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课时13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考点1大气热力环流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1.大气运动(1)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不同地区气温不同→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大气运动。

(2)形式: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水平运动即是风。

2.热力环流(1)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2)基本规律①一个过程:用箭头在上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答案②两个方向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遇冷下沉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③三个关系关系表现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等压面的凹凸关系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思考如何理解气压高低的相对性?答案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气压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1.海陆风(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及应用: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及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1)判断气压大小①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如图,P A>P C,P B>P D。

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

如图,P C>P D,P B>P 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类型相反。

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热力性质上裸地类似于陆地,绿地类似于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甲地;近地面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乙地。

(2022·全国文综乙)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

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

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A.1时B.7时C.13时D.19时2.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3.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A.北高南低,梯度大B.北高南低,梯度小C.南高北低,梯度大D.南高北低,梯度小[关键信息点拨]一个地区的风受局地风与背景风的共同影响。

局地风是小尺度区域内的大气水平运动,如局部地区热力环流导致的风,而背景风则是大尺度区域内的大气水平运动,如三圈环流或季风环流。

局地风强度受背景风的影响较大。

我国海滨城市受海陆风和冬夏季风的共同影响。

图中信息显示该市1千米高度风力较弱,盛行偏北风,昼夜变化很小,应为稳定的背景风,据此可判断出该市所处气压场的特点。

因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海拔200~500 m),丘陵对陆风具有明显的阻挡作用,故判断海陆相对位置时应利用海风的风向。

气球的漂移方向与风向相反,结合图中近地面到高空的风向变化状况可判断释放气球的时间。

答案 1.C 2.D 3.B解析第1题,首先明确图中风向和风力大小的符号,风矢尾方向表示风的来向。

1千米之下气球先向北漂,说明近地面应该是南风;上升过程中逐渐转向西南,说明较高海拔处风向转为东北风,读图可知13时最符合,选C。

第2题,海陆的相对方位可以根据海陆风风向判断。

因陆风被丘陵干扰,已经不明显,故使用海风来判断。

白天午后的海风最明显,图中近地面附近午后风向是东南风,说明海洋在陆地的东南方向,则陆地在海洋的西北方向,选D。

第3题,本题问的是该市的气压差,即较大尺度背景风的气压场,而不是形成海陆风的小尺度气压场。

海陆风是小尺度的热力环流,海陆风明显,则说明较大尺度的背景风相对较弱,即气压梯度小,排除A、C;海陆风是近地面的热力环流,高处越来越弱,风力发生明显改变的高度意味着不再是海陆风的空间尺度范围,再往高处的风向即代表较大尺度的背景风;图中显示,1 000 m高度上已经高过丘陵海拔,该高度的风即为该市较大尺度的背景风;图中显示,该市一天中较大尺度的背景风都是偏北风,且风力都偏小,最大风力为3级,故气压场是北高南低,梯度小,选B。

考向1通过“热力环流的形成”考查“地理实践力”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

为此,我们可以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后过一会儿再切,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

如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切大葱或洋葱时,在旁边点燃蜡烛可缓解“泪流满面”利用的地理原理是()A.水循环B.大气环流C.热力环流D.温室效应2.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上图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答案 1.C 2.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点燃蜡烛后,蜡烛附近气温较周围高,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温较低,气流下沉;空气受热上升后形成热力环流,能缓解切大葱或洋葱时对眼部的刺激,故第1题选C,第2题选B。

考向2通过“海陆风”考查“综合思维”(2023·山东济南期中)下面图甲为“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图乙为“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有关图甲描述正确的是()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昼夜长短所致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4.由图甲推断,图乙中风出现时间约为()A.18时~次日7时B.8时~16时C.16时~次日8时D.6时~18时答案 3.B 4.A解析第3题,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

故海洋表面气温日较差小于陆地表面,曲线①表示陆地气温曲线、曲线②表示海洋气温曲线,A错、B对;二者气温日较差出现差异的原因是下垫面的性质不同,C、D错。

第4题,图乙显示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可以判断出近地面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陆地表面气温低于海洋表面气温,由图甲可知,大致在18时~次日7时这段时间内陆地表面气温低于海洋表面气温,故选A。

考点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作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2.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3.主要作用力及特征(1)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2)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对风有阻碍作用,可降低风速。

(3)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4.受力状况与风向(北半球)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在图中用箭头标出风向)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答案1.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1)影响因素及规范答题术语总结影响因素规范答题术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距高压远近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摩擦力大小平原、高原地面平坦开阔,阻挡作用弱,风力大;海面上风力大;冬季植被少,摩擦力小,风力大地形因素山谷口存在狭管效应,风力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大(2)等压线图中风力的判定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2.风向的呈现形式、判断和绘制(1)风向的呈现形式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如东北风是从东北方向吹向西南方向的风。

通常呈现风向的形式有两种:①风矢风矢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示风的方向(如下图中风向均指向A),风羽横线表示风力大小,一道短线代表1级风、一道长线代表2级风、一面三角旗帜代表8级风。

②风向玫瑰图频率最高的方位,表示该风向出现次数最多,如下图中的东南风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东北风,南风出现次数最少。

(2)等压线图中风向的判断(手掌示意法判断风向)北半球用右手判断,南半球用左手判断。

伸出手掌,掌心朝上,五指自然伸展,四指并拢其指向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与四指斜交,其指向代表近地面风吹去的方向。

适用于近地面风向的判断,如图:(3)等压线图中风向的绘制第一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一般用虚线表示)。

第二步,根据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出偏转方向(用实线箭头表示)。

如果是近地面的风,偏转角度为30°~45°;如果是高空的风,则偏转90°,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如下图所示:(2022·6月浙江选考)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

完成1~2题。

1.能正确反映下图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A.春季的低纬度B.夏季的中纬度C.秋季的中纬度D.冬季的高纬度2.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的是()A.①B.②C.③D.④[关键信息点拨]纬向风速指示的是东西方向风速的分量,纬向风速为零表示没有该方向的分量,只有正南或正北风向。

该地区位于北半球,近地面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向右偏转;随着高度的增加,摩擦力逐渐减小,偏转越来越明显,所以纬向风速的分量也越来越大。

图中显示,该地区自近地面到对流层顶部,纬向风速逐渐增加到最大,进入平流层后纬向风速逐渐减小,在大约两个对流层顶部海拔的高度减弱为0,然后风速逐渐加大,风向相反。

对流层的顶部从低纬的大约17~18 km逐渐降低到高纬的大约8~9 km,一般夏季最高,冬季最低。

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该地区自近地面到对流层顶部,纬向风速逐渐增加到最大,进入平流层后纬向风速逐渐减小,在大约两个对流层顶部海拔的高度减弱为0,然后风速逐渐加大,风向相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