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本土文化初觅
2
>> 0 >> 1 >> 2 >> 3 >> 4 >>
1
>> 0 >> 1 >> 2 >> 3 >> 4 >>
START
>> 0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2 >> 3 >> 4 >>
Ⅰ介休部分村名起源
介休的村名分为:屯(西靳屯,等村,因屯过兵)\ 寨(降家 寨等)\ 壁(张壁,木壁等,战略要地)\ 岭(关子岭)\ 堡 (马堡等)\ 里(南王里) 1. 崇贤村 秦王李世民讨伐刘武周时,从山西南部一直 北上,经霍县、灵石,过雀鼠谷,直到介休境内,曾驻 兵于介休城东南五里的窑子头村。后来为了纪念他的功 绩,便在村里修建了一座寺庙,即“秦王庙”,庙里还 栽了一棵木瓜树。后与郭有道祠的槐树、西欢柏树岭的 古柏合称“秦柏、汉槐、唐木瓜”,同时,看到李世民 任人唯贤,赏罚严明,就把村名改为“崇贤村”。
下李侯—李陵
下李侯今属张兰镇,多产红薯西瓜 等,非常甘甜。李陵葬于此地后,有人修 建了庙宇,现已残缺。 李陵墓依旧在下李侯,但是颇为冷 漠。现知此者异常稀少,本人认为地方 政府及村委应当有所重视,保护这一宝 贵的文化遗产。
介休本土文化 初觅
介休一中 369 王德强
3
>> 0 >> 1 >> 2 >> 3 >> 4 >>
插入内容
据介休文宣部等的研究,介休方言有以下特点: 一。发音多讲h音而少讲f音 二。多数发音较普通话音短而刚直 三。呈现极大的地区差异,甚至每个乡镇的方言都有所不同 等等
本人认为,凡介休人都应学会说介休话,保存咱自己 的独创文化!!!!!!!!!!
Ⅱ介休三贤
• 介休三贤 山西省介休市,在人文历史的轨迹中涌 现出众多的文人贤士,其中有三个人被后 人尊称为“介休三贤”,这就是春秋时期 的贤臣介子推、东汉时期的教育家郭泰和 北宋时期的名相文彦博。
•
17、张良 旧称“银星寨”。据嘉庆版介休县志载:狐歧 山半有洞,久为狐穴,日夜为祟,居民莫能制。时张良入 关道绵上,居民以狐患告良。良即临洞视之,狐敛迹不敢 出。良去,祟如故。民复追及良,请绝后患。良曰:吾奉 汉命,不能久居于此,狐既畏吾,即以吾为村名也可。民 如其言,呼为张良村,患遂息。18、东西大期 明末清初, 清军入关,建立王朝。旗人居于此地,自称为大旗。期与 旗谐音,后流传为东大期,西大期。 19、关子岭 该村位 于山头,旧时为防盗匪作乱,曾设关扼守,故得名。乾隆 版《介休县志》载:“关子岭在县东南六十里,与沁源接 界。茂林峻岭,地僻人稀,盗贼出没。明洪武五年曾设巡 检防缉,天启五年裁。” 20、仙台 旧时称临川村,因所 处地形而得名,后更名为“仙台”。据传,早年该村有一 挑夫颇懂医术,行医裕民,一日坐化于桶担之上,村民感 其恩德,于本村高处一土台上塑肉身泥像,建小庙祀之。 仙台一名疑由此而得。
• 7、西刘屯 据传,隋末唐初,刘武周曾屯兵于此,村居县 城之西,因称西刘屯。介休城东也有村子名为东刘屯,疑 是汉高祖刘帮北征燕代行军所曾居之处。 8、新寨 原系桑 儿峪七庄之一,解放后分治。嘉庆版《介休县志》中记载, 唐武德二年,秦王追宋金刚至雀鼠谷,王令李世绩、程咬 金,秦叔宝为北军,先在西面山上立寨,后移屯于此,故 后名新寨。 9、张兰 据《山西地名录》,张兰古名张难, 明清时称张南镇,位于介休城东四十里。唐太宗败宋金刚 于介休,追至张难堡,即此地。后因难与南谐音,改称张 兰。 10、大安 该村原名为牛家庄,本以姓氏得名。初, 村人常打架斗殴,讼事不休,后又红又专官方调处,才得 以和睦相处,改名为大安。另据传:程咬金曾在此屯兵, 劫夺尉迟敬德粮草。大安读音为DAI’AN,意即大王安兵 之处。11、东、西内封 据传东西内封,原名为东、西旺 村,后因庙更名。据乾隆版《介休县志》载,唐太宗讨刘 武周,粮运弗继,有耕女馈浊酒,脱粟饭数日。太宗即位 后访诸境内,不得此人。贞观十五年,敕封助国圣母,建 庙以祀。两村乃改名为东、西内封。
• 名士清廉耿介的汝南太守范滂评价郭泰的为人是:“隐不 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同郡名士 宋冲称其:“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郭泰确实无愧斯 言。 桓帝、灵帝之际,“党锢之祸”甚起,宦臣大肆 陷害士人,朝野一派混乱,郭泰深感世道黑暗,遂闭门教 授讲学,弟子数千之众。建宁二年( 169年),第二次 “党锢之祸”中,汉灵帝被宦官挟持,下诏捕杀李膺、杜 密等名士百余人,并陆续杀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太 学生被抓捕者千余人。郭泰讲学于家乡,以平素“不为危 言覆论”,得免于党祸,但他听到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 异常悲痛。就在这年初春,悲愤交瘁的郭泰病卧家中,弥 留之际且言“汉朝的天下恐怕不会多长了”。终年42岁。 郭泰生世虽短,影响颇大,海内名士威知,死讯传出,四 方文人学士纷沓而至,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志同道 合者为其树碑立传,闻名海内的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 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很多, 而多有虚饰之辞,唯郭有道之碑铭,文副其实,我毫不愧 色。”仅此一斑,足见世人对郭泰的敬仰之致。
• 东狐村,西狐村:狐狸精走后,人们在山上发现很大的一 个狐狸洞,随着新的村落建成,狐狸洞东面的村叫东狐村, 西面的当然叫 西狐村了。 • 船窟,漏土 介休原来是一个湖,叫定阳湖(属于晋阳湖),船 窟那个地方原来是用来停船的.由于湖很大,但远远能看见 露出湖面的一个小土堆,就称那个地方是漏土. 大禹为了空 出湖水,让人们居住,便在晋阳湖周围的群峰众壑中,选择山 体最薄、地势较低的南部为突破口,率先打开了灵石口,排 出了晋阳湖之水,空出了太原盆地。这个故事就概括为一 句话:“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 • 保和 据小靳东岳庙碑文记载,该村原名豹虎,因西门口 有石豹石虎各一而得名。
• 12、西南靳屯 在东西内封附近,早年村民以靳姓居多。 据传隋末唐初,李世民大战刘武周时,曾在此屯粮,故得 此名。村南垣上,曾建有秦王塔。 13、郭家村 据民国版 《介休县志》载,郭家村为东汉末年郭有道故里,北关华 岩寺即其故宅。先生曾馆于郡城,备高望重,名冠乡里, 村人为感念其德,取村名为郭家村。 14、下李侯 原名下 岭后,传汉代李陵卒于塞外,单于送递陵尸于长安,至此 马不前行,遂葬于此地。宋于禧二年,乡民因墓建庙。村 民亦随更名为下李侯。 15、樊王 该村与樊王沟仅一沟之 隔,原统称为“前樊王”。据传,汉高祖刘邦曾率武将樊 哙、张良北征,驻兵于此地。据乾隆版《介休县志》:樊 王庙在樊王村,祀樊哙。” 16、连福 原名焦寺,西汉时 樊哙在村北“三教寺”火烧盗匪,为民除患。明朝年间, 栖凤堡(属焦寺村的一部分,今名庆丰堡)有人在外官做 到布政司,回乡后即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并改村名为“连 福”。时至今日,乡间仍习惯以焦寺称之。
郭泰
(128——169年),字林宗,东汉大原郡介休人(今山西 介休)。家世贫贱,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惨淡度 日。长大成人后,母亲想让他去县衙中谋个差事,聊以改 变往日的窘迫处境。但是,郭泰素有大志,岂愿与衙门的 那些鄙猥小人为伍,遂未依母命,就读于成皋屈伯彦门下。 郭泰博学聪颖,敏个洞察世事。他深感东汉政权摇摇欲坠, 宦官政治日趋黑暗,王朝大厦将倾,这种大局难以扭转。 所以,性甘恬退,淡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桓帝建和中, 太常赵典举有道,郭泰坚辞;永兴间,司徒黄琼辟召,不 就;友人劝其就召,乃婉言谢绝,矢志“优游卒岁”,淡 泊终生。对那些劝他仕进和看重仕途的人常说:“我夜观 天象,昼察人事,知道天已废,非人力所能支持。”
南、北盐场 古代以土盐为生活主要用盐,此地因为是汾河故道,故以盐碱地为 主,先民以熬治土盐为生。汾河从两村间穿过,故有南北之分。北盐场以曹姓 居多,相传先祖为宋代曹玠元帅后人(村东石屋莹,建有曹元帅墓。据家谱记 载,曹玠元帅是北宋开国功臣曹彬元帅后人。关于曹彬元帅生平,可以参看宋 史)。
新寨 原系桑儿峪七庄之一。解放后分治。以程咬金部曾在此驻兵而取名。 据《介休县志》(嘉庆版)载;唐武德二年,秦王追宋金刚至鼠雀谷....。 王令李世歵、程咬金、秦叔宝为北军.... 相传程咬金部先在西面山上安营 扎寨,后又在此立寨,该村村名即以“新寨”称!
北辛武原名凤凰村,因其地貌加现以不复从在的庙宇殿堂称凤 凰状。头朝东南(原先河东的魁星楼即为凤凰头),大约在 90-100年前汾河道在北辛武村南。改名后并没南北辛武之称, 只有辛武村,从介休县志“北乡芦苇,西南煤炭,辛武盐场, 义棠铁器,洪山磁器,一邑之利溥矣”这句看出。而现在的南 辛武只是由孟王堡等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村堡组成。
介子推
(今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 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 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 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 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又据通志,介子推 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 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晋献公宠幸骊姬,欲 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女士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 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 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即:狐偃、 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 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介子推即是 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 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 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 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 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介子推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 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 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 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 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 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 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 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 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 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 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 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 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 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 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 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 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 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