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童心童趣童话童真——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探析

童心童趣童话童真——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探析

童心童趣童话童真——小学语文童话
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童话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更有趣味性、活灵活现,使学生更容易
获得好的学习经验。

除了童话教学,教师还能给语文课堂增加更多的童心和想象。

创设童话般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童话形象的美。

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
手段,在童话教学中加强语言的节奏美,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探讨小学语文童话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策略
引言
童话教学面向特定受众,通过对文本的搜集、再现、加工、再创作,实现了
虚构与真实的完美结合。

童话通过运用夸张和拟人化等表达手段,使得故事情节
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特征,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童话的教学中,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对童话内容的精神内涵有更深
层次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童心和童趣为基础,营造“童话”的课堂
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语言的学习。

一、情境教学,走进童话世界
引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这是教师进行童话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让学
生由浅入深,建构阅读感受的唯一途径。

童话世界中的奇异想象、荒诞离奇的情
节等等,使得童话故事呈现出一种“境遇”的特征。

教师将童话故事的情境性作
为切入点,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通过情境,使学生进入到童话
的世界中,切身体会到童话世界的奇妙[1]。

本文以《小蜗牛》为例,利用互动的电子白板,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
展示《蜗牛和黄鹂鸟》这首歌,并对其进行分析。

在视、听两种感觉的综合影响
下,学习者具有较高的专注力。

部分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力,想象出具
体的图像。

播放完录像和歌曲之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这首歌里都有什么动物?
这个问题一出,同学们顿时兴奋起来。

学生们可以轻易地用“黄鹂鸟”或“小蜗牛”来回答问题。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有没有见过生活中的小蜗牛?”这时,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用幼
稚的言语来形容小蜗牛。

在表扬了学生之后,教师直接进入了这一节课。

小蜗牛
是这则童话故事的主角。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只小蜗牛长得什么样?这只小蜗牛究
竟是怎么回事?教师的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应。

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开始
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并渴望进入童话的世界,与小蜗牛进行互动。

二、形象教学,想象故事内容
在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学生常常通过与直觉事物的相互作用来构建自己的认
识[2]。

在童话故事中,主人公的形象、故事情节等都非常生动,这些都符合学生
们的思想发展,这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积极地展开自己
的想象,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主人公的形象,去感受故事的情节,从而对故事的
内容有所了解。

因此,在进行童话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再以语言解读为主要目的,而是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现形象的内容,并驱
动学生进行想象。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用学生自己的话来描述小蝌蚪形态的变化以及它
寻找妈妈的经过。

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语言水平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学生对文
章的叙述出现了一些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直接使用了交互式的电子白板,
展示小蝌蚪形态改变的图像,让学生在观看图像的同时,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
的想法。

这一次,学生会在介绍时,提到了“大头长尾巴-长出了两条后腿-长
出了两条前腿-变成了一只短小的青蛙”,这样的介绍,让学生们在自己的大脑
中形成了一个生动的形象。

然后,让学生描述小蝌蚪寻找母亲的情境,并描述它
们在寻找过程中所遇到的其他动物。

在学生描述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在交
互式的电子白板上呈现出鲤鱼、乌龟等形象,直观地表现出小蝌蚪寻找母亲的过
程。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图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小
蝌蚪寻找母亲的过程。

三、启发教学,感知审美因素
童话通过形象的语言,为学生们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把学生们带进
了一个美丽的梦幻世界,让学生们在与故事情节的互动中,自然地获得了审美的
熏陶。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心理素质还有待
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个体性格的差异,学生对美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童话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其中的美,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美学观,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以《青蛙卖泥塘》为例,对青蛙的心态进行了形象的描述。

在此基础上,教
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策略,即在教学中引入“蛙”的心理,让学生体会到童话
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

为此,以青蛙的心理活动为出发点,通过青蛙造泥塘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感受美。

比方说,一只青蛙要卖掉泥塘,老牛劝它种些草。


这样,青蛙在泥塘四周种了些小草,初步形成了一个美丽的环境。

然后,在别的
小动物的帮助下,这只青蛙一步一步地引水,种树,种花,铺路,盖房子。

青蛙
在努力改造泥塘的同时,其心态也随之改变。

在这一点上,教师引出了这样一个
问题:“经过青蛙的不断改良,泥塘已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问题为导向,
让学生进入童话世界,亲身体验青蛙改变泥塘的全过程,体会到泥塘在青蛙的辛
勤耕耘下,一步一步变成了美丽的风景,从而体会到了自然之美。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泥塘的改变,对青蛙的心理有何影响?”这时,学生把“青蛙”改造泥塘的经过与“青蛙”的努力相结合,得出结论:正是“青蛙”的
努力使泥塘变成了“美丽”,而“青蛙”的情绪也随之改变,从而体会到了“劳
动之美”。

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步地探索并认识
童话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童话故事中所包含的美,让学生受到审美熏陶,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结语
总之,童话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教师在进行童话教学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童话教学的时候,教师们要根据童话的特征来引导学生们,抛弃那种成人化的讲解方法,利用情境教学法、信息技术、角色扮演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浅及深地认识童话,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等,让学生们尽情地享受到童话的快乐,提升学生的童话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娟娟.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J].新课程,
2021(32):150.
[2]门新红.让童话助力儿童成长:探析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施策略[J].知识文库,2021(13):35-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