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电视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试讲人:周合强西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电视编导方向)各位尊敬的老师:大家上(下)午好!开始试讲之前,我首先想各位提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当我们在面对电视纪录片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片时,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口述历史时,能不能“让画面说话”?好,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讲一下电视纪录片创作“情景再现”手法的运用这个问题。
电视从业者和研究者们都知道,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尽管从数量上看逐年递增,但有个性、高水准的纪录片并不多见。
创作题材雷同、主体模糊、有明确;记录手法大同小异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虽时有获奖,但题材狭窄,主要局限在人文类、环境与自然类,不少种类在国际大奖中尚处于缺席状态。
【例一:2000年10月底举行的“北京国际科教纪录片展评研讨会”聚集了近200部来自各国的科学纪录片,但没有一部中国纪录片。
例二:2001年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中国纪录片处于“缺席”的尴尬境地。
电影节主席阿里说,作为一个大规模的电影节,中国是被“漏掉了”的一块。
】为了满足国内电视纪录片播放需求,不少电视台根据市场需求转而购进国外优秀纪录片。
全国纪录片无论从创作还是从市场看,都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
如何走出困境,实现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持续发展,这是纪录片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一些原本无法进入纪录片创作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这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
特别是在一些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人为导演的、再现过去某一事件某一过程和细节的“情景再现”。
由于这类“情景”再现是事后人为摆拍的,时间、地点、人物都是虚拟的,由此引起了人们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
“情景再现”是否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如何看待和运用“情景再现”,成为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例三:2005年,中国纪录片界两部耗资上千万元,也引起了巨大反响的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和《故宫》相继播出。
情景再现作为两部系列片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电视纪录片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来进行一个大致的的梳理。
】一、“情境再现”概念界定及与纪录片的区别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在纪录片的领域中一些原本不敢运用的手法,如今也开始大量运用。
其中,“情景再现”就是当下最时兴,也是争议最大的手法之一。
有学者认为,这种手法会破坏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有专家认为,情景再现是有根据的还原,不是凭空捏造,不是杜撰虚构,是构筑于真实基础之上的再现。
“情景再现”也称“真实再现”,指的是电视工作者用一种虚构的,类似影视剧中的扮演的方式,对时过境迁的重要情节由演员表演,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再现某个特定历史时刻。
这是一种从虚构类片种中借鉴过来的叙事技巧,主要目的是增强影片的可视观赏性。
那么,“纪录片”又是怎么定义的呢?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的纪录”。
【例四:早在1926年,第一个使用“纪录片”这个概念的约翰·格里尔逊,就在纽约《太阳报》上撰文说:“纪录片的概念是与故事片相对而言的,因为故事片是对现实的虚构、扮演或再构成。
”中国传媒大学钟大年教授在其著作《纪录片创作论纲》中给出了纪录片的明确定义:“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图像和音像素材,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创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与评价的纪实性电视片。
”1993年出版的《中国应用电视学》一书中则这样定义:“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事,不允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拍摄手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可见,“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创作手法无可非议,但把它放在纪录片似乎就有问题了。
事件发生时,没有留下任何影像,事后根据创作的需要,采用虚构的方式把当时发生的事情模拟重现出来的“情景再现”与“真实”相差甚远,怎样担当“纪录”的重任呢?【例五:最近热播的《1405·郑和下西洋》、《故宫》、《前清秘史》、《圆明园》、《新丝绸之路》、《唐山大地震》等一批以“情景再现”作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纪录片受到一些观众和专家的质疑不足为奇,严格意义上说这些片子都不是传统的纪录片。
】有人认为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一部好的纪录片就像一部历史著作,有其文献价值和深远意义。
但问题在于对于“真实”的理解不同。
这种“真实”是原生态的真实,是自然主义的真实,还是艺术的真实?历史固然是不可改变的,但却是可以再现的。
真实的、艺术的再现,让镜头的“真实”逼近历史的“真实”。
虽然“情景再现”是导演意向的表达,但并都是由现代人表演的“真人秀”,真实的、艺术的再现并不是假,只要它反映的事实是真实的。
因而,“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纪录片表现手段,只要它再现的事实是客观发生和客观存在的,它就没有违背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
以情境氛围的真实感受来弥补情景再现在细节上的不足,无疑将是情景再现四两拨千斤的有效方式【例六:2005年7月在央视一套播出的“史诗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是采用“真人扮演”和三维动画合成等手法进行拍摄制作的。
虽然影片中演员本身的形象、气质、语调会影响着所扮演的人物;虽然导演的水平、喜好又直接影响着这个片子的风格,但是忠实于历史背景和历史人物本身的基本面貌,这一点还是“历史的真实的”。
再比如:《故宫》在表现建造故宫所使用的石料都是千里迢迢搬运而来的这一史实时,就使用数字特技在宏观镜头上描绘出了浩浩荡荡的搬运队伍,而在微观镜头的处理上则使用车轮、马蹄等局部特写指代那些拿不准的影像细节。
这一镜头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且能够表现出故宫建造的不易。
但是它只是营造出了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而没有纠缠在那些永远说不清楚的历史细节中。
至于2008年,北京卫视播出的24集纪录片《前清秘史》,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来源于等电视剧中的角色,我在这里也不赞成,至少不完全赞成,我的意思是说:可以用,但一定用得好,用得符合历史真实;而且尽量少有或者不用。
情景再现是一种客观真实地报道,但又不是一种可以滥用的真实。
二、“情景再现”在纪录片创作中频繁运用的原因首先,是受西方思潮影响,有助于突破纪录片发展的瓶颈。
【我国纪录片创作起步较晚,有人认为是从80年代初的《丝绸之路》和《话说长江》开始,如果从80年代开始算起,到现在也只不过是短短的二十余年,这与西方有着六七十年的时间差,要想在短时间内赶上西方的制作水平,借鉴与模仿就成了快捷有效的方式。
于是,国内一些编导不分良莠将西方的创造手法一并拿来,特别是看到国外一些用了“情景再现”手法的纪录片拿了大奖以后,更是不顾一切将其纳入囊中。
】其次,“情景再现”作为一种电视表现手段,它的运用可以充分发挥“如临其境”的电视特点,使原本消失的现场,真实般地再现在观众面前,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吸引力。
再次,“情景再现”可以弥补因采访条件、拍摄难度的影响,而造成没有新闻现场的缺失。
情景再现是建立确有其事的基础之上的,它所根据的事实都是当事者或者知情人所提供的客观事实,所报道的事情也是真实地发生过的啊,而绝不是媒体们的那些对于一件客观事情的不客观的随性和忘情的演绎。
三、“情景再现”运用不当,在纪录片中的运用会带来一系列危害首先,会为造假提供便利条件,造成较大负面影响。
【例七:1998年英国卡尔顿中央独立电视中心发布的道歉声明,在世界影视界引起轩然大波。
原因并不是在于这部名叫《关联》电视纪录片,是其主要部分都表演出来的是一个捕风捉影、缺少事实根据的节目。
这个故事所揭露的一条从哥伦比亚到伦敦的地下毒品运输线并不存在。
2008年5月,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时,竟然使用虚假的采访镜头冒充真实采访镜头,欺骗并误导了观众。
这种情况在其次,会动摇了纪录片真实性的根基。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片的根本。
真实的影像永远是纪录片创作的主源,它们是纪录片中最有含金量、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元素。
而“情景再现”是影视艺术中的一种“扮演”手法,它不具有“纪录”的功能,而“再现”的也不是“真实”。
在纪录片创作中,寄希望于“再现”的做法,是对纪录片真实性的挑战,久而久之纪录片将失信于民,生存之路将更为艰辛。
】再次,运用不当,会误导、欺骗观众的视听。
【“情景再现”手法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危害,就是真假相交,真真假假,导致观众雾里看花,误导、欺骗观众的视听。
一部纪录片中间夹杂的“情景再现”片段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不难分辨,但是编导不能将扮演成份当当作文献资料。
例八:1995年的《南京的血证》就是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上犯了错误,才受到了历史学家的批评。
比如:再现中日本军车的型号以及日本军官的服饰等等都与史实不符。
人们之所以在这些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就是因为情景再现是纪实节目的一种表现手法。
真实,是这类节目的灵魂。
人们之所以选择看纪录片而不是看电视剧,就是看中了它客观反映现实的真实性。
一旦情景再现在这个基本问题上犯了错误,误导了观众,实际上就是从根本上颠覆了纪录片的文献价值和观赏价值。
有些编导故意模糊纪录片和故事片的概念,把故事片的手法应用到纪录片中,拍的片子既像电影又像纪录片。
如果《前清秘史》、《故宫》、《郑和下西洋》等片子说成是再现式连续剧或纪实故事片,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因为电视纪录片与故事片不同,电视纪录片中传递的信息均应为“确确实实的存在”,任何形式的虚构都会破坏纪录片的可信度。
】不难看出,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手法是“纪录”,但是以真实感为基础的“情景纪录片追求观赏性,无可厚非,但不能成为再现式连续剧、纪实故事片,而让子孙后代误入“真实”的陷阱和“历史”的谜团。
四、“情景再现”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带来创作观念的积极变化首先,重构电视纪录片的历史语境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影像传播需要,情景再现的出现也是电视纪录片对自身历史叙事语境的内部完善和发展。
随着人们视觉经验的不断丰富,原有的纪录片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
历史题材的表现传统的样式只是“口述”。
虽然它在声音上极尽表现之能事,但是在画面上却是苍白得只剩下表情和空镜。
人们看电视首先需要的是感观享受,而不是理解。
当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在手机上频频使用彩信,在网络聊天中用惯了各种表情的小脸,在旅游中习惯性地变成DV摄像师而不是旅游者,在买报的时候习惯于通过头版的大幅新闻图片来决定取舍,一个本来就以视觉传播见长的电视纪录片却还在重复着“人头接人头”的口语传播,或者看图说话式的历史图片加解说,这显然不是发展的方向。
对影像传播画面讯道要求的提高,才是情景再现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