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活动等重点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认真观看课文“负荆请罪”的插图,展开想象,通过小练习笔让画面再现。

3、能抓住人物特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活动等重点句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能抓住人物特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负荆请罪的图片、和的图片、有关团结的谚语、自制课件、配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使用教材构想】
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练笔”感受人物美好品质。

在教学尾声通过出示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相关“和”的演变过程的图片和相关团结的谚语,学生感受到“以和为贵”的重要,从而理解“和”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质疑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谁来说说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答师板书。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故事。

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生:自由说原因。

二、自主学习。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
2.师:句中的“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指的是什么?
(生回答)
师追问:蔺相如的职位为什么比廉颇高?
(举手回答。


师小结:对呀!想当年,廉颇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横扫千军,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如今他觉得蔺相如靠一张嘴一步登天,廉颇他心里是一肚子气呀,谁能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如:生齐读,指名读,男女擂台赛读,让学生体会廉颇当时的心情)
3.师:(激起冲突)同学们,你们猜猜,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
(老师或学生扮演廉颇生气的样子,引导学生猜想廉颇怎样做)
4.师引入: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不成国了。

就因为这样,所以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了,这是不是像他手下的人说的那样怕了廉颇吗?他为什么要避让廉颇呢?文中是怎样写的?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吧!(出示蔺相如的话)
(学生通过自己品读、小组对读体会蔺相如避让廉颇的真正原因)
5、练习:用“因为……所以……”把下面的两个句子换一种说法。

(1)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2)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三、合作探究。

1.师引入: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怎样劝服正在生气廉颇呢?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的提示。

(出示老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架)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方法提示进行小组交流,深入探究)
2.教师相应点拨:你觉得应该怎样劝服廉颇?
(师充当廉颇,学生充当廉颇的属下。


师小结:没想到蔺相如如此申明大意,看来廉颇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3、小练笔还原对话,角色体验,画面再现
师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

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书上是怎样描述“负荆请罪”这个感人故事的?
(出示课文“负荆请罪”插图,引导学生看插图,生找出文中描写插图的有关句子)
师引:书上写:“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

课文没有写出来,你能不能替作者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请结合文本的理解,展开想象,把这个画面写一写。

(先让学生进行小练习笔,再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提意见,最后老师创设情景,师演廉颇,一学生演蔺相如,把画面再现)
提问: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
(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准备,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

何况是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光着脊背,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师引入:当你和他人之间发生摩擦的时候,请你不要冲动,想一想这一句俗语,你的心情就会平和很多。

(再次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学生齐读)
4.分析人物形象,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1)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

(出示填空题)
(2)领悟故事之间的关系。

(出示三者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1、师:将相和,赵国兴。

这一“和”永垂史册;这一“和”,赵国长治久安达十余年,大家思考课题中的“和”,除了和好之意含有什么意思?(学生举手回答:团结一心,齐心协力。


2、提问:生活中你知道的有关团结一心的谚语有哪些?(课件出示相关谚语。


3、出示2008年奥运会的“和”字相关图片。

师: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在讲“和”,我们讲和睦、讲团结、讲和谐,这些“和”字的图片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对于国家来说,“和”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能从我做起,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

4、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