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葛朗台 人物形象

葛朗台 人物形象

葛朗台:葛朗台:葛朗台是小说着力刻画的人物。

他贪婪、狡诈、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欧也妮是被金子摧毁了爱情、值得同情的资产阶级的女儿的形象,把钱用到了慈善机构和教育,简朴,渴望爱情,淡漠金钱,有圣母一般的光辉,是巴尔扎克所创造的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他满怀同情与赞美之情塑造了欧也妮,使人们在这个被金钱遮蔽的黑暗世界里看到了一抹光亮。

夏尔:欧也妮的堂弟,一个巴黎的浪荡公子,父亲的死对他打击很大,欧也妮的爱情增加了他的活力。

他带着欧也妮对他的纯真的爱去印度冒险。

七年当中,他在海外走私贩运、买卖人口、放高利贷发了大财,同时也变得“狠心刻薄,贪婪到极点”。

金钱填充了他骄傲的虚荣,他将欧也妮丢到了一边,去追逐贵族小姐。

当他求爱失败,发现欧也妮是巨额家产的继承人时他惊呆了。

由于欧也妮的不在乎而变得唯唯诺诺,祈求姐姐的丈夫特·蓬风先生对自己“提携提携”。

他和其他人一样认为人的标准是用黄金来衡量的。

《欧也妮·葛朗台》写出了法国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发家过程,揭示出资产阶级虚伪丑陋、一切以金钱至上的本质。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出现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老箍桶葛朗台,老箍桶葛朗台是一个通过政权更迭而大发横财的暴发户。

他通过囤积居奇、投机倒把,成为了索漠城的首富。

成为首富后,天天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他不允许别人染指他的财富,甚至包括他的妻子和女儿。

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来聚敛财富,利用女儿在公证人克罗旭和特·蓬风所长之间斡旋,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他节俭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明明十分富有,居住的房子却阴暗湿潮破旧,他不断克扣妻子的月薪,每月支付给妻子的6法郎,也要想方设法的夺回。

对仆人严苛更是到了极端。

在他的世界观中,金子,财富就是一切,超过了亲情,友情和其他。

当他的侄儿查理走投无路来投靠他时,他想方设法把侄儿给逼走到印度,他反对女儿和查理的爱情,当发现女儿竟把自己丰厚的积蓄送给查理做盘缠时,立刻恼羞成怒,折磨自己的女儿,把女儿关进湿冷的小屋,只给她冷面包吃并把袒护女儿的妻子虐待致死。

他人生所有的乐趣就是囤积财物,葛朗台死后留下了偌大的财富,但这些财物没有给欧也妮带来幸福,反而是她痛苦的源泉,她曾经的爱人为了显赫的地位离她远去,她身边的人拼命追求她也只是为了她的金钱。

最终欧也妮在经历过一次婚姻后,成为了寡妇,从此孤寡终老。

通过对《欧也妮·葛朗台》这一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巴尔扎克在塑造葛朗台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上煞费苦心,具体表现如下:首先,通过在典型环境中表现典型人物这一现实主义原则。

在文学创作中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现实基础,而典型人物是环境中的人,没有典型环境,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是心理也将变得空泛,没有实际的内涵和意义。

为了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巴尔扎克为此大费苦心。

1,为了塑造人物,巴尔扎克首先描写了守财奴的活动舞台—索漠城,这个小城的路面是用小石子铺成的,街面是窄而曲折的,幽静的房屋坐落在城角。

这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作者在小说的开篇写索漠城的环境:这些房屋拥有三百年的历史,有着粗大的梁木,古怪而幽深的浮雕,和修道院的宁静。

这就是主人公葛朗台居住的小城,这些阴沉、荒凉、衰败的建筑给人一种压抑萧条而冷瑟的感觉,从侧面暗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

我们知道,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系,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葛朗台作为中产阶级的代表,自然也有形成了有着偏执落后阴冷的性格特点。

2,其次,作者介绍了守财奴生活的时代背景,葛朗台是一个通过政权更迭大发横财的暴发户,他既是大革命后得势的资产阶级代表,又是复辟王朝时期游刃有余的大财主,在新旧交替的政权中,葛朗台凭借自己的头脑,积聚财富。

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巴尔扎克塑造出的吝啬鬼形象便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它既是大土地所有者,又是一个金融资本家,他的得势反映了复辟王朝时期土地、金融资产阶级主宰一切的社会现实。

3,巴尔扎克详细描绘了葛朗台的府邸,葛朗台的侄子查理走投无路来到葛朗台的屋子,看到的时这样的场景:顶楼的卧房,那种黄地小花球的糊壁纸,像小酒店用的;粉石的壁炉架,线条像沟槽一般;黄椅子的草坐垫涂过油,似乎不止四只脚;……稀薄的脚毯上边是一张有顶的床,满是蛀虫的帐幔摇摇欲坠。

这就是当过索漠区长,巴黎葛朗台先生哥哥的府邸,破烂,贫困之极。

这种破败和实际的富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葛朗台是这个家的主人,他在这间屋子里生活,屋子的阴暗一方面隐喻葛朗台妻子和女儿的生活的苦难,处在被葛朗台折磨的境地,蕴含着生活的灰暗,和悲凉的结局。

另一方面,通过写葛朗台的居住环境,表现出葛朗台对物质条件的苛刻,对家人的吝啬,同时也暗示了葛朗台阴暗的性格特征。

巴尔扎克在文中花大量的笔墨写葛朗台的居住环境是大有深意在的,通过仔细的比较分析,一个对金钱的控制欲极强,一个活脱脱的守财奴形象便跃然于眼前。

其次,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巴尔扎克受到拉瓦特和迦尔骨相学的影响,认为人物外形能够反映他的阶级地位、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

小说是用语言堆砌而成的,语言是小说的外在形式,通过语言,可以暗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甚至对于推动情节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说中,人物语言是需要关注的,不同的语言风格可以反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而个性化的语言尤其能够突出反映出这一点。

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塑造的葛朗台语言最富有个性化。

他往往只说一两句话,可是句句都符合人物吝啬的性格。

例如:当听闻查理的父亲去世时,葛朗台的妻子在建议葛朗台应该给兄弟戴孝时,葛朗台是这样回答的:“真是,太太,你只晓得想出化钱的玩意儿。

戴孝在乎心,不在乎衣服。

……就在你六个路易里支出,买你们的孝服罢,我只要一块黑纱就行。

”葛朗台是如此的吝啬,甚至舍不得一分钱来给其兄弟戴孝,美其名曰:戴孝有心而发,不必重视外在的形式。

在妻子的一再要求下,他终于松了口,但还是要求孝服的钱需从妻子每个月六法郎里面扣。

他的吝啬的性格充分的从话语中表达了出来。

再例如:当老头儿发现查理寄放在欧也妮这的梳妆匣时,激动地溢于言表:“噢,是真金!金子!……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

啊!啊!……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

”在这句话中,葛朗台一连用了几个感叹词“啊”,又同时几次提到了“金子”,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由此,从这短短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葛朗台对金子的喜爱和狂热的追求,巴尔扎克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一个嗜财如命,狂热追求金子的守财奴的形象展示在广大读者的眼前。

最后,通过塑造人物性格的二重性,而使人物更加丰满。

典型性格的二极性特征不是单一的,它的正负两极可以有无穷的变化形态,而且一个具有丰富性格的艺术典型,可以有多种二极性特征的互相交叉融合。

在大多数人眼中葛朗台是吝啬的代名词,似乎这是对人物个性最好的诠释。

其实不然,巴扎扎克在突出表现这守财奴丑陋的性格特征下,还孕育着其他某些方面的特点,这就是善与恶地对立。

例如:当葛朗台发现女儿竟把她自己的私蓄给了查理时,他愤怒的把欧也妮关进小屋中,每日只提供给她成年的女儿冷水和面包。

不断地在物质和精神上折磨他憔悴的女儿和奄奄一息的妻子。

但似乎葛朗台也不是如此不近人情,在他吝啬的背后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话可以体现:“……他散步的时间总是欧也妮梳头的时间。

老头儿一走到大胡桃树旁边,便躲在树干背后,把女儿的长头发打量一会,这时他的心大概就在固执的性子与想去亲吻女儿的欲望中间摇摆不定,……”我们可以看出老葛朗台执拗冷酷的背后似乎还存留着一丝亲情。

再比如:葛朗台的兄弟在巴黎宣布破产后,葛朗台尽管不待见查理,想方设法把查理赶到印度去,但总之葛朗台还是做了件好事,就是去巴黎挽回其兄弟的名誉,虽然我们不否认这种行为本身含有守财奴对金钱的欲望,可以为自己带来些受益,和满足虚荣心。

但就事实的结果而言,他维护了查理父亲的声誉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可以看出,尽管葛朗台有着吝啬鬼的勾心斗角和阴暗面。

但从某些方面来说还是跳跃着闪光点。

即便这种光辉是偶尔的,是微弱的,是一瞬而逝的,但至少它曾经出现过,这边是性格的复杂性。

历来文学评论家认为葛朗台是典型的人物是因为其具有中产阶级的特征:精明,吝啬,霸道,残酷,虚伪,现实,自私自利。

往往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双重性特点。

再丑陋的人物也有着闪光点。

在善与恶的同时,又派生出利他和利己,热情和冷漠的某些方面。

葛朗台在为其兄弟挽回名誉这种善的行为中,蕴含着想要耍弄巴黎人和为自己囤积财富这种恶地动因,在把女儿欧也妮关禁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丝父爱的力量,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忏悔。

任何人是善与恶矛盾的组合体,巴尔扎克对人物性格全面的塑造,丰富了老葛朗台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典型性特征需要在作品中仔细领悟和把握,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巴尔扎克塑造吝啬鬼形象具有典型性,就是因为他塑造这一人物具有代表性,概括了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嗜钱如命的性格特征。

而这种典型性的特征,正是这个人物在文学史上存有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1,(法)巴尔扎克傅雷(译)《欧也妮·葛朗台》安徽文艺出版社2,《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高等教育出版社3,《性格组合论》刘再复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4,巩坚《欧也妮·葛朗台》人物特征浅析科教文汇 20085,《美学·文论·批评》陆贵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