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调查2011级汉语言文学韦志勇[摘要] 称谓就是怎么样去称呼别人,它在语言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山县客家方言是客家方言的一个地域变体,由于资料相对稀缺及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其称谓系统尚无人作专门描述。
为了给马山县客家方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本文将从语构词、意义与语法、现状与未来等方面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从而勾画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特点。
[关键词] 称谓;构词;意义与语法;现状与未来引言客家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分布地域比较广的一种方言。
我国现有客家人口总数约为5800万。
客家居民不仅较好地保存了固有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思想观念,也较多地保存了自己的语言风格特点,直至今天,客家人仍然坚守着“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祖训。
由于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当地壮语的影响,客家方言称谓在词汇、语法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点;通过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调查和研究,勾画出其基本面貌,揭示其特点,不仅可以进一步认识马山县客家话,发掘客家话所具特点和差异,同时也可以为更准确地进行客家方言小片分区提供科学依据。
客家方言的研究已出了许多成果,涉及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广西客家话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语音特点的描写,成果有邓玉荣《贺县公会客家话的声调》(1995);刘涛《梅县客家音韵比较研究》(2003);李普英《陆川客家话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等(1995)。
而专门针对客家方言称谓的研究很少,成果也不多。
本文在深入调查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基础上,详细描写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语音、构词及语法,揭示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的特点,并通过分析普通话和壮语对客家方言的影响,提出对其要进行保护的建议。
本着尽可能反映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系统面貌的原则,笔者调查了林圩镇林圩村、黄番村、周鹿镇武平村3个语言点。
本次调查对象一般为70岁以上的当地老者,他们熟知当地客家方言称谓系统及其演变。
主要询问了黄番村83岁的曾成金老人,76岁的曾成区老人;武平村72岁的林大福老人。
在这里对他们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马山县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马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的大明山北麓和红水河中段南岸,东与忻城县、上林县接壤。
西靠平果县,南临武鸣县,北与都安瑶族自治县隔红水河相望。
县城白山镇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30公里。
210线国道公路经过县境。
全县境内多山,大体分东西两大部,东部多大石山,西部多丘陵,是全自治区有名的山区县之一。
境内,除流经县北的红水河外,仅有些细小的河流,每逢下雨,雨水便从地下流走,易涝易旱,旱涝灾害频仍。
2000年,全县总面积2664.65万乎方公里,设15个乡(镇)共171个村(街),总人口49.25万人。
其中壮族占75.8%,汉族占17.6%,瑶族占6.5%,其他民族占0.1%。
是个多民族的县份。
被称为全国水电资源富矿的红水河,流经马山县境内近100公里。
我国重点开发红水河10座大型梯级水电站中,大化水电站和百龙滩水电站就在本县境内,分别距县城23公里和15公里。
马山县明代设白山、兴隆、古零、那马、定罗5土司,清同治六年(1867年)废那马土司改设那马厅,隶属思恩军民府。
民国元年(1912年)定罗土司与那马厅合并为那马县。
民国4年,白山、兴隆、古零三土司改土归流合并为隆山县。
解放后,1951年7月1日,那马、隆山两县合并为马山县,县治设在原隆山县城厢镇(今白山镇)。
马山县辖区:白山镇周鹿镇百龙滩镇合群乡古零乡古寨瑶族乡加方乡里当瑶族乡金钗乡乔利乡林圩乡片联乡州圩乡双联乡永州乡。
2003年,辖7个镇、5个乡、2个民族乡:白山镇、百龙滩镇、古零镇、金钗镇、周鹿镇、林圩镇、永州镇、古寨瑶族乡、加方瑶族乡、里当乡、乔利乡、片联乡、双联乡、州圩乡。
2005年,撤销州圩乡、双联乡、片联乡,分别并入永州镇、周鹿镇、林圩镇。
二、马山县语言使用状况马山县使用的语言主要有壮语、瑶语及客家话。
壮族居民是马山县的主要居民,其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5%,壮语自然就是当地使用的主要语言。
壮语在全县都有分布,分布比较集中的乡镇有白山镇、百龙滩镇、古零镇、金钗镇、永州镇、里当乡。
瑶族约占总人口的6%,瑶语主要分布在古寨瑶族乡、加方瑶族乡。
汉族约占总人口的18%,其中绝大部分汉族人都是使用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在各乡镇都有分布,分布比较集中的有周鹿镇、林圩镇、乔利乡。
马山县客家人大都是不同时间从外地迁入的。
其中曾姓、卢姓、张姓、林姓等大部分客家人自称他们的祖先先来自广东嘉应州,后来再迁至宾阳县,他们迁入马山的时间,多数人说是鸦片战争后“跑红毛”,即因外敌入侵,躲避战乱迁过来的。
蓝姓、马姓、赵姓等自称来至山东。
因此,马山县客家方言能与宾阳客家话一致性很大,他们之间交流不存在障碍。
三、称谓概述《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均以“称呼”解释“称谓”。
关于称谓的定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述,孙维张先生指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
”白方在《人际称谓研究综述》一文中提出,在人类社会中,称谓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语言文化系统。
广义的称谓可以泛指一切人和物,狭义的称谓则专指人们在社会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称谓。
人际称谓系指狭义的概念,指称的对象是人,他是由人的身份、职业、性别等特征而得来,反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的一套名称。
可见,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它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
本文采用把称谓划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性称谓语的观点,其中社会性称谓语按照它们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如:先生、小姐、太太、夫人等。
关系称谓是反映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老师、朋友、同志、师傅、老板等。
职衔称谓则是一种非常普及的称谓方式。
头衔称谓有的可以在前边冠以姓氏,如官衔、学衔和职衔。
如:李乡长、张书记、黄会计等。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一是谦称,也叫贱称,另一种是敬称。
谦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平辈之间说话时很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级对下级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或者平辈之间说话时的对称。
例如,谦称自己:在下、老朽、愚兄;谦称己方:犬子、舍弟等。
敬称一般都是称呼他人或他方。
例如:您老、贵公子等。
亲昵称谓是在人们交流情感时起很大作用。
亲昵称谓最常用的是在姓名中取一个音节在前边加“小”,一般多取最后一个字,也有的取姓。
如:王彬彬,可以叫她小王。
一些固定的称谓,如:小伙子、小姑娘、小朋友、小鬼等既可以称呼熟悉的人,也可以称呼陌生人。
戏谑称谓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对被称呼者来说,这是不礼貌的,但如果在开玩笑的场合则另当别论。
常见的称谓有:冤家、老家伙、死鬼等。
由于笔者能力有限,不能详细讨论所有称谓,因此本文主要是通过亲属称谓以及一些职业称谓来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来进行调查研究。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必然经常提及或招呼到某个人这时就要运用称谓语。
可见称谓在一种语言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是要通过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内涵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对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进行阐述,并与梅县客家话作简要比较,揭示出其特点。
四、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表(一)亲属称谓表对方普通话马山县客家方言父亲的祖父父亲的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公太婆太父亲的父亲父亲的母亲祖父(爷爷)祖母(奶奶)阿公阿婆母亲的父亲母亲的母亲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姐公姐婆父亲母亲父亲(爸爸)母亲(妈妈)阿叔、阿爷[爷子]阿咪[娭子]祖父的哥哥祖父的嫂嫂伯祖父(伯公)伯祖母(伯婆)伯公伯婆祖父的弟弟祖父的弟妇叔祖父(叔公)叔祖母(叔婆)叔公叔婆祖父的姐夫、妹夫祖父的姐姐、妹妹姑祖父(丈公)姑祖母(姑婆)姑公姑婆祖母的哥哥、弟弟祖父的嫂嫂、弟妇舅祖父舅祖母舅公舅婆祖母的姐夫、妹夫祖母的姐姐、妹妹姨祖父姨祖母姨公姨婆父亲的哥哥、父亲的嫂嫂伯父、伯母阿伯父亲的姐夫、妹夫父亲的姐姐、妹妹姑父(姑丈)姑母、姑姐姑爷阿姑父亲的表兄表伯父表伯父亲的表嫂表伯母表伯母父亲的表弟父亲的表弟妇表叔父表叔母表叔表婶父亲的表姐夫、表妹夫父亲的表姐、表妹表姑父(表姑丈)表姑母(表姑)表姑爷表姑母亲的哥哥、弟弟母亲的嫂嫂、弟妇舅父舅母满舅舅母丈夫的祖父丈夫的祖母祖父祖母公太婆太丈夫的外祖父丈夫的外祖母外祖公外祖母姐婆姐公丈夫的父亲丈夫的母亲家公(爸爸)家婆(妈妈)阿叔、阿爷[家官]阿咪[家娘]丈夫的伯父丈夫的伯母伯父伯母伯公伯婆丈夫的叔父丈夫的叔母叔父(叔叔)叔母(婶)叔公叔婆丈夫的姑父丈夫的姑母姑父(姑丈)姑母(姑妈)姑公姑婆丈夫的舅父丈夫的舅母舅父舅母舅公舅母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女儿儿子的儿子儿子的女儿儿子的媳妇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儿媳俫子妹子孙子孙子心舅兄弟的孙子兄弟的孙女侄孙侄孙女阿孙孙女姐妹的孙子外甥孙外甥孙姐妹的孙女外甥孙女外甥孙女兄弟的儿子、女儿侄、侄女阿孙表兄弟的儿子表兄弟的女儿表侄表侄女表孙表孙女姐妹的儿子姐妹的女儿外甥外甥女外甥外甥女(注:上表中,“()”内为现代汉语称谓,“[ ]”内为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背称。
)(二)职业称谓表(三)其他称谓五、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特点(一)构词1、多词缀词的词缀可分为前缀和后缀。
马山县客家方言称谓前缀主要有“阿”和“老”。
(1)阿①附在亲属称谓前面表示称谓,如“阿公、阿婆、阿爷、阿叔、阿婶、阿哥、阿妹、阿弟、阿太、阿爸、阿弥、阿舅、阿娘、阿孙”②用在人名前面表示称谓,如“阿强、阿杰、阿红”等。
③用在姓氏前面表示称谓,如“阿陈、阿莫、阿曾、阿谢”等。
(2)老①用在姓氏前面表示称谓,如“老张、老王、老宋”等。
②附在亲属称谓前面表示称谓,如“老弟、老妹、老伯、老、老叔、老娭、老侄、老表”等。
③还有一些,如老女(老姑娘)、老契嘛(妓女)、老货(老家伙)、老契公(拼夫),含有蔑视的意味,这是普通话中没有的。
在马山客家方言中,岳父对女婿的称呼也是在其姓的前面加一个“老”。
词的后缀,在马山客家方言中是比较丰富多彩的。
常见的后缀有“头、佬、崽、公、婆、哥”等。
(1)头绽头(调皮捣蛋的人) 贼头(小偷)这种称呼的方式往往带有嫌弃、厌恶的意思。
(2)崽对亲属的一种昵称,例如:妹崽(妹子) 姑患(小姑)叔崽(小叔) 满舅崽(小舅)(3)佬马山客家方言中“佬”一般不单用,可以附在名词后,指代男性的或某种类型的或有某些缺陷或以某种工作为职业的人。
普通话中少有这种后缀。
例如:高佬(高个子) 肥佬(胖子)寡公佬(单身汉) 贼佬(小偷)剃头佬(理发师) 花面佬(麻子)犯佬(犯人) en35佬(吝啬鬼)种田佬(农民) 打铁佬(铁匠)聋佬(耳聋的人) 哑佬(哑巴)(4)公在称谓中“公”表示男性长辈,例如:伯公姐公(外公)(5)嫲表示女性,有一种歧视、看不起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