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重点题型:名词解释5×5’=25’填空题10×1’=10’选择题10×2’=20’简答题2×10’=20’论述题1×25’=25’(观点论述10’结合材料分析15’)一、名词解释1、文学:文学是作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通过语言形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样式。
2、文学形象:凡是能够将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和联想的感性对象,都可称之为文学形象。
3、文本:它的本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在现代批评理论语境中,文本泛指人们可以对其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符号或符号链。
4、诗歌: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的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本,诗歌的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5、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镜生于像而超乎像”的特点。
6、小说: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叙事性是小说的基本特征。
7、散文: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8、戏剧冲突:表现在戏剧中的、因矛盾双方的意志对抗或人的内心矛盾而造成的、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
9、文学思潮: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变革和艺术创新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学思想潮流。
文学思潮以张扬某种文学观念为标志,探索和建构与时代变迁相适应的审美范式是文学思潮的显著特点。
10、文学流派:一批作家因为在思想倾向和文学观念上有相似的见解,在创作实践上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并以她们的创作实绩显示了相似的风格特色而形成的创作群体。
11、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
12、典型: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的简称。
典型即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它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或人物性格。
13、浪漫主义: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14、现实主义:①作为一种文学思潮,现代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衰落于20世纪中叶,它包括: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小说等各种文学流派。
②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现代主义文学显示了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从艺术内容上看,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动荡不安的20世纪西方社会的思想、心理和生活。
从艺术表现上看,现代主义文学以变形、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悲观厌世的情调,具有重主观、强调非理性的“向内转”的特征.二、重点内容:(一)美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通过下面的坐标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关系网:世界↑文本↙↘作者读者从文学历史来看,先后产生过四种有影响的文学观:•(世界-文本):感物、模仿的文学观•(读者-文本):实用说的文学观•(作家-文本):表现说的文学观•(文本自身):客观说的文学观。
1)从文学与世界/生活关系角度形成的文学观念:•①中国古代的“感物说”的文学观:文学来自于外在事物的触发和作者对外界生活的感受。
•②西方古代的”模仿说”(摹仿说)的文学观:文学是对外在事物的再现、模仿、反映、复制[文学类型:现实主义]。
•柏拉图的否定的模仿说:理念是世界的真实本体,其他一切都是对理念的模仿,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
•理念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理念的床→现实的床→画中的床•亚里士多德的肯定的模仿说:•a.现实世界是真实的,是第一性的存在;•b.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来源于生活。
•c.艺术的模仿能够真实的反映世界,具有真理性。
•d.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机械照抄,它来源于现实但是又高于现实,它在对现实的模仿说寄寓了艺术家的理想(¡°可能的现实¡±),所以它是一种艺术的真实而不是一般的生活的真实。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艺术上的真实而不是生活上的真实,艺术应该模仿的是可能的理想的生活而不是直接的生活现实)2)从文学与读者关系的角度形成的文学观念。
•“实用说”的文学观:从文学功能的角度界定文学,认为文学是实现道德和政治教化的工具和手段。
实用说主要从文学的实用效果来判断文学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作为一独立的文化形式的审美价值有所忽视。
•3)表现论的文学观:从文学与作家关系的角度形成的文学观,它强调文学是作家内心感受、思想、情感的表现和作家个性、天才和想象的反映。
[文学体裁和类型:抒情诗和浪漫主义文学]•中国古代有“诗言志”和“诗缘情”的文学传统。
•4)以“作品(文本)”为独立对象进行研究形成了“客观说”的文学观念(即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念)[文学类型:唯美主义]。
•强调语言、形式、技巧和结构在文学活动中的作用,文学的本质在语言。
•强调文本的自足性而排除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代表性观点是20世纪的形式主义理论,如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皆是注重文学文本的客观形式研究的代表。
(二)文学文本1、文学文本:是一个由一定的语言组成的,多层次的、含有审美意味的、开放性的符号系统。
2、文学文本的特点:(1)符号性:由一定的语言或话语符号构成。
(2)自足性:文本的意义不是由作家一个人决定,文本是一个自足的语言结构。
(3)开放性:文本的意义在读者的理解过程中不断生成。
❖3、文学文本提出的意义❖(1)作品:是某个作家创作活动的产物,它附属于作家,其意义源于作者的意图。
❖(2)文本:淡化作品的从属性而强调作品的相对独立性,认为意义来源于作品的形式本身以及读者的理解。
(二)文学文本的多层次结构1、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包括语音层和语义层(1)在语音层次上,文学文本追求文字符号独特的声音效果,通过文字的语音直接显示出一种审美性。
❖a.有音无义,如《离骚》“兮”字的运用;❖b. 谐音、节奏与格律所造成的音韵的和谐具有传情达意的功能。
(2)在语义层面上,文学文本的语言通过与日常语境相背离,以实现内涵的丰富性、模糊性以及体验的个性化,这使得文学语言的表意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行为。
(3)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在语音、语义上的区别a. 语音上的区别:非文学文本不刻意突出符号的语音特征而文学文本的语音具有独立意义。
b. 语义上的区别:非文学文本为日常交流服务,追求语义的明确单一;文学文本强调超越日常语境,违反语言成规,追求语义的多义朦胧、含蓄蕴藉。
2、文学文本的现象层:又称形象层,文学文本语言符号的所创造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化的艺术世界,它包括景物、人物、情节、环境等。
它是语言层的所指,意蕴层的载体,居于核心地位。
(1)在抒情类文学中,现象层主要体现为情感的对应物,即中国古人所说的情景交融、以实显虚。
(2)在叙事类文学中,现象层体现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环境、叙述行为的虚构性。
也就是说,这些东西即是具体的,但是又是诗意想象的,是为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服务的3、文学文本的意蕴层:是蕴含在现象体系之内的主体最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对人生、社会的思考,也是文学文本审美价值的最终体现。
意蕴层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
❖(1)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隐含在形象之中,并不独立存在,这决定了意蕴的诗意性质。
❖(2)文学文本的意蕴层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三)散文1、散文抒发感受与诗和小说的不同:①诗歌表现的感受具有情感化、情绪化的特点,较少直接表达人的理性反思。
②小说表达的感受融于叙事之中,感受抒发不具有独立意义。
③散文不仅对感受直接进行表达,而且还要对这种感受进行理性的反思。
从形态上来说更自然、更自由2、散文抒发感受的特点:①取材广泛,表现方式和手法多样,可兼用议论、抒情、描写、叙述等。
②直接抒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悟,具有一定的理性成分和反思意味。
③讲究感受表现的真实自然。
④没有严格的文体规范或程式,为“意”的表现提供自由的文体空间。
3、散文的分类根据感受和抒发感受的特点分为:①抒情散文:通过描绘和分析思想感情来抒发感受。
②记叙散文:以记叙为基本表达方式,以感受的抒发为组织叙述的主线。
③议论性散文:借助于议论来表达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审美感受和体悟。
4、散文的表现形式(结构、语言、组织)具有自由和自然的特点•自由是对结构、形式的约束而言(结构);•自然是对语言、性情的表达而言(表意)。
(1)结构上自由而表意上集中,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形散”,指散文结构自由灵活,不像诗歌那样篇幅结构要求严格。
“神不散”,指散文在感受和题旨表现上的集中性(主要表现人生的审美感受)。
So 散文抒发感受的集中性与引发、寄托、表现感受的材料、结构、形式的散漫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散文的语言特点:质朴自然,充满个性化追求。
(四)现实主义文学1、现实主义文学的“写实性”(1)艺术表现的“真实性”①写实性的标志和基本内涵:再现现实生活的原生态。
现实主义文学使虚拟的艺术世界像生活本身一样显得真实。
这与浪漫主义文学刻意表现人的主观情感截然不同。
如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都有生活原型,而且人物形象刻画的相当真实。
追求细节的准确真实。
(2)作家创作态度的“客观性”“客观性”:“客观性”是实现“真实性”的条件和前提,指作家必须忠于生活本身,不把自己的主观态度强加于生活对象,不粉饰生活,不掩盖矛盾。
“客观性”使得其不同于宣泄作者情感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不同于那种只会一味地歌功颂德、粉饰现实的御用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客观性并不否定现实主义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倾向性。
如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揭露国民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
某些作家为了维护艺术的真实性违背自己的主观情感和阶级立场。
(五)现代主义文学1、现代主义文学的颠覆性表现(1)内容上的“向内转”:1)现代主义文学整体表现上的主观性。
•2)现代主义注重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心理生活,乃至潜意识心理。
内容上的“向内转”的原因:现代主义文学描写内容上的向内转反映了一种文学观念的根本变革。
1)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注重通过对客观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描绘来反映人生与人性,相信在物质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解释人生、人性和社会的根据。
2)现代主义文学认为,现实主义文学所认为的真实的物质的和理性的世界是不可信的,人们的心理生活,特别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更能够揭示人性和人生的真实。
2、表现上的“隐喻性”(1)表现的隐喻性,指现代主义文学往往用间接的、暗示的、象征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
(2)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塑造形象的区别:•现实主义:描摹或再现性的形象;•现代主义:形象成为一种有蕴意的象征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