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概念解释:交通、城市交通系统、城市道路。
交通:是指“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备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交通更为广义的概念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涵盖了航空、水运、铁路等不同的交通方式。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的功能关系。
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所组成。
城市交通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道路:是城市中担负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
2.城市道路如何分类分级,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城市道路的功能:①城市交通的主要措施,是行人和车辆往来的专用地②组织城市布局结构的骨架③是通风、采光和防火的通道④公共工程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管线)的主要空间⑤是城市面貌和建筑风格的媒介,是城市景观的组成媒介3. 现代道路系统规划思想是什么?①城市道路系统的交通分流②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离是现代化城市交通和城市道路系统演变的必然和特点③注重城市非机动交通环境的营造④城市快速路与高架路:快速路应该与到达性的机动车流分离,采用立交或联系匝道的方式实现快速路交通与常速路交通之间的转换。
高速道路在城市中的建设应该慎之又慎。
第二章1. 名词解释:交通生成指标;车流密度;动力净空长度;停车视距;道路容量。
交通指标生成:确定不同性质、不同分类的城市用地生产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表示交通的生产和吸引量与城市用地等相关因素的关系。
人的交通活动特性: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平均出行距离;日平均出行次数。
车流密度:车流密度D指道路单位长度上的车辆数,D=Q/Vs(V速度.Q流量)动力净空长度:保证前后两车之间安全的车头距(车头间距)的长度,即一辆车所需的净空长度L。
停车视距:ST是司机发现前方障碍物进行制动时所需要的最小安全距离,相当于动力净空长度减去车的长度。
道路容量C:指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下,可以合理期望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车道或车行道某一断面的单向或双向最多的车辆数(相当于通行能力)。
论述交通规划方法:出行生成;出行分布;出行方式划分;交通分配2. 说明居民出行和货运OD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居民(OD调查)出行调查:目的:为了取得客流的出行生成规律以及土地使用特征、社会经济条件等。
调查的内容包括家庭地址(交通区)、用地性质、家庭成员情况、经济收入、出行目的、每日出行次数、出行时间、出行线路、出行方式等。
调查方法:家庭是居民出行的主要来源,所以一般都采用抽样家访的方法进行调查。
货运调查:方法:采用抽样发调查表或深入单位访问的方法。
内容:调查各工业企业、仓库、批发部、货运交通枢纽和专业运输单位的土地使用特征、产销储运情况、货物种类、运输方式、运输能力、吞吐情况、货运车种、出行时间、线路、空驶率以及发展趋势等情况。
目的:在于取得出行率生成规律以及土地使用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的资料。
道路交通量调查:包括机动车流量、非机动车(主要是自行车)流量和行人流量以及其流向的调查,速度的调查,交通事故及设施状况的调查。
人与人的间隔距离:接触距离,个体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
步行交通:人与人的间隔距离,行走时人与人的空间关系,步行流量、速度、密度和人均步行面积的关系。
第三章1.名词解释:城市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网密度以km/km2表示。
=城市道路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具城市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
流通中心;物流中心是组织城市货运的一种新的形式,是以对外交通(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等)的货运枢纽为中心,包括仓库、批发、城市货物运输,甚至包括小型加工、包装工场等组织在一起的综合性中心。
街道空间尺度:常指街道宽度(红线宽度)B与两旁建筑控制高度H的比值B/H(简答):当B/H<=1时,建筑与街道之间有一种亲切感。
当B/H=1~2时,绿化对空间的影响作用开始明显当B/H>2时,道路往往布置多条绿化带,城市气氛逐渐被冲淡,空间更为开敞,大自然气氛逐渐加强。
2. 城市干道网有哪些类型,其各自有何特点?(1)方格网式道路系统特点:又称棋盘式,是最常见的一种道路网类型,适用与地形平坦的城市。
用方格网道路划分的街坊形状整齐,有利于建筑的布置。
(2)环形放射性道路系统特点:这种道路系统的放射性干线道路有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区和郊区的联系,环形道路又有利于中心城区外的市区及郊区的相互联系,在功能上有一定的优点,但是,放射形干路又容易把外围的交通迅速引入城市中心地区,引起交通在城市中心地区过于集中。
(3)自由式道路系统特点:没有一定的格式,变化很多,非直线系数(道路距离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较大。
(4)混合式道路系统特点:在同一城市中,同时存在几种类型的道路网,相组合而成为混合式的路网(简答)人行立交设置的规划要求:人行立交设置的规划要求①人行立交应尽可能结合交叉口四周建筑物设置,充分利用临近建筑的建筑内部空间,将上下梯道设在建筑物内(结合自动扶梯),加强建筑物之间的联系,提高人行立交和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②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应分别满足车行、人行交通的净空限界要求。
③人行立交通道宽度应根据规划人流量确定(参照表3-5)并不得小于3m。
④人行立交一般采用梯道方式解决垂直交通,规划时应考虑将来用机械代步装置的可能。
梯道口附近应留有足够的人流集散场地和醒目的标志,梯道占用部分人行道面积时不得影响人行道的正常使用。
⑤人行立交不宜考虑自行车骑行,但有时应考虑轮椅、童车的推行,单独或结合梯道设置缓坡道或推行坡道,缓坡道坡度不大于1:7,推行坡道坡度应与梯道一致,一般不大于1:4。
⑥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城市人行立交应采用地道形式。
⑦人行立交的设置地点和造型不得影响城市景观。
第四章1.名词解释:客运周转量;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数量与平均运距的乘积,计量单位“人公里”公交网密度;公共交通线网密度δ网(km/km2)δ网=L网/FL网—有公交线路的道路中心线总长度,km;F—有公共交通服务的城市用地面积,k㎡。
公交线密度;公共交通线路密度δ线δ线=L线/FL线—公交线路总长度,km;线路重复系数μ=δ线/δ网,μ=1.2~1.5(填空)公共交通线网类型:棋盘型;a单中心放射型;b多中心放射型;环线型;混合型;主辅线型单车生产率;是指单位时间(时、日、年)内,一辆车所能完成的额定客运周转量(客运周转量的单位是乘位·km或客·km)车辆满载系数:μ=实际载客量/额定载客量最佳公交网密度:按非车内时间最少原则2. 介绍一条公交线路的规划方法。
3. 说明公共交通网规划的基本步骤。
(1)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结构,确定公共交通线路网的系统类型;(2)分析城市主要活动中心的空间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3)在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和交通规划的客运交通分配的基础上,分析城市主要客流吸引中心的客流、吸引希望线及吸引量;(4)综合各城市活动中心客流相互流动的空间分布要求,设置公交换乘枢纽,初步确定在主要客流向上满足客流量要求,并把各居民出行的主要出发点和吸引点联系起来的公共交通骨干线路网方案;(5)根据城市总客流量的要求及公共交通运营的要求进行线路网的优化设计,满足各项规划指标,确定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6)随着城市发展和逐步建成,逐条开辟公共交通线路,并不断根据客流的变化和需求进行调整。
(简答)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必须符合下列原则:(1)适应并能促进城市和城市用地布局的发展;(2)满足一定时期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的需要,并留有余地;(3)与城市其他客运方式协调配合;(4)与城市道路系统相协调;(5)运行快捷、使用方便、高效、节能、经济。
第五章1. 名词解释:设计车速;道路净空;道路限界;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超高。
设计车速:指的是道路几何设计(包括平曲线半径、纵坡、视距等)所采用的行车速度。
道路净空: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一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
道路限界:净空加上必要的安全距离即构成限界。
会车视距:车辆翻越坡顶时,与对面驶来的车辆之间应保证必要的安全视距。
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对向行驶的车辆相遇,自发现后采取减速避让措施至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
超车视距:指的是在双车道道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起,至可见对向来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
超高:一般常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向内测倾斜的单向横坡,称为超高。
2.道路视距限界有哪些要求?①平面弯道视距限界:设计时要求在限界内必须清除高于 1.2m的障碍物,包括高于1.2m 的灌木和乔木。
②纵向视距限界:车辆翻越坡顶时,与对面驶来的车辆之间应保证必要的安全视距,即为会车视距,约等于两车的停车视距之和。
通常在转坡处设置凸型竖曲线,并以曲线半径来表示纵向视距限界。
③交叉口视距限界;保证两条相交道路上直行车辆都有安全的停车视距的前提是必须保证驾驶员视线不受遮挡,由两车的停车视距和视线组成了交叉口视距空间和限界,又称视距三角形。
要求在视距三角形限界内清除高度超过1.2m的障碍物。
按最不利情况,考虑最靠右的一条直行车道与相交路最靠中间的直行车道的组合确定视距三角形的位置。
3.说明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方法。
根据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详细规划(或城市用地的现状),确定中心线的具体位置(曲线线形,又称为“定线”);按照标准横断面和道路两旁地形、用地、建筑、管线等要求。
详细布置道路红线范围内道路各组成部分,包括排水设施(如雨水进水口)、城市公共交通停靠站等其他设施和交通划线布置(又称为“平面布置”)在内;确定各道路口、交叉口、桥涵的具体位置和设计标准、选型、控制尺寸等(另进行交叉口设计和桥涵设计)。
平面交叉口的平面设计,一般绘入道路平面设计图中。
道路平面设计要同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纵断面设计、交叉口设计、排水管线设计、桥涵设计等结合进行。
(填空)城市道路横截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和分隔带四部分组成。
绿化带和人行道的布置形式一般有四种:一道一带式、复道式、两带一道式、街旁花园式平曲线与竖曲线结合的基本原则是“平包竖。
城市排水系统类型:合流制、分流制(简答)基层:基层是路面的主要承重层,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垫层:为了改善路面的工作状况,常在路基和基层之间设置透水性强、稳定性好的垫层。
互通式立交的基本形式:(1)非定向式立交(2)定向式立体交叉:半定向式立交;全定向式立交第六章1.大型公共建筑选址需解决那些主要问题?1.建筑所依临的城市道路是否有足够的交通容量容纳建筑所产生的交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