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习题集第四章精气血津液一、选择题1.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A。
元气 B。
宗气 C。
营气 D。
卫气 E。
肺气答案:C。
选择题中的问题都是关于精气血津液的基本知识点。
本题中询问的是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机能活动的气是哪一种,正确答案是营气。
2.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A。
肝 B。
心 C。
肺 D。
脾 E。
肾答案:A。
血的生成与哪个脏腑的关系最密切,正确答案是肝。
3.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A。
防御作用B。
温煦作用C。
气化作用D。
推动作用E。
固摄作用答案:B。
出现畏寒喜暖,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正确答案是温煦作用。
4.下列哪项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A。
汗 B。
尿 C。
呼气 D。
呕吐物 E。
粪答案:E。
下列哪项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正确答案是粪。
5.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A。
心气 B。
肾气 C。
卫气 D。
宗气 E。
肺气答案:E。
具有推动呼吸和血行功能的气是肺气。
6.充养脑髓,滑利骨节的主要物质是()A。
气 B。
血 C。
津 D。
液 E。
精答案:B。
充养脑髓,滑利骨节的主要物质是血。
7.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为气的何种功能减退()A。
防御作用B。
固摄作用C。
温煦作用D。
推动作用E。
气化作用答案:D。
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为气的何种功能减退,正确答案是推动作用。
8.治疗血瘀证时,常配补气、行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能生气答案:B。
治疗血瘀证时,常配补气、行气药物的理论依据是气能行血。
9.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易于引起感冒()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
防御作用D。
气化作用E。
固摄作用答案:C。
气的哪项功能减退易于引起感冒,正确答案是防御作用。
10.布散于肌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A。
精 B。
血 C。
津 D。
液 E。
气答案:C。
布散于肌肤、孔窍,主要起滋润作用的是津。
1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循行没有直接关系()A。
心 B。
肺 C。
肾 D。
脾 E。
肝答案:D。
下列哪一脏与血液循行没有直接关系,正确答案是脾。
12.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液的灌注部位()A。
脏腑 B。
孔窍 C。
骨节 D。
脑 E。
髓答案:E。
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液的灌注部位,正确答案是髓。
1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的范畴()A。
胃液 B。
肠液 C。
涕液 D。
血液 E。
泪液答案:A。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的范畴,正确答案是胃液。
14.下列哪一种气上走息道而下注气街()A。
元气 B。
宗气 C。
营气 D。
卫气 E。
肺气答案:B。
下列哪一种气上走息道而下注气街,正确答案是宗气。
15.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是()A。
水谷精微 B。
津液 C。
精 D。
营气 E。
宗气答案:A。
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是水谷精微。
16.因失血过多而出现下列症状,可用“津血同源”的理论加以说明的是()A。
面白 B。
疲乏 C。
口渴 D。
舌淡 E。
头晕答案:D。
因失血过多而出现下列症状,可用“津血同源”的理论加以说明的是舌淡。
17.“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A。
气能生津B。
气能行津C。
气能摄津D。
津能载气E。
津能化气答案:B。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根据是气能行津。
18.下列哪一种气主要由肾精所化生()A。
营气 B。
卫气 C。
元气 D。
宗气 E。
后天精气答案:C。
下列哪一种气主要由肾精所化生,正确答案是元气。
19.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是()A。
先天精气B。
后天精气C。
水谷精气D。
自然清气E。
营气答案:A。
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是先天精气。
20.营气和卫气的共同特点是()A。
来源相同B。
性质相同C。
特点相同D。
分布相同E。
功能相同答案:D。
营气和卫气的共同特点是分布相同。
21.心神的物质基础是()A。
血 B。
气 C。
精 D。
津 E。
营气答案:A。
心神的物质基础是血。
22.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
心 B。
肺 C。
肝 D。
肾 E。
脾答案:A。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心。
人体之气的生成需要满足基本条件,包括脏腑功能正常、物质来源充足、精气充足、血液充足、津液不足。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气相互作用,经过五脏六腑的调节转化,最终形成人体之气。
其中,先天之精是由父母遗传的基本物质,后天之气则来源于呼吸、饮食、运动等方面。
脏腑功能正常是保证气生成的基础,物质来源充足则是提供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精气充足和血液充足则是气生成的重要条件,津液不足则是气生成的限制因素。
因此,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人体之气才能正常生成。
2.气虚和血虚有何不同。
气虚和血虚都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理状态,但它们的表现和原因不同。
气虚是指气的不足或虚弱,表现为乏力、气短、出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气虚的原因可能是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过度疲劳等。
血虚则是指血液的不足或虚弱,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心悸、月经不调等症状。
血虚的原因可能是失血、营养不良、疾病等。
因此,虽然气虚和血虚都会导致身体的虚弱和症状的出现,但它们的原因和表现有所不同。
3.津液的作用是什么。
津液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的液体和体液的总称。
津液的作用包括滋润濡养、调节阴阳、排泄废物、调理气机等。
具体来说,津液可以滋润皮肤、黏膜、肌肉等组织,保持它们的湿度和柔软度,从而起到滋润濡养的作用。
同时,津液还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此外,津液还可以排泄体内的废物和毒素,保持身体的清洁和健康。
最后,津液还可以调理气机,促进气的运行和循环,保持身体的正常状态。
因此,津液在人体内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B2型题1.B答案分析:气机指气的运动状态和运行规律,包括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
气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散五种,与脏腑关系密切。
2.C答案分析: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基础,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组成,主要在肾中生成,分布于全身,具有推动生长发育和调节生理功能的作用。
3.B答案分析:宗气是指源于心、贯于肺的气,具有推动肺的呼吸、助心推动血液循行的作用。
4.A答案分析:营气是指由脾胃化生的气,分布于全身,具有营养生化作用,可以转化为血液和津液。
5.D答案分析:卫气是指源于肺、贯于皮肤的气,具有外围防御和保护作用,可以调节体表温度和保持正常的微循环。
6.C答案分析:气的固摄作用表现在肺主宣发,将清气下降,浊气上升,肾主固摄,将精气储藏,以及脾主运化,将营气固摄等方面。
7.B答案分析:气的固摄作用可以控制液态物质的流失,防止出汗过多、尿频、便溏等症状发生。
8.C答案分析:直接影响血生成的因素有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肝脏的藏血功能。
9.A答案分析:血的营养和滋润作用主要体现在皮肤、头发、指甲等部位的生长和营养,以及对五脏六腑的滋润作用。
10.D答案分析:津液的生理功能包括润泽、濡养、保持组织液平衡等,通过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来生成、输布和排泄。
11.C答案分析:气和血密切相关,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而血液可以为气输送养分和氧气,维持气的正常运行。
12.B答案分析:调理气血关系的原则方法包括补气、养血、活血、调和气血等方法,根据不同病证和体质选用不同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13.A答案分析: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对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排泄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节气的运动形式和气机的平衡来维持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
14.D答案分析:气不摄津可导致口渴、咽干、便秘等症状,甚至引起肾阴亏损、血瘀等病证发生。
15.B答案分析:津血同源指津液和血液都来源于脾胃的化生作用,具有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理论在临床上可以指导治疗和调理体质。
16.C答案分析:津和液都是液态物质,但津液比较稠厚,分布于全身,主要起到濡养作用,而液主要分布于关节、脑、髓等部位,起到润滑作用。
17.A答案分析:补气法可以增强气的推动作用,促进血液循行,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
18.D答案分析:益气利水法和行气利水法可以增强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调节液态物质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水肿的作用。
二、论述题1.气的生理功能包括推动、固摄、温煦、升降和散发五个方面。
推动作用是气的主要功能之一,可以推动血液、津液和气本身的运行,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
固摄作用可以控制液态物质的流失,防止出汗过多、尿频、便溏等症状发生。
温煦作用可以维持人体的体温,畏寒喜暖为气不足的表现。
升降作用可以调节脏腑的功能,如肝主疏泄,肺主宣降等。
散发作用可以调节气的分布,如心主神明,肾主生殖等。
2.气化作用是指脾胃将进食的物质转化为气血津液等生理物质的过程。
具体来说,脾胃将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然后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和津液,最终形成血液和体液。
气化作用需要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的支持,同时也受到饮食、情志等因素的影响。
3.气运动的形式包括升、降、出、入、散五种。
升指气向上升腾,如肝气上升;降指气向下沉降,如胃气下降;出指气向外散发,如肺气宣发;入指气向内收敛,如肾气收敛;散指气向四周扩散,如心气散发。
气运动的形式与脏腑关系密切,不同的脏腑对应不同的气运动形式,如肝主升、肺主降等。
气运动的形式在生理方面的体现主要包括调节脏腑功能、维持体温、推动血液循环等。
4.营气和卫气都是脾胃化生的气,但其功能和分布有所不同。
营气主要分布于脏腑组织中,具有营养生化作用,可以转化为血液和津液。
卫气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肌肉组织中,具有外围防御和保护作用,可以调节体表温度和保持正常的微循环。
营气和卫气的区别在于其分布和作用不同,但二者密切相关,互相支持,共同维持人体生理功能。
5.血的生理功能包括营养、运输、保护和调节四个方面。
营养作用主要体现在皮肤、头发、指甲等部位的生长和营养,以及对五脏六腑的滋润作用。
运输作用主要是将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等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保护作用主要是通过凝固作用和免疫作用来保护人体免受外界侵害。
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调节血压、酸碱平衡、体温等方面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6.血的运行与脏腑的关系密切,不同的脏腑对血液的运行具有不同的影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循环;肝主疏泄,调节血液的滞留和畅通;脾主运化,转化营养物质为血液和津液;肺主宣降,调节血液的上下运行。
血的运行需要气的推动作用和脏腑的综合调节,同时也受到情志、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7.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与脏腑的关系密切。
津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通过肺主宣发、脾主运化、肾主固摄等过程来生成和转化。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运作,通过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来输送和保持津液的平衡。
津液的排泄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通过汗、呼吸、尿、粪等途径来排泄多余的津液。
8.“汗为心之液”是指汗液与心脏的密切关系。
心主神明,汗液是心脏通过气的推动作用排泄出来的液态物质,具有调节体温、排泄代谢废物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