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刘氏族谱【责任者】[作者不详]【版本】民国32年(1943), 木活字本【居地】湖南,岳阳,巴陵【堂号】彭城堂【先祖/名人】始迁祖:[宋]刘唐; 始迁祖:[宋]刘受【摘要】始迁祖唐、受,南宋时自巴陵南冲古柏树坡迁居邑之公田。
寻以金牛之变,唐於咸淳二年再徙居窑岭,而受仍居公田,遂衍为二派。
存卷为墓图、图契、公田志仲公世系。
【索取号】5939/D【题名】刘氏族谱【责任者】[作者不详]【版本】民国36年(1947), 木活字本【居地】湖南,岳阳【堂号】彭城堂【先祖/名人】始祖:刘仲二; 先祖:刘福四; 先祖:[清]刘辛三; 先祖:[清]刘辛八; 先祖:[清]刘辛九【摘要】始祖行名仲二,讳字、时代、居地均失记。
子福四,生辛三、辛八、辛九,明清之际,三兄弟後裔陆续迁巴陵之高桥、大屋、塘觵、墩上、仙安桥、双港嘴等处。
谱存序、契据、世系等。
【索取号】5872《刘氏族谱》与刘备李君鉴刘备墓“成都说”、“奉节说”之争引出《刘氏族谱》现世。
自1986年《四川工人日报》刊登《刘备真墓可能在奉节》后,又经《文摘周报》转摘,一两年内,笔者收集到16种《刘氏族谱》。
后从山西族谱研究中心及上海谱牒研究中心获悉:山西族谱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册;上海谱牒研究中心收藏刘氏族谱几百部。
刘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大姓之一,位列李、王、张后,居第四位。
刘姓能够成为一个大姓,主要因为刘氏起源早,历史上作为一个“国姓”时间长,望族多,分布广,赐姓、改姓、少数民族从附姓多的缘故。
根据《左传》、《汉书》、《唐书》、《通志》等史书记载,刘姓起源主要有五个支系:一、以国为氏,即祁姓之刘。
源出帝尧陶唐氏,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国(今河北省唐县),因以为氏。
二、以邑为氏,即姬姓之刘。
西周时,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旧有地曰刘亭),其子孙遂以邑为氏。
三、匈奴族从母姓刘。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对少数民族采取和亲政策,以宗室女嫁给强盛的匈奴部族单于冒顿为妻,匈奴习俗,贵族皆从母姓。
史载东郡、河南、雕阴三族刘氏俱出匈奴。
“五胡”时汉国的建立者刘渊就是匈奴的贵族。
四、赐娄氏为刘姓。
汉初,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西都关中之策,高祖赐姓刘,遂改名刘敬,子孙以刘为氏。
五、赐项氏为刘姓。
刘它,原项氏,汉初赐姓刘,子孙因之。
《宛委余编》曰:“大约得姓之贵,无过于刘。
汉四百余年,至昭烈父子,二十二帝。
其间真王代传以千计,列候以万计。
南宋九帝,五代汉二帝,北汉三帝,刘渊、刘曜无论也。
故非他姓可拟。
”又说:“刘二十五望,彭城为贵”。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和政权中,以刘姓为最多,历时也最久,先后有西汉、东汉、蜀汉,“五胡”十六国时的汉、越、南朝宋、五代后汉、南汉、北汉、南宋建炎四年金册封的大齐等,共历时六百五十年。
这是刘姓能够成为大姓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原因,也是所传《刘氏族谱》中为什么彭城堂刘氏族谱占多数的原因。
笔者所搜集到的16种族谱即全出于彭城刘氏。
16种《刘氏族谱》简介16种刘氏族谱指重庆市奉节高雅手写本《刘氏族谱》;四川自贡手写本《刘氏总大族谱》;四川江津石印本《刘氏考订族谱》;奉节兴隆庙湾刻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奉节甲高杨坪、吐祥青龙手写新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四川沐川手抄本《彭城宗谱》;四川犍为石印本《刘氏纂刻族谱》;四川资中手抄本《刘氏族谱》;四川三台县《刘氏圣宗谱》;四川壁山旧本《刘氏族谱》;壁山新本《刘氏族谱》;四川内江《刘氏族谱》;重庆城口绢写《刘氏族谱》;重庆江北石印本《刘氏族谱》;湖北嘉鱼《刘氏宗谱》;成都武侯祠台湾华侨刘天注捐赠《刘氏大宗族谱》。
其中城口、重庆江北、湖北嘉鱼、成都武侯祠4种刘氏族谱只略知一点线索。
笔者曾对其余12种族谱作过初步研究,现将笔者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
一、12种刘氏族谱均记载该刘氏后裔系祁姓之刘,以国为氏。
发枝彭城,是中山靖王刘胜后代。
奉节兴隆庙湾《彭城堂刘氏族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安定堂刻本,仅存第一册,线装。
长44厘米,宽23厘米,共24页。
其中最后两页系后人毛笔字补写。
书皮为较硬的同色纸,上有书签。
扉页为黄裱纸。
“彭城堂”三字横排,下竖写“刘氏族谱”,左侧写“大清同治十二年续修族谱世系公立”。
版面设计:有外粗内细文武边栏,天头、地脚为双龙,龙头朝向版心。
版心有双鱼尾,上部分题写“刘氏族谱”,中间题写卷次内容,页数。
下部分题写“彭城堂”。
奉刘备为一世祖。
第一册有祖莹形图,刘氏宗祠、祠堂图,刘氏受姓祖考源流世系,宋、元、明、清各地刘氏宗祠,刘氏合谱新派,领修宗谱首士名目表,刘氏官宦录,刘备世系表。
湖南岳州府临湘县桐木庙刘辛三第四子刘天瑚分支世系表(系手书补写)。
谱书记载,从刘备到现在约77世。
大多因戎马之变迁徙。
江西省吉安、湖北蒲圻县、湖南湘乡县、临湘县、清泉县(今衡阳),安化县、巴陵县(今岳阳附近)立有刘氏宗祠。
吐祥青龙、甲高杨坪手写新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同兴隆庙湾《彭城堂刘氏族谱》,均奉刘备为一世祖。
兴隆庙湾本与吐祥青龙本1—51世同。
第51世刘辛三生七子,兴隆是刘辛三第四子刘天瑚(第52世)之后;吐祥是刘辛三第七子刘天祚(第52世)之后。
兴隆庙湾本与甲高杨坪本1—54世同。
第54世刘以隆生四子,兴隆是刘以隆第四子刘浒(第55世)之后;甲高杨坪是刘以隆长子刘浩(第55世)之后。
重庆市奉节高雅手写本《刘氏族谱》根据入川所带族谱续修。
载文林郎潘亮序,刘洪祖序,刘氏受姓源流,刘氏四大宗词,历代祖先葬地,宗派。
奉刘荣(仁)为一世祖,到现在约120世。
奉刘祥为中世祖或福建始祖。
奉刘开七为广东或粤东始祖。
刘荣(仁)到刘备12世;刘备至刘祥33世;刘祥至刘宗臣34世;刘宗臣至现在约20世。
刘宗臣生刘龙,刘龙生刘开七,刘开七生刘广传。
刘广传生14子,以“巨”字为派,分支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福建等各地立业。
因此,刘广传被称作分脉祖公或初世始祖。
高雅本系刘广传第二子刘巨后代,明洪武二年(1369)由湖北麻城入川。
一支落万县鸡公山马桑坪;一支落夔州府西坪,后迁平龙坝;一支落甲高坝。
重修之谱奉刘巨儿子刘元芝为开山始祖。
四川自贡手写本《刘氏总大族谱》奉刘累为始祖、开天大祖。
自贡本是刘广传第八子刘巨涟后裔,为刘巨涟第三子刘帅退之后。
谱内有明万历年间刘连成序;南京、福建、江西、广东刘氏祠堂记载;康熙三十九年(1700)序;乾隆四十三年(1778)序;咸丰四年(1854)四川富顺县刘熊坤序。
奉刘标锦为四川始祖。
刘标锦康熙年间由广东永安县入川,始落叙州府兴文县,儿子刘清造背着父亲骨殖沿宜宾又迁叙州府富顺县。
自贡刘氏后裔至今仍供奉“彭城氏的家风祖德流芳”牌位。
江津手写本《刘氏考订族谱》载:刘氏考订族谱总序,历代宗祖名号事迹,南京、福建、江西、广东四省宗祠。
奉广东始祖刘开七为一世祖。
刘秀标为四川始祖。
刘秀标在哥哥刘秀桂已入川情况下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由广东兴宁县入川,住重庆江津县。
入川后“创业有成”回粤,一年后又因“粤土与汝不宜”,带着抄写的《刘氏族谱》返川。
为刘巨涟二子刘君铉之后。
《刘氏考订族谱》系刘开七20世孙刘永光撰并书。
四川沐川手抄本《彭城宗谱》,前半部同奉节高雅本,同为刘广传子孙。
高雅本系刘广传第二子刘巨后代;沐川本系刘广传长子刘巨源后代。
沐川本奉刘宗庆为入川始祖。
约明隆庆四年(1570年)由江西省赣州府龙南县迁四川嘉定府峨眉县。
子孙发祥沐川、乐山、峨眉、犍为、眉山、洪雅、蒲江、简阳一带。
此族谱是刘义福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从南京手抄回四川。
记有南京、彭城、福建、江西、广东、四川成都南门祠堂及祠堂总首事,族长姓名及各祠堂对联。
如南京总大宗祠对联:“陶唐天汉东西地,碌阁彭城远近宗”。
福建省城大祠堂奉刘祥为福建始祖,对联有:“日走云飞天不功,月照华堂永不移”。
广东省城大祠堂奉刘开七为广东始祖,对联有:“汉室一脉今犹在,彭城汉代古来传”。
江西吉安府大祠堂奉刘广传为江西始祖,又称分脉始祖,祠内塑立了“巨”字派14个儿子的塑像。
对联有:“汉室军门将相府,彭城子孙出官家”。
四川省成都南门大祠堂对联:“欲永蜀州长富贵,不忘南京远祖恩”;“祖德流传西蜀地,香烟长透在南天”。
四川犍为刻本《刘氏纂刻族谱》同沐川本,同为刘广传长子刘巨源后代,系刘巨源长子刘泰万之后。
清乾隆元年(1736年)刘宁璋由广东兴宁迁至四川犍为县。
四川资中手抄本《刘氏族谱》同自贡本,同为刘广传儿子刘巨涟后代。
奉刘巨涟为一世祖。
约乾隆十年(1745年),刘润身由广东入川,住资阳县。
四川壁山新、旧本《刘氏族谱》前半部同奉节高雅本,同是刘广传后代。
壁山刘氏是刘广传第11子刘巨河之后。
刘巨河早年住江西瑞金,娶妻颜氏,共生10子。
壁山刘氏是刘时泰子孙;湖南南塘刘少奇(原国家主席)是刘时显子孙。
壁山刘氏刘友敬、刘友参、刘友端三兄弟清康熙、雍正年间先后入川,发祥壁山县。
四川三台、内江《刘氏族谱》同自贡本。
(一)刘氏族谱汉以前祖先及迁徙路线记载从族谱得知:中国古代五帝之一的尧传说是远古部落陶唐氏的首领,名“放勋”。
相传帝尧生于伊祁山,故以山名“伊祁”为姓氏,其部族最初居住在今山西临汾西南一带。
后来尧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到刘国。
久之,他们便以居住地命姓,称为“刘氏”。
这就是出自祁姓的刘氏。
被封到刘国的尧的第九子叫“源明”,为刘氏始祖。
刘氏族谱源流世系(一)源明——永河——济乐——岁纪——正坤——长历——德尧——仁宏——廷光——爵南——行矩——复旺——茂清——孔阳——日永——得荣——聚义——刘累“刘累”传能驯御龙,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为御龙氏(自贡江津本称刘累为“初开基祖”)。
刘累之后在商为“豕韦氏”(原祝融后代封在豕韦,被殷武丁灭。
以刘累后代代替)。
子孙后建古唐国,被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
周成王时(陶唐氏之后,祁姓唐人在今山西翼城县南作乱,周公讨平,迁于杜,故称“唐杜氏”。
)“杜”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下杜城,后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隰叔”逃往晋国,官拜“士师”,后裔以官名称“士”姓,士师孙“士会”为晋上卿(因食采于随、范、又叫“随会”、“范会”)。
晋襄公卒,派士会去秦国迎接晋襄公弟“雍”回晋,后晋变卦又立襄公子,不准雍回晋。
士会随雍逃到秦国。
晋伐秦,晋人怕士会作乱,诈士会归晋。
士会“子恶晋,自为刘氏”。
其留秦之子孙便复先祖之姓为刘。
据沐川《彭城宗谱》载:刘邦祖父刘荣(仁)、祖母梁氏原居南京镇江府徐州沛县(彭城),生刘显,娶李氏。
刘显生一男,因县取名刘沛,即汉高祖刘邦。
奉节高雅本称刘荣为“开山鼻祖”。
奉节兴隆庙湾刻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奉刘交为分枝之祖。
刘交,字游,汉高祖刘邦胞弟。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楚元王、都彭城。
彭城,因而被祁姓刘氏推为分枝发脉,兴旺发达之地。
刘氏族谱源流世系(二)刘累——昌益——刘歆——刘泳——刘淋——刘麓——洪周——刘申——茂高——道山——明亮——刘先——刘坤——案临——智和——刘绘——刘远——砚榜——文贞——刘符——九龄——道总——伯亿——笃庆——楚阳——刘弼——刘勇——建平——刘经——照然——之雄——刘茂——平澴——刘良——世郎——昌允——万忠——刘康——刘福——致禄——夫启——惟纲——宗仁——大化——闵鸿——刘晋——刘黄——鸣申——刘松——文先——柏仲——盛臣——梦清——刘乔——刘丰——刘荣——刘端(显)——刘邦(汉高祖)——刘恒(汉文帝)——刘启(汉景帝)——刘胜(中山靖王)刘氏族谱汉以前刘氏祖先及迁徙路线记载与《史记·夏本纪》记载基本相同,而族谱内容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