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道路网密度级配结构为金字塔形
四、城市道路网等级结构规划原则
• 远近分离原则——不同距离出行者的需求 近多远少决定路网密度为正金字塔形
• 通达分离原则——穿越与到达交通的需求 “通” 和“达”的主次决定了道路等级
• 快慢分离原则——不同交通方式的需求 机非分行、机非路网组合以及公交专用路、自行 车专用路、步行系统等。
其最大优点是扬长避短,能充分发挥各类型道 路网的优点。也是大多数城市普遍采用的路网形 式。比较多的有两种类型:
1、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网,如北京市。
2、链条道路网,由一两条交通干道作为纽带
进而联系各类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常用于组合型
城市或者带状城市,如兰州市。
混合式路网(武汉)
除了图形模式分类外,还可按交通组织形式分类: 1、按交通分流与混合分类
(四)展示城市风貌文化的窗口(窗口功能) • 不仅是本市市民生活出行场所,更是向外人展
示城市魅力的重要场所。 • 注意美学原理和设计方法的运用 (五)防、救灾和避难的通道或场所(应急功能) • 道路是防灾和救援的必要通道,如地震、火灾、
水灾等发生时。 • 城市广场更是避灾的重要场所。
二、城市道路的分类 我国依据道路在路网中
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等组织在不同横断 面上或者专用道路上。 2、按道路行驶方向分类
单向交通和双向交通,路网密度较大的城市中 心区,可以利用平行道路组织单向交通。
六、城市环路和放射路(国内大城市最常见)
(一)环路 1、主要作用:减少直冲交通的汇 聚,如穿越截 流、进出截流和内部疏解。关键是环路车速高出环 内车速多少。 2、内、中和外环道路的功能:内环保护城市内 核,中环联系城市交通,外环分流过境交通。 3、设置办法:通常,大城市应在老城区或中心 区外围设置保护性内环线,在外围设置外环线组织 过境交通,并联系周围县城和乡镇。一般外环路宜 设置在城市用地边界内1-2KM,两条环路之间距离 应大于4KM。内外环之间设多少环路则要看城市用 地大小、交通流量及自然条件等。
(二)主干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三)次干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四)支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三、城市道路分类的相关技术指标 (一)
道路分类与城市规模的关系 • 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 中等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 小城市:干路和支路 (二)道路网主要技术指标的涵义 • 道路面积率 • 路网密度 • 人均道路面积(车均道路面积) • 公共交通线路网密度 • 非直线系数
§1 城市道路功能、分类 以及道路网基本模式
一、城市道路的功能
(一)交通运输功能(本体功能) • 交通主体包括人和车,人和物的有效空间转 移,交通需求的多变性。 • 行:迅速通过(通)、进入与离开(达)、 慢速行进中寻找目的地(寻) 。 • 停:乘客上下车(止)、车辆停放(泊)
(二)地上地下工程管线载体(派生功能) • 各类工程管线设施是城市用地开发的必要条件 • 道路宽度、横断面满足要求,减少管线改造对
2、缺点:受地形条件限制,可能会出现较多不 规则的街坊,而且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
山区丘陵城市往往采用自由式道路网,如我国青 岛、重庆以及国外很多新城。
自由式路网(青岛)
(四)混合式道路系统 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受不同规划思想的影
响、不同城区地形条件的限制以及其他原因,城 市道路网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类型,从而形成混合 式道路网系统。
则的街坊;容易引起城市沿环路发展,呈同心圆式
不断向外扩张。 大城市往往采用放射环式道路网,典型城市有:
莫斯科、巴黎、沈阳等。
放射环式路网(莫斯科)
(三)自由式道路系统 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道路结合自然地形选线
呈不规则状布置而形成。 1、优点:路网没有一定的格式,变化较多。能
充分结合地形,节约道路工程造价,以利城市用地 布局和建筑布置,处理得当可以形成活泼、丰富的 景观效果。
(三)道路网主要技术指标的建议值 • 城市道路面积
用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 来控制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 城市,宜为15%~20%。 • 人均道路面积
指标为7-15平方米/人,其中:道路为6-13.5 平方米/人,广场为0.2-0.5平方米/人,公共停 车场为0.5-1.0平方米/人。 • 道路网密度
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
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因素,将道路分为快 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大类。城市道路 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一)快速路
• 一般要求 • 设置条件 • 如何设置 大城市(50万人口以上)应当考虑城市快速路 的规划建设,大都市(200万人口以上)则必 须形成城市快速路网。
道路交通的影响。 (三)城市骨架,建筑与活动场所空间的依托 (依托和引导功能) • 道路与用地的依托关系使得路网具有引导城市
发展的作用,路网规划时必须合理引导。 • 城市街道也是城市主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如集
市、商业街。在提供交通空间同时,适当考虑 活动空间,是路网规划要兼顾的问题。 (步行街和城市广场规划)
• 容量调控原则——减少低效运行的需求 交通控制和交通分流
• 道路功能划分原则——减少公共空间与交通功 能的冲突。支路网密度与城市沿街面长度匹配。
五、城市道路网的基本类型(图形模式)
(一)方格网式道路系统 1、优点:最常见的路网类型,它适用于地势平 坦地区的城市。方格网式路网划分的街坊整齐,有 利于建筑布置。这种路网交通分散,灵活性大。 2、缺点: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如果方格网 式路网密度大,则交叉口多;完全方格网式道路, 如果不配合交通管制,容易形成不必要的穿越中心 区的交通。 3、改善办法:方格网基础上增加若干条放射干 线,以改善对角线交通,但易形成三角形街坊和多 路交叉口。
典型城市:北京、郑州、西安等
方格网式路网(锡林浩特)
(二)放射环式道路系统 一般都是从旧城中心区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旧
城中心向四周引出若干条放射干道,并加上一个或 几个环城干道组成。
1、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外围各市区、郊区以 及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过分集中;也会出现较多不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