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总论1.1 项目概况1.1.1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生态养猪场。
1.1.2 建设地点建设地点:云南省曲靖市1.1.3 建设性质建设性质:新建。
1.1.4 项目法人项目法人:。
1.1.5 企业性质企业性质:有限责任公司。
1.1.6 建设年限建设年限:1年。
1.1.7 建设规模建设规模:项目占地56亩。
项目总共占地56亩(37334㎡),其中养猪场及附属配套建筑占地26亩,生态橙子果园占地30亩。
1.2 项目设计依据1.2.1 设计的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二)、《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三)、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第三版);1.3 项目设计理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
人们开始追求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生活,开始自觉地吃绿、穿绿、住绿、用绿,珍视生存环境和生命健康。
绿色消费并不是消费绿色。
提倡吃绿、住绿、穿绿、用绿的目的是为了在环境保护中有利于身心健康。
因此,项目设计的理念主要是绿色。
绿色代表生命,代表健康,代表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21世纪的生活与绿色密切相关。
绿色不仅仅是由树木、花草构成的风景,而且是安全、健康、清洁等等美好事物的象征。
“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行融为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
绿色生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既涵盖了生产行为,又包括了消费行为。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因此,体现在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循环,绿色食品。
第2章项目地点选择分析2.1 项目选址自扎村隶属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上村乡,地处会泽县上村乡南边,距乡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松会线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距会泽县98公里,距曲靖市100公里。
上村乡自扎村地处乌蒙山腹地,位于会泽县南部,素有会泽“南大门”之称。
自扎村便利的交通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发展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自扎生态养猪场位于会泽县上村乡自扎村村东荒地,该地块地势干燥、较为平坦有缓坡、向阳背风,四周除本企业现有养殖场外均为荒地,空气清新,水源、大气没有任何污染,且无闲杂人员经由,利于生猪的生长和疾病防疫,是建设种猪的理想环境;也不在任何水源地附近,有利于猪场的卫生防疫和管理,不会造成水源性污染。
猪场占地26亩,果园占地30亩,总共占地56亩,土地均是自扎村村民集体所有,现通过租赁方式取得,租凭期限50年,是发展生猪生产基地理想之地。
2.2 建设条件(一)地形、地貌条件该项目建设用地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地势平坦宽敞并有缓坡,能满足项目建设要求,并有向四周发展余地;二是不受洪水威胁;三是环境优美。
(二)供电、供水条件供电、供水条件良好,可保证猪场正常用电、用水。
用电:本地变压器供电和沼气池发电,完全能满足此猪场用电;用水:该项目区地下水丰富,用水可取地下水,可保证猪场正常用水。
(三)环保条件项目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村庄、交通要道均有一定距离,对周围的环境影响较小。
猪场所排放的污水,经厌氧沼气发酵处理畜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用于浇灌场区内果树,不会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四)便捷的交通条件省道松会线穿村而过,项目离松会线有足够的距离,修一条简易便道通向养殖场。
(五)原材料供应条件饲料由猪场饲料车间加工生产供应。
原料来源于市场,如玉米由农村市场采购,豆粕类原料由农村市场和邻近的地区购进,原料资源丰富,供应有保证。
第3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 项目建设背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猪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生猪生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从生猪的生物学特性来看,猪是杂食动物,对饲料营养物质的转化率高,可以充分利用饲料资源。
生猪的育肥期短,繁殖力强,具有较强的生产性能。
我国养猪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农民有养猪的习惯和丰富的养猪经验。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生猪生产提供了科学的饲料管理和经营管理技术,这些均为我国养猪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只要充分地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及生猪的生物学特性,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就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养猪生产水平,使我国的生猪生产由农户家庭副业状态,逐步朝者着商品化、产业化生产方向发展。
早在2001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收入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做好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并放在整个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全局”。
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同时指出,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养猪业是农村的优势产业,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猪肉是居民的主要副食消费品。
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收,满足人们消费需求,增强人民体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项目在“十二五”期间,把握好时机,建设适应产业发展的良种繁育体系,应用新技术选育、推广适合健康养殖和市场需求的良种猪,实现猪业“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发展目标,提升猪肉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这对整个地区养猪业发展会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3.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项目建设是当今生猪生产形式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指出,发展生猪生产是稳定市场供应的基础,要立足国内,采取综合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生猪生产尽快恢复,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在抓好生猪生产供应工作中,推广生猪良种健康养殖体系建设是“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流, 各省区强化了对生猪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各养殖场应抓住时机大力发展就显得格外必要。
(二)曲靖地区的养猪业需要一个高标准、高水平的龙头企业来带动。
曲靖地区养猪业尽管这几年发展迅速,品种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省份养猪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曲靖地区至今没有一家县级重点种猪场。
这说明曲靖地区的养猪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要缩短差距,就要引进高水平的种猪,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养猪企业,使曲靖地区的养猪业站在一个高起点上,紧跟全国先进水平的步伐,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带动曲靖地区养猪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三)项目建设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的需要。
养猪业是农村的主导产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农民散养因农民外出务工增多,以及新建房缺少猪舍等原因在逐年减少,在农村中发展养猪业就需要发展规模养殖,而规模养殖又必须以三元杂瘦肉型猪为主导品种。
近年来,曲靖地区三元杂瘦肉型猪和二元杂母猪发展缓慢。
一是因为曲靖地区缺乏高水平的种猪场来生产优质的二元杂母猪,二是因为二元杂母猪的养殖技术较土母猪高,农民缺乏技术而造成养殖失败。
三是因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
二元杂母猪的养殖产品商品化程度高,农户小规模的养殖难以与市场连通,这需要龙头企业来开拓市场,打造产业链,促进生产的健康发展,而本项目的实施,就是建立繁育优质二元杂母猪的生产场,与联营分场携手打造“公司+农户”模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以规模小区的形式发展瘦肉型猪生产,逐步形成产业化生产,形成农村经济新的亮点,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四)项目建设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养殖的建设,包含了绿化、规划、污水处理和环境的美化。
绿化和污水处理,又是生态养殖场建设中重中之重,这项工作做好了,能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粪污处理好还能变废为宝,可作农业生产的原料、肥料、饲料进行再利用,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同时还可提供能源进行有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从而推动农业生态的良性发展。
3.3 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该项目建成后将是曲靖地区规模较大,档次较高,质量较好的种猪扩繁场,其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设备配套,管理水平都将在云南省内处于先进地位,在国内也是较先进的。
(一)科技优势:在科技方面,有多年畜牧兽医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队伍指导,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邦格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红河邦格现代养猪有限公司种猪繁育基地单位密切协作,对良种猪的繁育和推广有着丰富的经验,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
(二)种猪优势:该项目计划的种猪从红河邦格现代养猪有限公司引进,该公司是红河州首家种猪繁育企业,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全部从美国引进曾祖代种猪和全套育种及管理技术的高水平原种猪场。
(三)基础设施健全:自扎村地处会泽南大门的地理优势,通讯和物流都比较方便,通讯可以直接达到要求,物流只需要修简易便道即可满足要求。
供电也可以满足生产需求。
(四)自然资源丰富:自扎村地下水资源丰富,可满足生产需求。
第4章生产工艺技术方案分析4.1 技术方案4.1.1猪群结构和生产计划项目采用人工授精方式,以周为单位进行生产流程。
项目建成年存栏3000头商品养猪场规模,按每头生产母猪年均提供18头商品猪计,全场共需种猪如下:(一)生产母猪:年饲养生产母猪300头,其中26头为生产后备母猪用,年饲养后备母猪75头(分两批饲养,按25%的淘汰率更新母猪群);实际生产母猪为300头×92%(8%左右母猪不能生产)=276头。
(二)种公猪:年饲养生产种公猪12头(按公母比例1:25计),每年饲养(或向外引进)后备公猪4头。
其中7头用于人工授精,5头用于试情。
(三)生产周期:从配种到上市共计40周。
16周怀孕+4周哺乳+5周保育+15周肥=40周。
(四)生殖周期:16周怀孕+4周哺乳+1周配种+2周生产无效期=23周,全年52周/23周=2.27胎/母猪/年。
(五)生产标准:276头×2.27胎/年=627胎/年,12胎/周。
12胎/周×9头断奶猪/窝×97%=105头断奶猪/周;105×97%(3%保育死亡率)=102头猪出保育舍/周;102×98%(2%育肥死亡率)=100头猪出栏/周。
(六)群体维持标准:母猪生产年限为5.5—5.75胎,平均为5.67胎。
平均利用年限=5.67胎/2.27胎/年=2.5年。
年更新母猪数=276头×40%(年更新率)=110头。
公猪平均利用年限=2年。
年更新公猪数=12头×50%(年更新率)=6头。
(七)饲料利用:按年生产5150头商品猪计:5150头×100kg×3.5:1料重比=1803吨饲料/年,其中:公猪料:12头×365天×2.75 kg/天=12吨/年,约1吨/公猪/年;母猪料:276头×365天×2.75kg/天=277吨/年,约1吨/母猪/年;保育猪料:102头保育猪/周×52周/年=5304头;5304×17kg(25kg—8kg)×2.0:1料重比=180吨/年;生产育肥猪料:5304头/年×75kg(100—25kg)×3.5:1料重比=1392吨/年;总耗料=277+180+1392=1849吨,相当于6.1吨/母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