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电磁兼容-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电磁兼容-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主要参考书:
1.赵阳,See Kye Yak,《电磁兼容基础于应用(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4
2.刘鹏程,邱扬,<电磁兼容原理及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法)米切尔.麦迪闺安, <电磁干扰排查及故障解决的电磁兼容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4.Mark I. Montrose, EMC and the printed circuit board, IEEE Press, New York, 1997
教学大纲(章节目录):
第一章电磁兼容概论
§1.1电磁兼容涉及的方面(定义、历史和例子)
§1.2电尺寸和波
§1.3EMC常用单位
第二章EMC的标准和测量
§2.1EMC的标准
§2.2EMC的测量
§2.3微波暗室
第三章信号谱
§3.1信号的分类及其表示
§3.2数字信号波形的频谱频谱分析仪
§3.3频谱分析仪
§3.4SPICE (PSPICE)在傅里叶Hale Waihona Puke 析中的应用3、教学方式方面:
教授和实验相结合
4、教材方面:
精选国外教材,形成适合我们实际的教学内容。
5、其它:
第四章传输线和信号完整性
§4.1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4.2单位长度的电参数
§4.3高速数字的互联和信号完整性
§4.4传输线的正弦激励和相量解
§4.5集总参数电路近似模型
第五章元件的非理性行为
§5.1导线
§5.2电阻、电容和电感
§5.3铁磁性材料、铁氧体磁珠和共模扼流圈
§5.4电磁器件和数字电路器件
第六章传导发射和传导抗扰度
课程组教师姓名
职称
专业
年龄
学术方向
桂良启
副教授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37
电磁兼容,微波遥感与探测,微波通信
田加胜
副教授
电磁与微波技术
42
电磁理论与应用,微波技术,太赫兹理论与应用
李青侠
教授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46
电磁兼容,微波遥感与探测,微波通信
课程负责教师教育经历及学术成就简介:
桂良启:
博士,副教授199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在许继集团四方公司研发中心工作两年;2005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2011年6月-2012年5月,在University of Missouri-Rolla(Missour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EMC实验室作为访问学者工作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兼容、微波遥感和探测。参与总装“十五”“十一五”跨行业预研项目,并承担“典型目标辐射特性研究”工作;参与国家“863”重点项目“绕月探测工程科学数据应用与研究”子课题“月表物质微波传输特性及月壤厚度反演技术与模型研究”。主持了航天支撑技术基金项目“典型地物太赫兹辐射成像技术研究”;同时独立承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字补偿星载微波辐射计的研究”(编号:2006ABA069),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数字补偿周期定标微波辐射计及其定标技术的研究”(编号:2006AA09Z14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新型盐度遥感微波辐射计关键技术研究”(编号40806069)。目前,共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EI收录20多篇,申请专利3项。获校“优秀论文”奖两次,校“科技十佳”优胜奖一次,以及校“优秀博士论文”奖一次。
附件
(
课程名称:电磁兼容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基础课□其它:
考核方式:考试
教学方式:讲授
适用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通信与信息系统
适用层次:硕士□博士
开课学期:春季
总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要求: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
5.白同云,吕晓得,<电磁兼容设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本课程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研究生课程水平的标志:
1、师资方面:
课程组固定教师3人(副教授以上职称),课程老师有在国外工作一年以上或用全英语教授过1门以上课程。与国外相关课程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2、教学内容方面:
除课堂教学外,增加1-2个仿真实验和演示验证实验内容,加强动手能力。
§6.1传导发射测量
§6.2传导抗扰度
第七章辐射发射和辐射抗扰度
§7.1导线和PCB连接盘的简单发射模型
§7.2导线和PCB连接盘的简单抗扰度模型
第八章串扰
§8.1三导体传输线和串扰
§8.2无耗传输线的传输线方程
§8.3感性-容性耦合近似模型
§8.4集中参数电路近似模型
§8.5无耗耦合传输线的SPICE (PSPICE)模型
第九章屏蔽和接地
§9.1屏蔽效能—远场源
§9.2屏蔽效能—近场源
§9.3低频磁场的屏蔽方法
§9.4接地
第十章EMC系统设计
§10.1印制电路板的设计
§10.2系统的配置和设计
§10.3EMC诊断方法
教材:
Introduction to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2ndEdition by Clayton R. Paul,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6, ISBN0471755001.
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电磁兼容(EMC)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及其重要性,掌握电磁干扰的性质、干扰耦合的计算、抑制电磁干扰的技术,熟悉电磁兼容分析和预测方法,并能进行电磁兼容性工程设计和设备、系统的电磁兼容建模和分析。主要内容包括:电磁兼容标准和测量,元器件的频率特性,传输线和信号完整性,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串扰,电磁屏蔽和接地,静放电,以及电磁兼容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