。
巴赫是晚期巴罗克音乐的杰出代表,巴赫的去世标志着巴罗克音乐时期的终结。
教学建议分析:1、人音版第7单元,第14节《宗教复调音乐——巴赫》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专门介绍欧洲宗教音乐的经典——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三个分曲。
在教学中我选择欣赏第1和第72分曲。
2、结合欣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的两个分曲介绍巴洛克音乐、欧洲宗教音乐、巴赫、马太受难曲、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等知识,比较而言,这堂课的重点我放在分辨主、复调音乐和感受体验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风格两个方面,音乐知识的介绍尽可能少而精,不占去过多时间。
教学策略与手段:1、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2、引导学生通过划线条方式和学唱简短的两种形式的合唱曲区分主、复调音乐,既加深了学生对第72分曲音乐的印象,又以通俗易懂的方法区别了复调和主调音乐。
3、通过欣赏《马太受难曲》的两个分曲和巴罗克时期的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介绍,结合美术知识促进学生对巴洛克音乐艺术风格的感知,同时拓展艺术视野和认识广度。
4、通过学生用不同形式表演巴赫器乐作品,以及观看《摇摆巴赫》音乐会片段拉近学生和巴赫音乐的距离,同时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人们对巴赫音乐的充分认可、喜爱和尊重。
一、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第1、第72分曲,学生了解有关巴洛克音乐、欧洲宗教音乐、巴赫、马太受难曲、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等音乐知识。
2、通过对巴罗克时期的建筑、绘画、雕刻、音乐等的了解,知道巴罗克音乐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欣赏、感受、体验巴洛1 克音乐的风格特征。
2、掌握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教师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活动教学设计意图导入分曲,72 聆听第问题:如果你是音乐编辑,你会把这段音乐安排在什么情境中做背景音乐?1 .用心聆听、体验。
2 表达听后的感受。
生答:教堂或葬礼中。
营造庄重、祥和、肃穆的气氛让音乐调动学生的感受力,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
揭示课题《宗教复调音乐的顶峰----巴赫》。
1、欣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2、介绍宗教音乐3、介绍受难曲4、介绍《马太受难曲》听教师讲解从油画引向对欧洲宗教音乐和受难曲的理解。
聆听第1分曲1、介绍第1分曲2.让学生谈听完的感受(提示关注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做总结,并介绍《马太受难曲》演出时的乐队编制。
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生答略。
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和听觉上赏析第1分曲聆听第72分曲并与第1分曲做比较问题:1、根据音乐的表现你认为第72分曲表现了耶稣受难的那个场景?2、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一场景和悲痛的气氛?3、师介绍此曲是整部作品中一首著名的赞美诗,这首歌曲在《马太受难曲》中先后出现过五次,这次是在耶稣死去后出现的,将这部宗教悲剧推向了高潮。
4、这两首分曲在音响效果上给你的直觉感受有什么不同?5、复听第1和第72分曲学生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生答略采用比较的方法对比欣赏两首分曲,促进学生对音乐本体的仔细关注,同时为讲解主调和复调音乐做铺垫。
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1.、讲解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的概念,并以线条的形式说明。
2、学唱第72分曲主题、365432-37171217663、先以重唱形式唱主题,再给主题设计简单的伴唱二声部, 1、学生学唱第72分曲主题2、在老师引导下用两种不同方式合唱主题,并回答主调与复调音乐在音响效果上的不同。
主、复调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从学唱第72分曲主题着手,并用简单的两种形式的合唱做练习,既加深了学生对第72分曲音乐的印象,又以通俗易懂的方法区别了复调和主调音乐。
介绍巴赫、《马太受难曲》对巴赫音乐的重要性和巴洛克时期1、教师播放介绍巴赫和巴洛克时期的视频资料2、介绍《马太受难曲》是巴赫音乐复活的转折点。
观看视频,了解巴赫和巴洛克时期的相关音乐知识,了解《马太受难曲》在巴赫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生动形象的介绍《马太受难曲》这部作品的传奇色彩和视听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巴赫和巴洛克时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这部作品的重视。
拓展与实践教师小结1、欣赏2000年纪念巴赫逝世250周年《摇摆巴赫》音乐会片段;2、让学生用歌唱和弹奏的方式演绎巴赫的器乐作品。
生聆听并参与实践1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巴赫音乐的重要性和人们对巴赫音乐的尊重和喜爱之情。
2学生的表演拉近了学生和巴赫音乐的距离,使他们对巴赫的音乐有亲切感和认同感。
教学后记由于本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新的概念和知识点,仅仅利用短短45分钟时间会非常紧促,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一次极大的挑战,因此我认为安排好音乐听赏和讲解概念、知识点的时间和主次关系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精心筛选教学内容、细心琢磨组织语言,在教学时既保证了足够的音乐听赏、体验时间,也确保了足够信息量的摄入和深度。
本节课强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继而在课堂上不断的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演唱、比较、听辨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获得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迎刃而解。
在教学方法上,善于设疑、提问,采用先简要讲述再欣赏、比较、以两种形式合唱主题、视听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本课中涉及到的音乐常识和分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艺术风格,虽然这节课的专业知识比较多也难以理解,但是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习起来饶有趣味,所以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从整堂课的教学结构看,由课前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与渲染到各个教学环节都能做到承上启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
总的来说上这样评比的公开课,对我的影响很大。
最大的感触就是:上一堂好课真难。
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觉得没法把握,好像一下子什么也不会了。
突然觉得不会上课了。
觉得自己脑子里的库存太少,急需充电。
这给了自己许多动力,也多了无形中的压力。
要想上一堂真正的好课,必须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不能一味的求新求奇。
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就要稳打稳扎,在平凡中求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