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国内外渔业发展概况 (2)3.1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3)3.1.1 世界渔业资源状况 (3)3.1.2 水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大宗产品 (4)3.1.3 世界水产品贸易概况4、5 (4)3.1.4 世界水产品生产概况6、7、8 (5)3.1.5 世界水产品加工业概况 (7)3.1.6 世界先进渔业大国发展主要特色 (7)3.1.7 世界渔业发展的趋势15、16、17 (11)3 国内外渔业发展概况3.1 世界渔业发展概况3.2 我国渔业发展概况3.3渔业产业结构的演化3.4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5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渔业可持续发展3.6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资源、技术、资金、市场、政策、人才等)3.7 本章小结3.1世界渔业发展概况3.1.1 世界渔业资源状况地球表面的总面积5.1亿km2,其中海洋面积为3.6亿km2,海洋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的71%。
国际上把世界海洋划分为16大渔区,即太平洋和大西洋各分为西北、东北、中西、中东、西南、东南六部分,印度洋分为东、西两部分,地中海,黑海及南极海区。
按照渔业资源的丰富程度,世界海洋分为四大渔场,即北太平洋渔场、东北大西洋渔场、西北大西洋渔场、和秘鲁渔场。
海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世界海洋生物约20万种以上,其中海洋动物约18万种。
从生物学上分,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鱼类资源、海洋无脊椎动物资源、海洋脊椎动物资源和海洋藻类资源。
全世界鱼类约有2.5~3万种,其中海产鱼类超过1.6万种,但海洋捕捞种类的约有200种。
其中年产量不足5万吨的占多数,约为140多种;超过100万吨的仅有12种,即狭鳕、大西洋鳕鱼、秘鲁鳀鱼、大西洋鲱鱼、鲐鱼、毛鳞鱼、远东拟沙丁鱼、沙瑙鱼、智利竹荚鱼、沙丁鱼、鲣、黄鳍金枪鱼等,它们约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1/3。
海洋无脊椎动物估计有16万种,经济价值较大、目前已被人类利用的约有130多种,包括乌贼、章鱼、鱿鱼、贻贝、牡蛎、扇贝、蛤、蚶、砗磲、鲍鱼、红螺、对虾、龙虾、蟹、海参、海蜇等。
大西洋西北部是世界上捕捞头足类的中心,年产约100万吨。
大西洋中东部是世界上头足类捕捞的第二渔场,年产约30万吨。
中国近海黄海、东海是以日本枪乌贼和大枪乌贼为主。
据估计,世界大陆架和大陆斜坡上部海区内头足类的蕴藏量约800~1200万吨,有90%尚未开发。
全世界有牡蛎200多种,中国沿海有20多种。
贻贝有紫贻贝和翡翠贻贝、加州贻贝等。
扇贝的种类也很多,分布广泛,世界各海洋都有。
捕虾业是经济价值最高的一种渔业,世界上捕虾的国家达七、八十个,主要产虾国家是美国、印度、日本、墨西哥等。
虾场主要分布在南美、中美、欧洲南部、中国、朝鲜和日本南部外海。
蟹类种类很多,中国有600多种,绝大多数为海生,常见的有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等。
在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是勘察加蟹和雪蟹,年产约15万吨。
全世界的海参约1100多种,可供食用的约40种,从渤海湾、辽东半岛到北部湾的涠州岛、南沙群岛都出产海参。
中国的海蜇资源是很丰富的,中国北方沿海常见的是海蜇、面蜇、沙蜇三种,分布于南海的是黄斑海蜇。
联合国FAO对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年可捕量总体估计是,经济鱼类1.04亿吨,经济甲壳类230万吨,头足类1000万至1亿吨,灯笼鱼类1亿吨,南极磷虾1亿吨以上。
1、2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
一是过度捕捞引起的海洋生物资源衰退。
随着世界各国海洋捕捞能力日益增强,现代化的捕捞能力迅速提高,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而逐渐衰退。
大多数野生鱼种已被充分利用,越来越多的鱼种已经被过度捕捞。
一些捕鱼行为,如底拖网捕捞回破坏海洋鱼类的栖息地,捕走大量鱼种,破坏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动态平衡。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世界渔业和水产状况报告》指出,在全球野生鱼类种群中,52%已接近或达到可持续捕捞要求的最大限度,17%的鱼类被过度捕捞,7%的鱼类资源已经枯竭,而那些处于各国管辖权范围之外的国际水域内的鱼类更是岌岌可危,捕捞状况令人担忧。
报告指出,世界各海域的捕捞情况不尽相同,问题较为严重的是大西洋的东南部和东北部海域、太平洋东南部海域以及大西洋和印度洋中拥有金枪鱼的公海区域。
报告说,包括鳕鱼、大比目鱼、罗非鱼、金枪鱼和姥鲨在内的远海鱼类,由于其活动范围经常跨越国家海域界限或具有群集洄游习性,过度捕捞而面临枯竭的种类已达一半以上。
3二是水域污染日趋严重。
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废物和污染物流入了海洋。
海洋环境的污染源百分之八十来自地面。
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和比例约是:城市污水和农业径流排放44%,空气污染33%,船舶12%,倾倒垃圾10%,海上油气生产1%。
海洋污染引起沿海生态环境改变,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坏,海洋里没有氧气的死亡地带数量持续增长。
3.1.2 水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大宗产品近年来,随着世界水产品产量的上升、消费者收入的增长、运输成本的下降以及农产品贸易协定的签订,世界水产品贸易不断发展,水产品已成为世界贸易的大宗商品。
据联合国统计署数据库统计,1992年世界水产品贸易额为343.61亿美元,1997年增长到471.03亿美元,2002年增长到520.38亿美元,2008年的894.7亿美元。
2002年以后,世界水产品贸易额以年平均9.5%的速度高速递增。
3.1.3 世界水产品贸易概况4、5除了将水产品作为食物和生活来源外,许多国家将渔业作为重要的出口创汇来源。
2001全球水产品贸易进口额为598.5亿美元,世界水产品出口总额为559.5亿美元。
世界水产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品出口量占到世界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水产品贸易是发展中国家赚取外汇的重要来源,发展中国家从水产品中获得的净外汇从1980年的37亿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180亿美元,这一净出口比其他农业产品例如大米、咖啡和茶要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国,2008年出口额101.1亿美元,其次是挪威(2008年66.3亿美元),泰国居第三(65亿美元),之后为丹麦、美国、加拿大、越南、欧盟、西班牙、智利等国家。
目前,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厄瓜多尔等国控制了全球虾类出口;泰国、科特迪瓦、菲律宾等国控制了金枪鱼的出口;摩洛哥、泰国、毛里塔尼亚、越南等国控制了海洋软体动物的出口;秘鲁、智利等国的鱼粉出口居世界垄断地位。
世界水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的水产品进口额占世界水产品进口的绝大部分。
据联合国统计署统计,2008年超过70%的水产品贸易进口额集中发生在美国、日本和欧洲三个地区。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进口国,占全球总量的约26%,2008年日本进口140.5亿美元;其次是美国(140亿美元);第三是西班牙(68.5亿美元);后面是法国、意大利、德国、中国香港、中国和韩国。
3.1.4 世界水产品生产概况6、7、8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日趋减少,发展渔业对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食物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海上捕捞与水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进步,世界水产品的产量不断上升。
1990-1992年世界水产品总产量为0.98亿吨,1999年为1.25亿吨,2002年为1.33亿吨,2006年为1.44亿吨(不包括水生植物,水生植物约为0.15亿吨)。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水产品总产量按4%左右的速度增加。
1999年世界水产品总产量为1.25亿吨,其中捕捞产量为0.92亿吨,养殖产量为0.33亿吨,分别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74%、26%;2006年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约为1.44亿吨,其中捕捞产量约为0.93亿吨,养殖产量约为0.51亿吨(不包括水生植物),分别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65%、35%。
从总体上看,世界水产品总产量中捕捞产量的比重大于养殖产量的比重,但是,养殖产量比重处于上升趋势,捕捞产量比重处于下降趋势。
目前全球海洋捕捞渔业的潜力已经被挖掘,而水产养殖的全球产量持续增长。
水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的中国,养殖产量的比重为65%。
10、11、12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世界海洋捕捞渔业的产量及分布。
2002年世界主要海洋捕捞区域产量为,西北太平洋(21.4百万吨)、东南太平洋(13.8百万吨)、东北大西洋(11.0百万吨)、中西部太平洋(10.5百万吨)、东印度洋(5.1百万吨)、西印度洋(4.2百万吨)、中东部大西洋(3.4百万吨)、东北太平洋(2.7百万吨)、西北大西洋(2.2百万吨)、中东部太平洋(2.0百万吨)。
海洋捕捞水产品的主要品种为秘鲁鯷鱼、狭鳕、鰹鱼、毛鳞鱼、大西洋鯡、日本鯷、智利竹筴鱼、蓝鳕、日本鯖、大西洋带鱼等。
世界内陆捕捞渔业的产量及分布。
2002年,世界内陆捕捞渔业产量为870万吨,各大洲内陆捕捞渔业的产量比重分别为:亚洲(65.5%)、非洲(24.0%)、南美洲(4.3%)、欧洲(4.1%)、中北美洲(2.0%)、大洋洲(0.2%)。
内陆捕捞水产品的要品种为鲑鱼、鳟鱼、胡瓜鱼、西鯡、鲤鱼、鲃鱼、淡水软体动物、罗非鱼、淡水甲壳类等。
世界水产养殖以亚洲一些国家最为发达,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
亚洲各国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85%。
东南亚地区以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水产养殖最为发达。
主要养殖当地的热带和亚热带鱼类,如爪哇须鲃、胡子鲶、线鳢、蓝子鱼、长丝鲈、攀鲈和遮目鱼等,以及对虾、罗氏沼虾和贝类等。
南亚的印度水产养殖发展最快,以池塘混养印度产的四种鲤科鱼类为主。
东亚的中国和日本水产养殖发达;日本的水产养殖采用封闭循环温流水高密度养殖系统,在湖泊和近海以网箱和围拦大面积精养鱼类,并在贝类养殖方面采用浮筏式垂挂养殖法等先进技术;主要养殖对象鲷、鳗、鲤、虹鳟、对虾、牡蛎、紫菜及珍珠、扇贝、鲍等海珍品,日本的海水珍珠产量占世界首位。
美洲养鱼主要供游钓用,其次为生产性养鱼;美国以养殖花点叉尾鲶、鲑、鳟、鲤等为主,其他主要养殖种类有牡蛎和蛤仔,虾类养殖也在发展。
欧洲以养鲤为主,其次是鲑、鳟,主要供游钓业用。
苏联是欧洲主要的水产养殖国,以养鲟称著,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同时鲑、鳟和鲤的养殖也较发达。
东欧以养鲤为主,北欧的丹麦和挪威是养鳟中心,西欧普遍养鳟、鳗、牡蛎、贻贝和蛤仔。
英国与荷兰还开始养殖鲆、鲽。
在世界水产品生产国中,中国、日本、美国、秘鲁、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孟加拉国、挪威、智利、越南等国家的水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2002年海洋和内陆捕捞渔业居前十位的生产国分别是中国(1660万吨)、秘鲁(880万吨)、美国(490万吨)、印度尼西亚(450万吨)、日本(440万吨)、智利(430万吨)、印度(380万吨)、俄罗斯联邦(320万吨)、泰国(290万吨)、挪威(270百万吨);2002年水产养殖产量前十名生产国分别是中国(2776.7万吨)、印度(219.17万吨)、印度尼西亚(91.41万吨)、日本(82.84万吨)、孟加拉国(78.66万吨)、泰国(64.49万吨)、挪威(55.39万吨)、智利(54.57万吨)、越南(51.85万吨)、美国(49.7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