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士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硕士论文写作注意事项

硕士论文写作规范
时间安排:一般3月份进行电子检测复制比例,4月送审,5月份答辩。

初稿要在1月或2月份交给导师。

一、注意事项
1.论文初稿完成后,打印一份自己修改语法和格式错误,或者两名同学互相修改语言错误,
然后提交给老师。

2.论文电子检测复制比例时,可以只提交正文和参考文献,附录以后的内容(如问卷、测
试)可以先不提交。

3.摘要中,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是重点,研究背景不能占太多篇幅。

4.注意拼写和语法,有些拼写错误和许多不完整句子word会自动标线。

语言上:不要把
两个小句用逗号放在一起,要有连接词。

语言要学术化,少用do, make 等词汇。

不用don’t, can’t 等缩略形式。

短语的缩写第一次出现时要有全称。

标点符号要统一。

英文每个标点后要有空格。

5.第2章“文献综述”不要引用过多,要有自己的评述和分析。

否则检测重复率时容易比
例高。

文中引用时,只要出现作者的地方都要有年代。

论文中出现的引用要和最后的参考文献一致。

6.关于表格:表格须有关于内容的标题(如表4.1 学习者词汇策略使用情况)。

同一个表
格尽量在同一页。

另外,每一节标题下面不要直接出现表格,应先有文字表述本节内容。

7.参考文献注意要有近几年的文献。

少用过老的引用。

参考文献中文的标点要统一,格式
要规范。

参考文献按作者首字母从A 到Z排序,先英语后中文,中文也要排序。

二、引用和参考文献
1. 引用
作者名字如果是英文,文中引用时都仅引其姓。

转述某作者或某文献的基本或主题观点或仅提及该作者或该文献,只需给出文献的出版年,如:陈前瑞(2003)认为,汉语的基本情状体分为四类,即状态、活动、结束、成就。

直接或间接引述某一具体观点,须给出文献的页码,格式是“出版年:页码”,如:吕叔湘(2002:117)认为,。

如作者的名字不是正文语句的一个成分,可将之连同出版年、页码一起置于圆括号内,如:这是社交语用迁移的影响,即“外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套用母语文化中的语用规则及语用参数的判断”(何兆熊 2000:265)。

圆括号内的参引如果不止一条,一般按照出版年排序。

同一作者的两条参引之间用逗号隔开,如:Dahl (1985, 2000a, 2000b );不同作者的参引之间用分号隔开。

文献作者如果是两个人,参引时引两个人的名字。

中文的格式是在两个名字之间加顿号,如“吕叔湘、朱德熙(1952)”;英文的格式是在两个姓之间加&号,表示‘和’,如(Li & Thompson 1981)。

文献作者如果是三人或三人以上,参引时仅引第一作者的名字。

中文的格式是在第1
作者名字之后加等字,如“何兆熊等(2000)”;英文的格式是在第一作者的姓之后加拉丁缩略语“et al.”,如“Quirk et al.(1985)”,et al.为斜体。

2. 参考文献
每一条目首行顶左页边起头,自第2行起悬挂缩进2字符(或4个英文字符)。

中外文献分别排列,外文在前,中文在后。

文献条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作者的姓名全都按姓+名的顺序给出全名。

英文仅第一作者的姓名按照姓+名的顺序给出,姓与名之间加英文逗号。

英文作者的名仅给出首字母。

同一作者不同出版年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同一年的出版物按照文献标题首词的顺序排列,在出版年后按顺序加a b c以示区别。

外文书名以斜体书写。

外文论文集和期刊的名字用斜体书写,而其中的文章名字不用斜体。

中文文献全部不用斜体。

中英文期刊名字后面要标出第几期以及页码。

篇名和书名后加注文献类别标号,专著标号为[M],论文集为[C],论文集内文章为[A],期刊文章为[J],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为[D],词典为[Z],网上文献为[OL]。

(文献标号在硕士论文中可以统一不用,也可以全部使用)
每条顶左页边起头,回行时悬挂缩进2个中文字符。

参考文献APA格式:
专著类:作者. 年代. 专著名. 出版地: 出版社.
期刊类:作者. 年代. 文章名. 期刊名(第几期):页码.
论文集:作者. 年代. 文章名. 主编. 论文集名称. 出版地: 出版社, 页码.
References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Hasselgren, A. 1994. Lexical teddy bears and advanced learners: A study into the ways Norwegian students cope with English vocabula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4): 237-260.
Herriman, J. & M. Ar onsson. 2009. Themes in Swedish advanced learners’ writing in English [A].
In K. Aijmer (ed.). Corpora and Language Teaching[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01-120.
潘文国. 2003.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张韧. 2007. 认知语法视野下的构式研究[J]. 外语研究(3):35-4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