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填空题
故事(story)是按时间顺序讲述的事件。

情节(plot)是对事件的创造性变形即”陌生化“。

埃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写出的文学四要素是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文学文本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面
王国维把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传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除了文学经典、文学惯例、文学思潮、文学运动之外还有母题和原型这两个较为特殊的因素
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把典型人物分成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两种
陆嵇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标志着”文的觉醒”
英美新批评主义的理论中文学文本是一个独立的语言自主体
后结构主义的理论中文学文本具有多种被理解的可能性和开放性。

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诗歌
最全面最自由的文学样式是小说
1、典型的发展一般经历了类型化、个性化、心态化三个阶段
文学体裁的三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
1、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性主要体现在抒情性、个性化
克莱伯贝尔在《艺术》中提出的著名观点是:”有意味的形式“。

这其中形式是指艺术品的各个部分和方面所构成的一种关系和存在样式有意味是指有审美趣味的,能唤起审美情感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能唤起审美情感的形式。

阅读欣赏、文学批评是文学接受的两种基本形式
名词解释:
1.话语
话语不同于语言,话语是一种知识对象,话语有自己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语境,并且是按照一定特殊的规则组织起来的语言系统
2.隐含的读者
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 这一概念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它是指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本文自身设定的能够把文本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即: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3.互文性
互文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理论,它继承了了结构主义的优点,并吸取了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它强调于文本本身的断裂性和不确定性。

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并以这样文本性代替文学。

4.欲望升华说
欲望升华说是瑞士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本质的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括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是隔绝的,二者借助潜意识得以转化和沟通,无意识包括各种原始的本能、欲望,性欲即性本能是各种本能欲望的核心,也是人类行为的原始根源和内驱力,本能欲望只有依照享乐原则释放其能量储荷才能得以满足,但本能欲望总是受到“自我”和“超我”不同程度的压抑,因而总要转向其它途径寻求无害的间接满足。

在弗洛伊德看来,尽管艺术活动是受本能欲望驱使的非理性的直觉活
动,但艺术家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构建一个象征体系,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种种冲突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艺术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能量释放和升华,因而艺术品给人以美感。

简言之,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和美根源于人的本能欲望,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对本能欲望的升华
(这个你们自己概括吧)
5.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工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里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里图式,叫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6.净化
净化用于表述文艺的一种特殊的接受状态。

在文学上,净化是读者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精神调节。

7.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

8.模仿说
模仿说是对艺术起源的一种说法,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就是对自然的模仿,在他之后亚里士多德进一步的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它的局限性在于就是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但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简答题
1.典型化和类型化有什么区别
典型化就是作家在创作中通过自己鲜明独特的艺术创造,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或深广的人生意味的方法和过程,这种鲜明独特的艺术创造指的是艺术形象的不容重复性,在典型人物身上体现为丰富、鲜明而独特的人物个性。

类型化忽略人物的个性,要求作家从量的普遍性概括人物性格,往往对人物作一成不变的类型化描写,注重人物的普遍性,一般性,忽略人物的个性,特殊性。

2.简述第三人称叙述的特点
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三个典型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这三个事例从不同侧面集中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最本质的思想感情。

“松骨峰战斗”——对敌人的恨,体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火中救小孩”——对朝鲜人民的爱,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防空洞谈话”——高尚的苦乐观,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三个典型事例,有集体的,有个人的,有战斗场面,有战地日常生活。

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

但是,第三人称也有局限性,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

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里防空洞中战士的对话,就很真切地展示了战士的内心世界,让人有亲切感。

(这个来自百度百科,你们自己概括)
3.举例说明语词运用如何体现风格
语词,就是谓语,剩下的你们自己扯吧。

赵翼的《论诗》中:“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体现了怎样的文学观点
文学是进步发展的,权威和经典具有他们的局限性,要创新,敢于突破前人。

后面的。

哎,我就想出这么多。

4.文学抒情可以看出一种宣泄吗?
抒情是情感宣泄,但文学抒情区别于普通情感宣泄:
1、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

“文学抒情”起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语)。

鲁迅:“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感情正烈,杀掉诗美”。

“文学抒情”是一种“沉思性抒情”或“抒情沉思”。

3.接受者本来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他怎么又会成为叙述动作的组成要素之一
接受者本来确实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它之所以又成为叙述动作的组成要素,是由叙述动作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叙述动作既包含“讲故事”的人即叙述者,又包含“听故事”的人即叙述接受者,体现为叙述者向叙述接受者讲述故事。

而这个叙述接受者却不是存在于作品之外的现实接受者,而只是叙述者拟想出来的适合于听取自己所讲故事的潜在接受者——即拟想接受者。

叙述者在叙述时,总是要有意或无意地想象出一个适于倾听自己讲述的人即拟想接受者,尽力满足他的可能的需要,并为着满足这种需要而随时调整自己的叙述构思。

所以,这种拟想的叙述接受者自然就成为叙述动作的组成要素了。

4.如何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
1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自身经历
比如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最后就是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

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

(香港的沦陷是背景,张爱玲的一生受尽磨难却任抱有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或是常用象征意向
比如《活着》中福贵这个人物经历的种种苦难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3人物环境的剖析
比如《简爱中》有连续的几页都是对于花园美景的描写(是为了突出男主人公的美好)4.戏剧文学的审美特征
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构成了戏剧文学的四大审美特征。

补充一下记得哈。

5.伊瑟尔在谈到文学接受时说:虽然作品文本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的意义却在不断的变化着。

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道考研题,我找了半天都没有答案,这个,你们自己找答案吧。

6.结合作品谈谈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审美现象的本质特征、表现特征,形象特征,思维特征和鉴赏特征。

围绕这几点就可以
推荐看一下这篇(/link?url=JvyNaImd2givQe-ay8Uuuu48Wxxax17p8QHmMi59x-N5JRNl YDBlctGH-vZQZvkx65hpRQWfvqggFqM9WdbbD2Om0Q2chTDXJuuEd2kXwoy)
5.谈谈对新批评的认识
百度新批评,自己概括吧
6.通过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阐释“文学是人学”
这个请百度”文学是人学“然后概括一下就可以,建议参考钱谷融那篇文章
以上,祝各位武运昌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