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态学实习报告

海洋生态学实习报告

海洋生态学实习报告姓名:组员:学号:201121133100学院:海洋学院专业:11海洋科学2班日期:2014年5月15日海洋生态学实习报告一、前言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海洋生物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海洋生物在海洋环境中的繁殖、生长、分布和数量变化,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阐明生物海洋学的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增养殖,保护海洋环境和生态平衡等,提供科学依据。

1实习内容:(1)实习时间:2014年5月15日(2)实习地点:海南省文昌冠南红树林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

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生态系。

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

而本次我们实习的冠南红树林,前后连绵数十公里,规模之大,令人震惊。

(3)实习经过:①实习器材准备:5月15号前一晚,大家便事先准备好了小桶、小铲子、甲醛、手套、解放鞋等材料。

②样本采集:8点多在学校集合后,便前往文昌高隆湾观察海岸地形,观察1个多小时后,返回当地一个小镇吃午饭,然后再前往冠南红树林,到达红树林后,刚好是退潮的时间,海水已经退去,老师让我们去红树林里面寻找并挖出红树林的各种栖居生物,我们沿着红树林里一条充满黑色泥水的羊肠小道进入林区,对红树林海区的不同地域生物进行样本采集,有鱼类、蟹类、贝类、海草及藻类等,调查生物种类和优势种及该区域海洋生物的生长状况。

③样本固定:将采集好的样本清理、洗净,放在小桶中用90%甲醛进行固定保存;④第二天上午8点半,回实验室进行分类鉴定。

2实习的必要性和意义:1.通过对冠南红树林实地考察,巩固课堂上讲的基本内容,掌握红树林生态的特征及生物与生态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能力,使得抽象复杂的课本知识具体化实际化,易于记忆和理解。

2.通过实习过程中老师的讲解、实地的采样、室内样品的分析及实习报告的编写,锻炼我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专业论文撰写前的规范训练,为学生今后阅读、撰写生物科学方面的专业文献、收集相关专业资料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开阔眼界,激发专业兴趣。

同时培养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海洋的意识,增强体质,锻炼自己的实地考察能力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能力。

4.形成自己的感性认识,使其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3.冠南红树林区环境描述:刚到林区,首先看到的是红树林里的一条充满黑色泥水的羊肠小道,放眼望去全是浩瀚的一片树林,非常壮观,岸边爬满了红色的,张着大鳌的招潮蟹,密密麻麻,声势浩大。

穿越小道的时候,可观察小道两侧爬满了许多生物,脚下水质黝黑,看起来非常肥沃。

经过一番跋涉,穿过狭窄的小道,终于看见茫茫大海,退潮后的海面很平静,海天相接,连为一体的景观真的很震撼。

二、红树林区海洋生物群落冠南红树林区采样结果:1、优势种:(1)招潮蟹:A、种名:弧边招潮蟹。

B、分类地位: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软甲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沙蟹科,招潮蟹属,弧边招潮蟹种。

C、主要特征:头胸甲梯形。

前宽后窄,额窄,眼眶宽,眼柄细长。

雄体的一螯总是较另一螯大得多(称交配螯),大螯特大甚至比身体还大,小螯极小,用以取食(称取食螯)。

雌体的二螯均相当小,而对称,指节匙形,均为取食螯。

雄的颜色较雌体鲜明。

背甲具深色的网状花纹,大螯布满疣状颗粒,成橘红色。

D、生活环境:喜欢栖息在较为泥泞的沼泽,多位于红树林附近,会筑火山形或称烟囱状的洞口,生性喜欢隐密,挥动大螯的动作缓慢,一有风吹草动会快速地奔回洞穴内躲藏。

喜欢吃泥土中的有机质。

也喜欢和邻居玩换房子游戏,如果邻居不换,就用抢的。

活动随潮水的涨落有一定的规律,高潮时则停于洞底,退潮后则到海滩上活动、取食、修补洞穴,最后则占领洞穴,准备交配。

洞穴是招潮蟹生活的中心,在洞穴里既可以避免水陆各类捕食者的侵袭,又可以避免潮水浸淹或太阳直射。

(2) 青蟹:A、种名:锯缘青蟹B、分类地位: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亚门,软甲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亚科,青属,锯缘青蟹C、主要特征:锯缘青蟹因体色青绿而得名。

锯缘青蟹头胸甲略呈椭圆形,表面光滑,中央稍隆起,分区不明显。

甲面及附肢呈青缘色。

背面胃区与心区之间有明显的"H"形凹痕,额具4个突出的三角形齿,较内眼窝突出,前侧缘有9枚中等大小的齿,末齿小而锐突出,指向前方。

螯足壮大,两螯不对称。

长节前缘具有3棘齿,后缘具2棘剌;腕节外末缘具2钝齿,内末角具1壮刺;掌节肿胀而光滑,雄性个体尤为肿胀,背面具有2条隆脊,其末端具1棘刺,指节的内外侧各具1线沟,两指间的空隙较大,内缘的齿大而钝。

前三对步足指节的前、后缘具短毛,末对步足的前节与指节扁平浆状,适于游泳。

雄性腹部呈宽三角形,第6节末缘内凹,其缘直,两侧缘直,末节末缘钝圆,雌性腹呈宽圆形。

甲宽可达20厘米,体重有1.5千克。

D、生活环境:青蟹为滩栖游泳蟹类,生活在潮间带泥滩或泥沙质的滩涂上,喜停留在滩涂水洼之处及岩石缝等处。

白天多穴居,夜间四处觅食。

尤其是在涨潮的夜晚显得更为活跃,由于它的眼晴和触角感觉灵敏,故夜间活动自如;夏天青蟹活动更为频繁,低潮水浅时多潜伏泥底以避暑热,有时可见成群青蟹在干热时用步足撑起体躯离开温度高的滩面乘凉;冬季活动较少,天气寒冷时在低潮浅附近掘穴过冬,其穴洞大小深度随个体大小及潮区的增高而加深,高潮区穴洞有时可达1米以上。

青蟹在水中依靠末对步足频频划动向左、右前方前进,但多数情况下随流而动,受惊或遇障碍可迅速后退,在滩面上侧以步足爬行,感觉灵敏,行动自如。

(3)锥螺:A、种名:锥螺。

B、分类地位:动物界,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锥螺科。

C、主要特征:壳口外唇很薄,近后缘有浅的V字型缺口。

口盖为多旋性的圆形,比壳口为小。

通常埋栖於海底砂泥中,为滤食者。

足很小,在外套腔左侧的入水部,有发达的乳状突起。

壳体修长精致,约有30层凸圆的螺层,从小到大依序排列。

螺轴和壳口均为圆形;外唇薄,壳口完整。

主螺肋多达6条,其间又有数条细肋,并与细纵纹相交。

凹陷地壳底有螺沟,壳表浅褐色至深褐色,不具花纹和图案。

有些标本的螺层膨胀,缝合线较深,但螺肋较浅。

(锥螺中最大的一种,其拉丁文种名系取自笋螺科中与之相似的属名。

)壳形属细长锥型,外观如一个高塔形,大部分的壳顶则均有破损,不易有十分完整的壳形,因此壳层不易数,除了壳顶常有破损外,壳顶的螺层十分小且连接处不明显。

本种外壳为黄褐色或咖啡色,每一螺层均有明显的纵肋。

壳口为圆形,具有深褐色角质性的圆形口盖,上有同心圆的纹路。

D.生活环境:锥螺的外壳极为细长,幼贝时期可以将自己的贝壳举起,成贝则将贝壳拖在後面而爬行。

而大部份均将其壳後半段埋入砂泥底中,栖息水深一般在浅水区,水深约十公尺范围以内。

潮下带。

2、种类数量:蟹类5种;贝类4种;螺类1种;鱼类2种;藻类2种;红树1种;其他类2种3、种类分布和一般性特征描述:(1)蟹类:主要分布于海边、红树沼地和滩涂;一般特征为身体分为头胸部与腹部。

头胸部的背面覆以头胸甲,形状因种不同而不一样。

①招潮蟹: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的潮间带,包括沼地、滩涂摆在前胸的大螯像是武士的盾牌。

②青蟹:多栖息于河口、内湾、红树林等盐度稍低的泥沼中,是温暖海区沿岸生活的蟹类。

一般性特征为甲壳呈椭圆形,体扁平、无毛,头胸部发达,双螯强有力,后足,形如棹,故有据棹子之称。

③和尚蟹:短指和尚蟹(Mictyris brevidactylus),又名和尚蟹、兵蟹、海珍珠或海和尚。

生活在潮间带沙土的地道中,退潮时出来活动。

雌雄间没有明显差异,需将腹部打开才能分辨。

平均体重约为2克,行走方式与其他螃蟹不同,可以向前走。

④寄居蟹:世界性分布,生活在沙底、泥底水中,偶尔也在陆上或树中。

特征为以螺壳为寄体,平时负壳爬行,受到惊吓会立即将身体缩入螺壳内。

随着蟹体的逐渐长大,寄居蟹会寻找新的壳体换壳。

⑤关公蟹:关公蟹,属于甲壳纲,关公蟹科。

关公蟹头胸甲赤褐色,背面有大疣状突和许多沟纹,形似旧时古戏中的关公脸谱,故名。

蟹足小。

第二第三对足发达,用以爬行,第四第五对足短小,转向背面,行走时常用以顶一贝壳,遮蔽身体。

穴居沿海泥沙中。

种类较多,中国常见的有日本关公蟹等。

中国地区分布:广西, 广东, 海南, 福建, 浙江, 山东(山东半岛) ,印度。

(2)鱼类:大多数分布于海水中,弹涂鱼亦生活沼地里,侧鳍发达,运动敏捷;一般特征为用鳃呼吸,体表被鳞,有鳍用于运动和平衡身体。

①茂公鱼:又叫细鳞鯻,体高而侧扁,呈长椭圆形;头背平直;体背部轮廓约略同于腹部轮廓主要栖息于沿海、河川下海及河口区砂泥底质之底栖性鱼类。

一般活动于较浅水域,亦可至深达20公尺处,甚至侵入河口内,属广盐性。

肉食性,以小型鱼类、甲壳类及其它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

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水域,由红海、东非洲至萨摩亚,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罗得豪岛。

②海鳗:鳗鲡目、海鳗科的通称。

约有8属14种。

体长一般约0.5~1.5米,大的可达2米。

体细长,躯干部近圆筒状,尾部较侧扁,无鳞。

口大,上下颌延长,具强尖锐齿。

鳃孔宽大。

背、臀、尾鳍相连,胸鳍发达。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在中国沿海均有分布(3)贝类:生活于海底,营底栖生活。

有贝壳包被,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足、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 5部分组成。

头部生有口、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

足部在身体的腹面,由强健的肌肉组成,是爬行、挖掘泥沙或游泳的器官。

①牡蛎:它一般是生长或者是养殖在江河与大海交融之处,在半咸半淡的内湾浅海上。

一般特征:两壳形状不同,表面粗糙,暗灰色;上壳中部隆起;下壳附著于其他物体上,较大,颇扁,边缘较光滑;两壳的内面均白色光滑。

两壳于较窄的一端以一条有弹性的韧带相连。

壳的中部有强大的闭壳肌,用以对抗韧带的拉力。

②文蛤: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细沙质海滩。

贝壳三角形,腹缘呈圆形,壳质坚厚,两壳大小相等。

③无齿蛤:贝类动物,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满月蛤科。

一种可食用的蛤,具有厚厚的椭圆形外壳。

型态特征壳呈球状,壳质薄,白色带红褐色,前後缘皆为圆形,边缘完整无缺刻。

栖所环境栖息在潮间带到浅海的泥沙底层。

④莲蛤:大多栖息在风浪较小的内湾、且有适量淡水注人的中、低潮区。

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

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

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

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