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的体系、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第一节环境法的体系一、环境法体系的概念和结构概念:指一国现行的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补充和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体系结构:是以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它的结构基础,还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破坏的一系列单行法规;规范性的环境标准以及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法律规范。
二、宪法中的环境保护规定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是我国环境法的基础,是我国各种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我国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规定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宪法》第26条)。
2.规定了公民环境权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宪法》第51条)3.规定对自然资源和一些重要的环境要素的所有权保护。
▪“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
”(《宪法》第9条第1款)▪“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宪法》第10条第1、2款和第9条第2款)▪“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 (《宪法》第10条第5款)▪此外,《宪法》第22条第2款对我国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第51条对公民行使个人权力不得损害公共利益的原则规定,其中包括防止个人滥用权力造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等。
三、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以宪法中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为立法依据的,是对环境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加以综合调整的综合性实体法。
▪地位:在环境法体系中,除宪法外它占有核心的地位,是其他单行环境法的依据。
▪对环境保护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规定了环境法的任务和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 2.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对象是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的总体。
例如: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物、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3.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例如: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许可证制度等。
▪ 4.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要求和相应的法律义务。
例如:向大气中超标排放污染物为违法行为,防治水土流失、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等。
▪ 5.规定了环境管理机构对环境监督管理的权限、任务以及公民个人保护环境的义务。
例如:《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
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检查机关应为被检查机关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 6.规定了违反环境法的法律责任,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例如:《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环境保护单行法▪是以宪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为依据,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或特定的污染防治对象而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单项法律法规。
▪特点:一般但行环境法律法规比较具体、是进行环境管理、环境纠纷处理的直接依据。
▪目前,环境保护单行法从内容上可分为四个部分,包括▪ 1.污染防治法:包括针对大气、海洋、水的污染以及噪声、震动、放射性、电磁辐射以及有害化学品和危险物品的危害等制定的污染防治法等。
例如:2001年制定的《防沙治沙法》、2000年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1996年制定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
▪ 2.自然保护法:以保护某一环境要素为主要内容,也包括对自然资源管理和防治对该类自然资源污染和破坏的法律规范。
例如:《水法》、《土地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和《土地复垦规定》等。
▪ 3.土地利用规划法:(1)区域开发整治法:农业区域整治法、城市规划法、村镇规划法等。
(2)国土整治法:包括整个国土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
▪ 4.环境管理行政法规:指由国务院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颁布或通过的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法规。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管理的行政法规。
例如:《环境标准管理方法》和《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2)各种建设项目和经济区的环境行政管理法规。
例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外经济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等。
(3)对企业的环境行政管理法规。
例如:《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规定》、《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实施办法》等。
(4)关于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职权及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
例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等。
五、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而制定的各种技术指标和规范的总称。
▪目的: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目标和环境规划的依据,是判断环境是否污染、排污行为是否合法及污染纠纷双方所出示的“证据”是否合法的依据。
▪我国的环境标准主要分为五类:1.环境质量标准:指对一定区域内,限制有害物质和因素的最高允许浓度所作的综合规定。
▪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
▪省、自治区、直辖市只能就国家环境质量中未规定的项目制定地方补充标准,对国家已有规定的,不能另行制定标准。
▪例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
▪ 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为了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技术经济条件和环境特点,规定污染源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最高限额。
▪省、市、自治区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已有规定的,只能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且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优先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
▪ 3.环境基础标准:是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技术术语、符号、指南、导泽、代码及信息编码等所做的规定。
例如:《制定地方税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原则与方法》、《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原则》等。
▪ 4.环境方法标准:指为监测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规范采样、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技术而制定的技术规范。
例如:《锅炉烟尘测试方法》、《大气粉尘浓度测定方法》等。
▪ 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是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对用于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材料、实物样品而制定的技术规范。
▪例如:《水质COD标准样品》等。
六、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法律规范▪ 1.行政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主要包括环境行政处罚的运用,环境纠纷的行政处理,环境损害的行政救济等。
例如:属于行政法规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对未构成犯罪的环境违法行为有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
▪ 2.民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对国家和集体所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以及单位和个人对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合理利用义务的规定;▪例如:第80条、81条对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和矿藏等自然资源,规定了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受国家法律的保护。
▪ 3.刑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1997年修改后的新《刑法》专门设立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其中有14种具体犯罪的规定。
例如: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进境倾倒、堆放、处置固体废物罪;非法采矿罪等。
▪ 4.经济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在我国现行各类经济法规中,都多少包含一些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
例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第5条规定:申请设立合营企业,如有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将不予以批准。
七、地方环境法规、规章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其他依法有制定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合伙开发、利用和保护、改善环境方面的地方环境法规和地方环境行政规章。
▪意义:它不仅对保护和改善地方环境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弥补了国家环境立法的不足,为国家环境法的完善提供了立法的经验。
▪例如:2000年制定的中国第一个地方性海域保护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海域污染防治条例》以及地方性环境行政规章《北京市防治大气污染管理暂行办法》等。
八、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环境条约▪中国参加或缔结的重要的国际环境条约有:《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等。
第二节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中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在法律上的体现,是对环境保护实行法律调整的基本指导方针,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指导规范,也是环境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必须遵循的准则。
它反映了环境法的本质,并贯穿环境法制建设的全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各种著作和学者的观点并不一致,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符合当代环境保护法发展趋势的基本原则。
这也反映了环境保护法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的法律部门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人们对其认识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例如,蔡守秋教授认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环境责任原则,环境民主原则”;吕忠梅教授认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的原则,环境责任原则,公众参与原则”;陈泉生教授认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原则,环境责任原则,国家干预原则,环境民主原则”。
周珂教授认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应包括“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养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韩德培主编的《环境保护法教程》认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从上面所列举的这些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其中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属于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它们也被绝大部分学者所认同,并且能够承载环境保护法的根本价值,能够揭示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各项具体法律制度和各项环境保护法律规范具有真正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