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海洋渔场概况

世界海洋渔场概况

第十一章世界海洋渔场概况
第一节概述
一、意义
近海渔业资源不断下降,捕鱼设备和技术越来越好,人类对鱼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迫使要开发利用新渔场,到外国大陆架近海和公海上去捕捞生产。

国外:日本从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发展远洋渔业了。

我国:从1985年开始发展,首战渔场是西非渔场,到2000年全国已有远洋渔船1600条(浙江350条),曾经已与34个国家有过远洋合作项目,到过他们的大陆架海区内生产,最高年产量达100多万吨(1997年)。

二、主要生产海区资源利用情况
200m水深以浅的大陆架海区是渔业资源最丰富,开发利用最早的地方,其面积仅占8%,但渔获量却占95%。

但是,这个大陆架海区的渔获量已持续下降了20多年(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

而大陆坡和大洋上层水域面积很大,渔获量却占得很小。

有资源吗?有!
主要是目前生产技术、渔船渔捞设备跟不上。

三、主要渔业资源的利用情况
全世界约有海洋鱼类1万多种,主要捕捞对象(FAO有统计产量的)约有200种,其中绝大多数年产量在5万吨以下,约占3/4,100万吨以上的有12种。

在这200种渔业资源中,目前70%的种类已达充分利用或过度利用,35%的种类资源量急剧减少。

海洋渔业资源前景不容乐观。

有没有还有潜力的渔业资源呢?有
目前,世界上尚有开发潜力的渔业资源有3种:
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南极磷虾
四、主要渔场情况
1、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前
世界上主要渔场都集中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海域。

有世界三大著名渔场:
a、太平洋北部的堪察加和阿留申群岛一带的北海道渔场
b、大西洋东北部的北海渔场
c、大西洋西北部的纽芬兰渔场
2、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
一些发达国家除了继续加强原三大渔场的开发利用外,开始把视线转向热带海域和南半球海域的渔业资源,因此开发出了世界又一个著名渔场:
d、南太平洋的秘鲁渔场
此外,还开发了南极海渔场、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渔场等。

世界四大渔场
第二节世界重要渔场和渔业资源概况
一、太平洋西北部
按FAO渔获量统计划分的渔区:61区
1、海区范围
我国四大海区、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阿拉斯加湾等
2、水文
北部为寒流控制,南部有暖流影响
3、渔业
渔业资源丰富,渔获量很高,是世界上渔获量最高的一个海区。

渔获量大于100万吨
的12种鱼中有4种分布在这里。

狭鳕、远东拟沙丁鱼、鲐鱼、日本鳀
4、渔场
a.东海渔场盛产底层鱼类
b.日本海渔场主要产沙丁鱼、太平洋鲱、狭鳕、鲐鱼、太平洋褶柔鱼等
c.颚霍次克海渔场主要产鲑、鳟、鳕、蟹、鲆、鲽等
d.白令海渔场主要产鲑、鳟、鳕、蟹、鲆等,以大鲆和鳕场蟹为最多
e.日本北海道~库页岛,简称北海道渔场
底层鱼类主要产狭鳕、无须鳕、银鳕、油鳕
中上层鱼类主要产秋刀鱼、远东拟沙丁鱼、鲐鱼、金枪鱼、
鲣等
5、远洋合作项目
a.北太,日本海钓鱿鱼项目
b.北太白令海大型拖网项目
6、资源现状
这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渔区,也是开发利用最充分的渔区,基本上所有种类都已达到充分利用,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远东拟沙丁鱼明显下降,已经衰退,1992年比1991年要减产224万吨;颚霍次克海渔场狭鳕也大幅减少,1992年比1991年减产
67.8万吨。

现在资源比较好是的太平洋褶柔鱼,产量上升很快,还有竹荚鱼也是,另外,鲐鱼、带鱼、太平洋鲱也增产,但幅度不大,其中鲐鱼、带鱼、日本鳀的增产主要是在我国增产。

二、大西洋东北部
按FAO渔获量统计划分的渔区:27区
1、海区范围
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格陵兰海、波罗的海、冰岛周围
2、渔场环境特点:
a.大陆架面积和宽度大,是世界上最宽最大的,面积为316万km2,占全世界的15%。

b.渔场东侧半岛、岛屿众多,西侧底形复杂、水深变化大。

C.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影响。

3、渔业
渔业资源非常丰富。

4、渔场:
a.北海渔场主要产鳕鱼、鲱鱼、沙丁鱼、鲆、鲽等
b.挪威海渔场:主要产毛鳞鱼、鳕鱼、鲱鱼、鲐鱼等,其中毛鳞鱼、鲱鱼
产量超过100万吨。

5、远洋合作项目

6、资源现状
三、大西洋西北部
按FAO渔获量统计划分的渔区:21区
1、水文
受寒流,暖流影响
墨西哥湾暖流自西南流入本渔场
拉布拉多寒流在纽芬兰外海与暖流交汇
东格陵兰寒流由东北部进入渔场
圣福伦斯河冲淡水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
2、渔场
纽芬兰渔场:面积34.5万km2
二战以前:主要产鳕鱼、黑线鳕、鲱鱼和鲆鲽类
二战以后:主要产鲐鱼,无须鳕,毛鳞鱼(多春鱼、柳叶鱼)等
四、秘鲁渔场
位于太平洋东南区、南太平洋的东部。

它在20世纪70年代以单鱼种产量最高而闻名于世。

1、渔场特点
大陆架面积:8.7万km2,很小
陆架宽度:约50km,个别地段小于5km,很窄
但由于风成上升流作用,饵料生物很丰富
2、渔业
主要产鳀鱼、东方狐鲣、鲣鱼、金枪鱼、鲐鲹鱼、鲱鱼、鲻鱼和无须鳕等,除鳀鱼以外,其他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五、太平洋中西区
按FAO渔获量统计划分的渔区:21区
1、海区范围
25°S~20°N、95°E~175°W
特点:分布着大量的岛国,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相比占得很小,因此,鱼消耗量很高,有的岛国人均年食鱼量达250kg,几乎平均每人每天要吃1500g鱼。

收取外国远洋渔船的入渔费,是这些岛国的一项主要收入。

2、水文
主要受南、北赤道流影响。

3、渔场:
a.澳大利亚渔场
陆架面积约200多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北部渔场:主要产枪乌贼、蛇鲻、鲹、鲳、鲷和鲨鱼等
卡奔塔利亚湾:盛产虾类
东部海域:底形很陡,主要分布有珊瑚礁
南部渔场:在塔斯马尾尼亚岛周围有一个枪乌贼渔场。

b.新西兰渔场:
主要产鲷、鲹、鳕、鲂鲱,褐菖鲉,金枪鱼,枪乌贼,虾类及其贝类等。

4、远洋合作项目:
a.印尼拖网项目
b.南太平洋金枪鱼钓项目
c.澳大利亚项目
d.瓦努阿图项目
e.新西兰项目
六、大西洋中东区
按FAO渔获量统计划分的渔区:34区
1、渔场范围
自36°N的直布罗陀海峡一直到6°S的刚果河口的大西洋东部海区。

包括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塞拉利昂、几内亚比绍、利比里亚、塞内加尔等沿海海域。

2、水文
有3支海流影响
a.自北向南的:加那利寒流
b.自南向北的:本格拉寒流
c.二流之间的:赤道逆流
北部(西北非):资源很丰富
a.小型中上层鱼类:竹荚鱼、鲐鱼、沙丁鱼,主要由原苏联、东欧国家拖网捕获
b.大型中上层鱼类:长鳍金枪鱼、黄鳍金枪鱼、金枪鱼,是西北非最重要的渔业
c.大型底层鱼类:鲷科、乌鲂科鱼类,主要由南欧、东欧国家拖网捕获
d.头足类:鱿鱼、墨鱼、章鱼,主要由西班牙和日本渔船捕获
e.其它还有软体动物、甲壳类,但不是主要渔业
南部(西南非):主要产石首鱼科、马鲛鱼科、海鲶科和鳐科鱼类
4、远洋合作项目
这是我国远洋渔业起步的地方,是1985年开始中国水产总公司负责组织经营的,也是我国到目前为止经营和效益较好的项目之一,西非产量约占50%以上。

七、大西洋西南区
按FAO渔获量统计划分的渔区:41区
1、渔场范围
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东部沿海海域
2、水文
主要受2支海流影响
a.巴西暖流:起源于南赤道流,沿巴西沿岸南下
b.福克兰寒流:起源于西风漂流,沿岸北上
3、渔业
这里最主要的是阿根廷渔场。

主要产鱿鱼,估计有9种鱿鱼具有商业利用价值,其中,资源潜力较大的有3种:
a.阿根廷滑柔鱼最主要
b.枪乌贼属的巴塔哥尼亚枪乌贼次要
c.圣帕枪乌贼
其它还有鳕鱼、金枪鱼、沙丁鱼等。

4、远洋合作项目:
南美鱿鱼钓项目
八、南极海渔场
1、南极的大小
60°S以南的地区统称为南极,总面积为5200万km 2,其中
南大洋面积为3800 km 2
陆地面积为1400 km 2
2、水文、气象
a.海流是以南极大陆为中心的环流系统。

主要由西风漂流组成
b.气象条件比较恶化。

常年风高浪大,变化无常,即使在最暖的1月份也是大风大浪不断,到处是浮冰,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渔场都不能比的,给捕捞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渔业:
a.捕鲸业
南极鲸鱼资源丰富,主要有白长须鲸,长须鲸,驼背鲸。

b.南极磷虾
南极的磷虾有7~8个种类,我们平时说的南极磷虾,一般是指南极大磷虾,一般体长40~60mm,最大的为90mm,体重0.6~1.5g。

这是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物。

有人预言:南极磷虾有可能成为我们人类可以利用的最大蛋白源。

4、南极磷虾的几个特点:
a.南极磷虾是高度集群的动物,一经发现,网产可达数十吨
b.自分身有消化酶,容易变质
c.南极磷虾的壳含氟量很高,它有很强的富集氟的能力,南极磷虾的壳里的氟含量
是周围海水氟含量的3000倍,整体的氟含量要比联合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委员会规定的标准高出40倍。

d.资源量有多少?
估算结果很多,尚无定论,但很大是肯定,2001年有研究报道是10~20亿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