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案例分析

海啸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但由于我国大陆沿海受琉球群岛和东南亚诸国阻挡,加之大陆架宽广,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能量衰减较快,对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海监测记录到的海啸共有3次:第一次是在1969年7月18日,由发生在渤海中部的7.4级地震引起的海啸,给河北唐山造成一定损失。

第二次是1992年1月4日至5日,发生在海南岛南端,榆林验潮站记录到的波高为0.78米,三亚港也出现波高0.5米至0.8米的海啸,造成一定损失。

第三次是1994年发生在台湾海峡的海啸,未造成损失。

由于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加之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太平洋地区仅有1/4左右的海底强震(震级大于7级)会产生海啸。

同时,海啸发生后,也很难实时准确地获取其初始状态的地震参数和海啸源参数。

因此,海啸的预报难度较大。

我国现已建立了海啸预警系统。

国家海洋局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编制了包括海啸在内的重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

一旦沿海预计可能受到海啸影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会立即通过海啸预警系统发布受影响地区的海啸预警报。

同时,预计我国发生灾害性海啸时,国家将启动海啸应急预案。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海啸的研究和预报力度,在沿海海域地震海啸分布概况和发生频率等方面取得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我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此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海啸预警报业务。

国家海洋局在海岛和近岸建立了大量的海洋监测站和浮标站,现已基本具备了海啸预警能力。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还组织开发了太平洋海啸资料数据库、太平洋海啸传播时间数值预报模式和越洋、局地海啸数值预报模式。

这一模式在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福建惠安等5个核电站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应用。

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迅速组织专家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全过程。

道光十年(1830年)陈国瑛辑《台湾采访册》中,记有凤山县(今高雄市)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四五月间曾遭海啸袭击:“时甚晴霁,忽海水暴吼如雷,巨涌排空,水涨数十丈,近村人居被淹,皆攀缘而上至树尾,自分必死。

不数刻,水暴退。

”日本海啸史学家羽鸟德太郎对此也有记述:“台湾海峡海啸,海水暴吼如雷,水涨持续至8小时。

海啸吞没村庄,无数人民在海啸中丧生。

”以上记录只记海啸,未明记地震。

前苏联科学院的两位院士依据从荷兰与英国搜集的资料,断定这是一次地震海啸:1781年5月22日(乾隆四十六年四月三十日),台湾西南长约120公里的沿海地带,先遭地震破坏,后遭海啸袭击,地震和海啸持续8小时之久,安平(今台南市)等3镇和20多个村庄只剩下一片瓦砾,几乎无一人生还,4万余居民丧生,无数船只或被毁或沉没,就连伸向大海的海角和岸边的山包都被冲刷掉了,形成新的海湾和悬崖峭壁。

这应是我国最严重的一次地震海啸灾害。

我国发生海啸的概率我国海岸线绵长,地震多发,那么我国沿海发生海啸的概率大吗?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洋环境预报室副主任于福江介绍,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

但由于我国大陆沿海受琉球群岛和东南亚诸国阻挡,加之大陆架宽广,越洋海啸进入这一海域后,能量衰减较快,对大陆沿海影响较小。

天津市地震局局长赵国敏称,从总体上讲,中国海域海水较浅,大陆架延伸较宽,沿海岛屿屏障作用较大,发生严重地震海啸灾害的概率较小。

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一百年内,台湾城市受大海啸侵袭的机率不高,而港澳地区则有10%的机率遭海啸侵袭。

据台湾《中国时报》援引法新社的报道说,这份刊登于专业期刊“地球与行星内部物理学”的研究指出,诸如台南、高雄等台湾城市在未来一百年内遭到两米以上大海啸侵袭的机率大约只有3.44%。

科学家认为,港澳地区未来一百年内发生这种风险的机率为10.12%,汕头则为13.34%。

中国、美国与日本科学家通过计算机模拟指出,位于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的马尼拉海沟,若发生地震,就可能引发传到浅海的巨浪,置大型城市于危险境地。

我国海啸研究与预警服务现状海啸的预报难度很大,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技术发展还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加之并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能引发海啸,太平洋地区仅有1/4左右的海底强震(震级大于7级)会产生海啸,因此预报地震海啸的发生就更难。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海啸的研究和预报力度,在我国沿海海域地震海啸分布概况和发生频率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据宋学家副主任介绍,我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海啸警报系统,此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我国的海啸预警报业务,根据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发布的有关越洋地震海啸信息,发布我国沿海的海啸预警报。

我国现已基本具备海啸预警能力,一旦预报中心接到地震信息后,将采用高性能计算机,用数值预警报技术,几分钟内制作出海啸波及范围、到达时间等,并迅速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发了太平洋海啸资料数据库、太平洋海啸传播数值预报模式和越洋、局地海啸数值预报模式。

该模式在我国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三门、江苏连云港、福建惠安5个核电站的环境评价中得到了应用。

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迅速组织专家对此次海啸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海啸发生的全过程。

宋学家副主任还特别强调,我国已经建立了海啸预警报系统,国家主管部门还制定了相应的海啸应急预案。

“一旦我国沿海可能受到海啸影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会立即通过海啸预警报系统发布受影响地区的海啸预警报。

我国将启动海啸应急预案,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使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印度洋海啸一、案例背景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印度洋特大地震海啸灾害先后殃及10余个国家,死亡约30万人,造成140多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继1970年孟加拉热带风暴、1976年7月中国唐山大地震之后,30年来世界第三大自然灾害,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海啸灾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共承诺援助资金已达40多亿美元,表现出空前团结和人道主义精神。

印度洋晦啸带来的巨大灾难,向世界再次敲响警钟,呼唤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尽快建立全球特大灾害预警应急体系,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跨国家、跨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海啸灾难的演变过程(一)地震引发海啸灾难的防范意识匮乏,让灾难变为现实2004年12月26日早8时,在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大洋深处突发强烈地震,使几乎整个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都震颤起来。

在海边休闲、劳作的人们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谁也没想到,一场灾难就要降临。

当海啸降临时,人们同样无以应对。

斯里兰卡的一名灾民说,当时他们刚干完早晨的活,正在休息。

不知不觉间,海水逼近了他们的房子,随后又很快退去,一切都都很平静。

村民们从没有见过这种情况,都感到莫名其妙。

然而没过多久,海浪又咆哮着扑来,把成年大象大小的石头卷了起来,还将成吨的海鱼抛到岸上。

几分钟后,海面又趋于平静。

很多渔民跑去看自己的渔船,有的人则在海滩上抓鱼。

就在此时,更大的海浪冲了过来,“房屋眨眼间变成了垃圾”。

印度内政部负责人说,从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强烈地震到海啸抵达印度海岸,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

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政府能够通知人们海潮可能抵达的地区,很多生命就可以获救。

印尼官员坦白说,他们根本不知道大地震会引发海啸,也不知道这种自然灾害到底有多恐怖。

据泰国《国家报》消息,泰国气象部曾有45分钟时间对苏门答腊岛附近的地震进行分析并决定是否发出海啸警告,但担心如果发出警报而未发生海啸可能影响国内旅游业.因而没有发出。

一名泰国气象局官员称,印度洋地区已经数十年没有发生海啸,因此他们不愿意发出海啸警告。

事实上,就在地震发生的30个小时前,一份包含14条减小海啸危害措施的报告就张贴在泰国气象部门。

报告明确指出,在海达曼海发生海下地震后,泰国气象部应当立即准备应对海啸。

但由于担心影响旅游业瞒报了警告。

斯里兰卡负责灾后救援工作的一位高级官员说,斯里兰卡没能认真对待地震预警警告,应对破坏性海啸来袭的准备工作也没有做好。

“我们一直很自满。

人们—直在发布地震和海啸的警报,我们自己也捕捉到了地壳的数次震动,但很明显,我们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预警机制缺失,信息沟通不力,使灾难不断升级地震的震波猛烈地撞击着海水,并迅速形成一圈圈的惊涛骇浪,向远处狂奔而去——一场可怕的大海啸形成了。

向东、东南方向涌去的巨浪首先袭击了苏门答腊岛。

上午9时前后,袭击了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一些地方。

9时30分左右疯狂登陆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东南沿海地区。

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印度洋沿岸各国官员事后承认,他们没能在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9级地震后及时向国民发出海啸预警,若非如此,定将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印尼气象和地质部门的一位官员承认,该国在监控灾害性天气工作一直存在薄弱之处。

他说:“很不幸,我们没有能预警海啸来袭的设备。

这些设备都太贵了,我们没有钱来买。

”泰国官员称,该国没有在受海啸袭击的泰南部地区西部海岸部署海浪监控传感器,因此当地民众和游客无法得知海啸预警。

《曼谷邮报》援引泰国气象厅前预报专家他玛萨罗·史密斯的话说,虽然地震很难预测,但地震引发的海啸却具有可预测性。

气象局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发布紧急预报,从而疏散人群,但他们没有做到。

气象厅官员说由于缺乏卫星技术,气象厅无法发布实时预报。

目前国际社会建立的海啸预警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太平洋沿岸国家,在印度洋沿岸却没有一个海啸预警中心。

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虽然被地震台网测到,但是由于有关地区没有海啸波监测装置,根本无法及时发现海啸和确定海啸的运行方向,因而也无法及时预警。

由于经常受到海啸的威胁,日本特别注意对海啸的研究,有严密的预警机制。

一般认为,如果这次是日本遭遇海啸,伤亡会大大减少。

因为地震引起的海啸,一定是发生在地震之后,并需要一段时间传播,即使这些波浪的运动速度很快,一般也要一个小时才能传到几百千米(公里)以外。

这次海啸的传播速度达每小时800千米(公里),而从震中到达斯里兰卡也用了两小时。

因此只要不是离震源太近,就可以有时伺机逃避。

印度洋沿岸这些国家在分享相关信息时渠道不畅。

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检测到大地震之后本来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准备防范海啸,但始终没有和这些国家的相关部门联系上。

原因是“这些国家没有正式的警报传送渠道,在我们的通讯簿中,没有这些地区的负责人联络处”。

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没有预警机制,更造成了这些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分享信息时渠道不畅。

三、救灾工作的进展过程——史无前例的全球救援大合作(一)救灾合作无国界,全球齐动员面对灾难,世界上许多国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公民,都纷纷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实属空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