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全册本文介绍了一项名为“研究必备”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喜悦,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活动分析中,通过“讲故事”、“想一想”、“看一看”、“写写画画”、“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
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具体活动过程包括导入、想一想、看一看、写写画画、说一说、做一做和写一写等。
同时,文章也提到了让孩子快乐成长的重要性,只有让孩子们快乐成长,才可能培育出心智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勇于创新的人才。
感知规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儿童生活中的规则。
在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社会性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一个有序的社会必须人人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这不仅是一个人讲究社会公德的基本表现,更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
因此,人们是否具有规则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从小抓起,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但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正确认识,还不能真正体会到规则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因此,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规则的重要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在游戏和集体研究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讲一讲”、“玩一玩”和“说一说”、“议一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规则与生活的关系,以使学生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活动过程建议如下:1.观察学生间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图片,初步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2.发现在日常生活的场合中有哪些规则,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则。
3.讲述游戏规则,让学生明白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玩得开心,玩得痛快。
4.分小组或集体活动,玩游戏。
5.让学生说出学校生活里都有哪些规则,并明确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6.引导同学们议论放学后在家里、在朋友家里、在商店等场合应该如何遵守规则。
最后,我们要明确规则的重要性,它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更是人类社会性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
从小抓起,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规则的重要性,以使学生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通过玩泥巴,可以让他们发现土的乐趣,并初步了解事物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泥土的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在活动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多色土的样本或图片,认识泥土的不同种类和颜色。
接下来,室外考察,通过感官接触周围的土,用放大镜观察泥土的表面,拍一拍泥土,听听发出的声音,向泥土里倒一点水,看看水去了哪里。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铲子挖开泥土,切出一个“横切面”,以便更清楚地观察泥土中有些什么。
在原地休息时,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交流对泥土的认识。
接着,让孩子们玩得尽兴,可以用泥土和着水捏泥玩具,也可以让孩子们滚泥球,挖泥洞等。
最后,分组进行种植活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把他们的“成果”带到学校来,让大家欣赏。
一年级学生可以用文字配合图画(拼音)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
在活动中要注意卫生和安全,玩泥土前教师要清理场地,以免有危险物品而发生意外等等。
同时,学生用泥土种植,并不一定都能成功,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种植较易萌发的植物,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发现原因,及时鼓励。
大多数孩子特别是男孩子,喜欢玩水、泥土和棍棒等自然物品。
这些东西是他们最好的玩具,可以带给他们快乐。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最接近自然本性,他们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喜欢新鲜、自然的事物。
因此,泥土也成为了他们的好朋友和玩伴。
本活动旨在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了解小草,和小草做朋友,并了解小草在自然界和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了解小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口语交际能力。
建议本活动在两节课内完成。
活动过程包括观察小草、了解小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唱儿歌、设计保护草坪的牌子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小草在环保方面的作用,并从小草的团结友爱中汲取力量。
草地、草坪、草原等词汇在语义上存在差异,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等资料来了解。
草原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都属于草原类型。
草场是指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草坪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草地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活动目的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尝试用实验和探究的方式研究,并通过活动对蚯蚓有初步的了解。
在经历了“土的乐趣”、“小草青青”两个活动之后,我们安排了“蚯蚓本领大”这个主题活动。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尤其喜欢户外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去亲近自然,了解蚯蚓,探究蚯蚓的秘密是这次主题活动的目的。
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导入部分讲述了故事《一粒种子》并引导学生观察蚯蚓,了解其形状和特征,然后进行小实验,观察在震动、光照、噪音的条件下蚯蚓的反应,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尝试用实验和探究的方式研究。
活动的组织分为三个部分:找一找、读一读和观察。
在找一找环节中,学生需要进行小计划,分工合作,检查小组的工具是否齐全,并认真做记录。
在读一读环节中,学生了解蚯蚓的种类和大小。
在观察环节中,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和特征,并鼓励他们大胆去摸、去闻,用“我发现”说一句完整的话,谈谈自己的发现。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学生到户外去活动,效果会更好。
4.进行小实验,让学生抓三条均匀的蚯蚓放在杯子里,按照图示要求进行观察和记录。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让他们发现问题并分组讨论结果。
可以尝试将蚯蚓切成两截,观察其变化。
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初次经历,需要耐心和仔细观察,记录要尽可能详实和完整。
5.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蚯蚓的秘密”主题班会,要求学生整理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以“蚯蚓本领大”为主题,以“我还知道……”开头,进行交流。
蚯蚓又称为地龙,是环节动物、寡毛纲动物的统称。
它们的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头部退化,没有眼睛,口在前端上有优质的叶,即口前叶,用来取食。
肛门在后端。
除围口节及最后节数外,每一体节上都生有刚毛。
蚯蚓是雌雄同体,但是要异体受精,卵生。
性成熟的个体,在14-16体节间有一圈较阔而没有刚毛的粉红色环带,称作生殖带。
在体背中线,节和节之间有背孔,体腔液就由孔里分泌出来湿润身体表面。
这些特征都是适应穴居生活的体态结构。
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即使受伤或被切断,它们也会产生一种似胚胎的间叶细胞,能分化成各种组织。
如果不靠头的前部被切断,如在15~20节被切断,一般很容易再生。
当然,它们也可以相互移植。
蚯蚓对土壤里的物质转换起一定的作用。
它们的粪便是一种高效的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硝酸盐、磷酸盐和钾盐等成分和腐殖酸,能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据统计,每10万条蚯蚓一年中可排粪六七吨。
蚯蚓的食性比较复杂,各国如英、美、法、日本等,利用蚯蚓来处理大量垃圾,例如美国一家蚯蚓养殖厂,每天能处理150吨垃圾,变废为宝。
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可作为食品和饲料。
此外,在我国也有一种传统的中药称作“地龙”。
在认识蔬菜的活动中,学生将初步研究统计方法,了解蔬菜的营养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
此外,活动还将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农贸市场里蔬菜的品种越来越多。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认识蔬菜,包括不同形状、颜色的蔬菜以及蔬菜与健康的关系。
通过“涂一涂”让学生准确地描绘不同的蔬菜;通过“讲一讲”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了解的信息;通过“玩一玩”让学生能够辨别不同形状的蔬菜;通过“填一填”引导学生研究最初步的统计方法。
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交往、自主活动的惯。
建议活动时间为2课时。
活动过程分为导入、走一走、讲一讲、填一填、玩一玩和涂一涂。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猜谜揭题和询问学生是否知道其他蔬菜谜语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走一走环节,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逛市场,了解各种蔬菜的名称,同时收集相关资料。
在讲一讲环节,学生可以分享他们收集到的蔬菜资料和图片,了解更多的蔬菜种类和营养成分。
在填一填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研究统计方法,并让他们谈论自己的收获。
在玩一玩环节,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检验学生对蔬菜的认识程度。
最后,在涂一涂环节,让学生正确、细心地给蔬菜涂上颜色。
参考资料提供了蔬菜营养成分的分类,包括甲、乙、丙、丁四类。
甲类蔬菜富含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C、钙、纤维等,营养价值较高,如芥菜、苋菜、韭菜和雪里蕻等。
乙类蔬菜营养次于甲类,通常分为三种,包括新鲜豆类、胡萝卜、芹菜、大葱、青蒜、番茄、辣椒、红薯等。
丙类蔬菜含维生素类较少,但含热量高,如洋芋、山药、芋头和南瓜等。
丁类蔬菜营养价值较低,含少量维生素C,如冬瓜、竹笋、茄子和茭白等。
另一篇活动的主题是食盐的用途。
通过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食盐的广泛用途,并培养探究性研究的惯。
教师可以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筷子,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用来做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使用筷子的经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筷子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了解筷子的传说与来历: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视频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筷子的传说和来历,让学生了解筷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研究使用筷子的礼仪:教师可以通过演示、模拟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使用筷子的正确姿势和礼仪,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筷子,并培养良好的餐桌礼仪。
四)关注一次性筷子的利弊: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一次性筷子的制作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倡导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筷子。
五)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并对筷子的传说、使用和环保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加深学生对筷子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参考资料1.筷子的传说:相传,筷子起源于中国古代的XXX时期,当时人们用竹子削成两根细棒,用来夹取烹饪食物。
后来,筷子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东方的文明和礼仪。
2.使用筷子的礼仪:使用筷子要注意握持方式、夹取姿势和放置位置等,尤其是在与长辈、客人一起用餐时更应该注意礼仪。
3.一次性筷子的利弊:一次性筷子虽然方便卫生,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却不容忽视,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筷子是一种环保的选择。
2.品箸留声:在用餐时,有些人会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嘬,发出声响。
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下贱的,因为在用餐时嘬筷子本身就是无礼的行为,再加上声音,更令人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