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园区投融资案例借鉴分析(一)投融资改革中的“中关村模式”简单说来,“中关村模式”就是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投融资促进模式和方案。
详细地来说,这种具有中关村特色的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不同融资需求特征,以企业信用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采用多方合作的方式,既拓宽间接融资渠道,又通过促进创业投资、组织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计划和企业债券、推动企业改制上市等多渠道,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制定了促进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体系,把各种资源,包括政策、资本、技术、市场整和在一起,支持企业,然后功成身退。
中关村科技园区针对处于初创期、快速成长期和稳定发展期的企业制订了有针对性的投融资促进方案。
针对初创期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关村管委会为填补“投资空白”,解决市场失灵,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实施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政策,研究促进天使投资发展,搭建了创业投资促进工作平台;针对快速成长期企业担保难、贷款难问题,中关村管委会设立了针对重点企业群体的担保贷款绿色通道、组织发行高新技术企业集合信托计划和企业债券、开展信用贷款试点,搭建了专门服务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担保平台;在促进稳定发展期企业发展方面,主要是实施改制上市资助政策,促进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的产(股)权流动,使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强做大,积极开展中关村企业股份报价转让试点,搭建产(股)权交易平台和专业化的企业改制上市服务平台。
1、针对初创企业的创投促进体系针对初创期企业出现的“投资空白”,中关村管委会创新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投资引导放大机制,促进创业投资在园区的业务聚集和物理聚集,于2001年年底设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对经认定的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园区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跟进投资资金支持。
政府虽然以股权方式出资,但不介入投资管理,而是委托专业投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这样既能实现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又可以大大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同时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化融资能力。
2005年,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若干政策措施的会议纪要》中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根据《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开展相关优惠政策试点的精神,中关村管委会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工作方案,加大扶持力度。
将创业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分5年逐步扩大至5亿元,进一步拓宽资金使用方式。
引导资金采用种子资金和跟进投资方式,与经认定的合作伙伴共同投资了26家园区高科技企业。
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等程序,中关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出资1.65亿元,以参股方式分别与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联想控股有限公司、联华控股有限公司、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中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发起成立四家创业投资企业,资金总规模为5.5亿元。
通过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四家创业投资企业投向园区电子信息、集成电路、通讯和网络等重点产业领域处于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
此举有助于帮助更多创新型企业渡过“死亡谷”,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同时,采用国际通行的创业投资运作机制,委托境内外著名的创业投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这项举措引起了境内外投资机构和园区企业的热烈反响。
继与上述四家创投机构成立四家创投企业后,目前又与北极光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青云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拟成立三家创投企业。
主要投资于园区数字新媒体(TMT)、清洁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
创投中心新合作的三家创投机构中,北极光与两家美国顶级创投机构——GreylockPartners和NEA是战略合作伙伴;青云创投为国内首家专业清洁技术投资公司,管理着三期中国环境基金;深圳市创新投资为国内最成功的本土创投之一,在国内拥有广泛的资源。
中关村创投引导资金参股创投企业不仅给所投资企业带来了资本、资源和资讯,而且逐步成为促进中关村科技园区重点细分产业领域发展的专业化平台。
另外,创投中心通过其合作的创投机构,带动了更多的境内外各种优质创投资源,改善并活跃了园区创业投资环境。
为了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管委会于2005年底出台《中关村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办法》,即对经认定的创业投资企业,当其投资园区处于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时,按其实际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创业投资企业风险补贴,引导和促进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园区初创企业。
办法自2006年1月1日实施后,已受理IDG、盈富泰克、清华创投等10多家创投机构的风险补贴项目50多个,给予风险补贴4000万元,引导社会投资总额约6亿元人民币。
该项政策大大提高了创投机构投资园区企业的积极性,投资踊跃。
2、针对成长性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为了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担保难、融资难问题,园区先后成立了中关村科技担保有限公司和行业自律组织——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
通过“以信用促融资”和“政策引导、信用评级、第三方担保、银行贷款”的基本运行模式,建立起由担保公司、企业信用促进会、商业银行、企业、中介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合作的企业信贷融资促进平台,通过信用评级、融资担保、政府贴息、中介服务支持等措施,整合信用资源,培育信用基础,促进企业信贷融资。
针对不同群体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绿色通道:针对留学生企业群体设立了“留学生企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针对重点产业设立了“集成电路绿色担保贷款通道”和“软件出口贷款通道”;针对高成长企业群体制定了“瞪羚计划”等。
上述措施将企业信用评价、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担保贷款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构建高效、低成本的担保贷款通道,形成了多方共赢的机制。
4条绿色通道企业的贷款代偿率远远低于其他企业群体。
瞪羚计划等4条担保贷款绿色通道累计为1054家重点企业提供了86亿元的担保贷款。
政府通过1元的贴息和补贴帮助园区企业获得了65元担保贷款,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效果明显。
2007年9月,为了促进金融创新,进一步缓解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小科技型企业贷款难问题,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启动了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
信用贷款试点有关政策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园区中小企业的热烈欢迎,首批参与试点工作的北京银行、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北京分行,分别与北京英惠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瑞斯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广视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园区中小科技企业签订了首批信用贷款合同,覆盖IT、农业、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等行业,总额达到9350万元,平均放款审批时间缩短至3到4周,试点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
3、推动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企业改制和上市是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充实资本实力、提升企业品牌价值,从而迅速做强做大,并能带动并购重组和创业投资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实践证明,资本市场能给企业提供快速发展的条件和场所,因此,中关村管委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改制上市,使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强做大。
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于2006年1月23日正式启动。
这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对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推进创业投资和股权私募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由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研亿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集合发债主体,经国务院批复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已正式对外发行了“200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集合债券”。
本次债券发行总额3.05亿元、期限三年。
网上发行的3000万元份额半日售罄,深交所已启动回拨机制,由网下向网上回拨5000万元份额。
为高新技术企业集合发债在我国企业债券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国内高新技术企业首次通过网上网下两种发行方式同时发行债券。
中关村科技园区企业并购重组调研工作也开始启动。
拟通过此次调研,了解目前园区企业兼并收购活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并购重组投融资公共政策建议,为下一阶段园区投融资促进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采取有效的投融资政策措施,促进园区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产业发展资源和迅速做强做大。
经过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园区企业的改制上市积极性越来越高、步伐不断加快,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
中关村2007年在境内外新上市的高科技公司有20家,通过IPO共融资折合人民币375亿元。
园区上市公司总数达106家,IPO总融资额近1000亿元人民币。
高科技公司一年内新上市20家,上市公司突破100家是中关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性的突破。
意味着中关村企业的创新创业成果越来越多地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中关村科技园区和中关村高科技公司的投资价值,已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产生了广泛影响,引起了高度关注。
可以看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关村的高科技公司开始进入快速和规模化发展阶段,有条件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做强做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上市速度越来越快,势头很猛。
(二)梯形融资模式的案例——成都高新区的投融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多数已基本完成了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建设,通过实践探索,我国一些高新区在投融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以成都高新区为例,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摸索出“内源融资+政府扶持资金+风险投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改制上市”梯形融资模式,采取了有效措施尽快完善高新区融资服务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推动高新区向更高层次发展。
成都高新区梯形融资模式如下:1、用政府资金引导和扶持初创期企业成长成都高新区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5000万元的创新创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业和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用于支持技术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重点科技新项目。
高新区还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007年,共有16家企业获得立项,是54个国家高新区中最多的。
成都高新区还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项资金,对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支持的项目,按国家和省规定的比例匹配扶持。
2、用风险投资支持成长期企业发展成都高新区高度重视创业投资机构的引进、培育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完善。
先后成立了成都新兴创业投资公司、成都盈泰投资管理公司、成都博创风险投资公司和成都创新投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