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国学经典殿堂,感受泱泱中华魅力”。
为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构建书香校园,营造继承传统、弘扬国学的浓厚学习氛围,把“国学”教育与学校德育、礼仪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使学生从认知经典到感悟经典,2011年4月9日,由东城电大学生支持服务中心和东城职大德育办公室联合举办的“让国学走进校园”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东城电大409报告厅举行,由此拉开了“让国学走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序幕。
启动仪式上,党总支书记丁虹在发言中强调了中国经典国学文化的历史地位及我们举办“让国学走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现实意义,指出我们要能从经典国学文化中学会“励志”、懂得“包容”、领悟“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随后,北京电大副校长蒋饶,北京电大学生支持服务中心主任史颖,东城职大、电大校长张燕农,书记丁虹为启动仪式剪彩。
最后,与会全体人员共同聆听了著名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的国学课程。
“让国学走进校园”系列活动将持续三个月,相继开展听国学专家精彩报告活动,陶冶学生性情;参观北京名胜古迹—国子监、孔庙,开阔学生视野;读经典圣贤书、写学习感想,进行学国学演讲比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系列活动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子的心灵,让学生们感受到国学经典的平凡智慧,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扬我中华雄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打造学校办学特色品牌;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品质,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发展,为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开展了以"传承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一、研发校本教材《经典诵读》。
我们遵循边实践、边改进、边丰富、边完善的工作思路,课程开发小组在省教委提出的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我校实际编写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此教材共分六册,每年级一册,每册教材包括:近现代诗词、启蒙经典、西方经典、好诗推荐四部分。
其中启蒙经典这部分内容,从低到高年段依次确定为:《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声律启蒙》等诵读内容。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
我们组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如"背诵接龙法"、"简笔画情境创设法"、"以快带慢优化组合法"、"肢体语言演示法"等等。
同时,中心校还不定期组织全乡师生进行诵读比赛,大大调动了全乡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典型课例引领、示范。
我们本着全员参与、评选典型、引领示范的原则,每学期组织一次全乡性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研讨课活动,评选并推荐典型在全乡上示范课,几年来,涌现出刘丽颖、张显娟等十余名优秀教师,她们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使教师授课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盲目效仿,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摸索出灵活多样,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纳入语文教学成绩评价。
我校校本教材均由班主任兼课,学校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评价验收,将验收成绩按15%的权重,纳入班主任教师语文教学成绩之中,这样调动了广大教师学与教《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五、校园文化彰显国学主题。
在校园文化方面,我校大力渲染和倡导了国学经典文化,让墙壁说话,环境育人,班级教室和学校走廊都以国学内容为主题,并以手抄报、诗配画、粘贴、书法等形式为学生营造学国学、爱国学的文化氛围,使他们徜徉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之中,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几年来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我们惊喜地发现:学校整体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学校办学品位也有了很大地提升,具体地讲,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一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学生们已经能够声情并茂地背诵二百多首古诗词和部分启蒙经典,远远超过了预期的目标,深受家长们的喜爱。
二是促进了学校的校本培训,提高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强化了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三是学校的特色办学得到彰显,校本教材开发与利用效果显著。
2009年9月21日"农安县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场会"在我校成功召开,会上我校王丽娟校长做了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介绍。
张显娟、刘丽颖两位教师在会上分别上了校本教材汇报课、展示课,并得到进修张靖华所长和教育局曲晓光局长的一致好评以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评价。
近几年来,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打造了学校的品牌,凸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先后被评为"基础教育改革示范校"、"校本课程改革示范校"、"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先进单位"。
农安镇第一中心校冷焕辉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神圣使命,尤其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
宜昌市东山小学确立“沐浴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的办学思路,坚持“传承国学经典之精华,培育笃学厚德之人才”的办学目标,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生动载体,打造魅力学校、魅力教师、魅力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沐浴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创建特色学校,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
我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深挖学校文化内涵,找准学校发展优势,围绕“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让学生最快乐地成长”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沐浴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特色办学思路,坚持“传承国学经典之精华,培育笃学厚德之人才”为办学目标,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认知、提升人文道德修养的目的,广泛开展了以传统经典诵读为主要内容的国学教育活动。
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每一个孩子心中,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走进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和育人过程。
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确立了鲜明的特色办学理念,营造了浓厚的国学经典环境,不断提升了师生的国学素养,享受了成长的快乐。
学校已初显“国学教育”特色。
现就创建特色校以来所作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汇报如下:一、明晰思想以校为本定位特色我校在特色定位上进行了两方面的思考:一是找准了学校创建特色学校的优势及基础。
多年来,学校被授予“宜昌市示范学校”、“宜昌市名校”、“科研名校”、“湖北省中小学综合实力50强”等多种荣誉称号。
自2003年起,学校就开始了打造“书香校园”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于2004年春季,学校凭借开学典礼正式启动“打造书香校园”活动,通过系列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东山小学这所具有五十年传统的名校已逐渐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东山小学,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地书香校园,成为一个读书胜地。
二是挖掘了“国学经典”特色内涵:中华民族是古老的礼仪之邦,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下很多文化遗产和教育经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诸多经典,都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绝佳教材。
传承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是我们每一所学校的神圣使命,实现民族振兴,培养一代新人,必须对儿童进行经典诵读和国学启蒙教育,使他们能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尤其在当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背景下,小学阶段显得更为重要。
国学经典本身就是中小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教育学家的分析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最佳时期是0—13岁。
孔子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我国历代大师、学者和名人如李白、杜甫、曹雪芹、毛泽东等无一不是从诵读经典开始其学业。
所以说,儿童时期进行经典诵读,在人的一生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儿童在这样的时期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产生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培养儿童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会开启儿童未来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奠定一声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基础,使儿童更文雅,更具文化气质。
基于以上对学校特色办校的认识与国学内涵思考,学校将结合区教育局的特色办学举措,围绕“在稳定中求发展,在传承中求创新”的办学思路和“创建人民满意的学校,创建特色鲜明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将“沐浴国学经典,打造书香校园”确立为我校办学特色。
并通过传承国学经典之精华,培育笃学厚德之人才,打造魅力学校、魅力教师、魅力学生,形成特色学校。
二、内化理念经典育人形成特色1、完善学校特色管理常规让经典育人“有章可循”教育局正式发文后,学校迅速成立了特色创建领导小组,制定特色学校实施方案,使学校工作有序的开展。
学校在教育局的指导下,对特色学校创建方案,经过反复的修改,认识到特色学校的创建要实现学校教育价值的提升,培养目标的重建,也意识到了如何来进行环境的重建,制度的创新,越修改认识越深刻,越修改方法、策略也越多,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实施方案,向教育局申报。
我们认为:特色学校创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过程。
为了实现特色办学目标,学校还结合特色项目制定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教育科研五年规划、国学教育管理规程、国学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等。
从学校管理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效益目标进行了整体规划。
为了把特色办学思想实到教育管理中,学校让教师根据学校总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让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办学思想相吻合,形成了共同发展愿景、共同价值追求。
2、建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让经典育人“潜移默化”一是学校将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开设国了学课。
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各年级国学教育的具体目标。
安排一至六年级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为国学课程,将国学精髓《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增广贤文》、《论语》作为我校各年级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构建国学课的授课模式,不同年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自己独特的国学课授课模式。
通过全面布置教学内容——领导听推门课——对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员教师推进课——教师的集体研讨等六个环节,即:一、二年:以故事带讲,联系生活实际,熟读成诵。
三、四年:自读自悟,悟中求实,导读成诵。
五、六年: 温故知新,升华内涵,情读成诵。
通过每周一次的国学课程,使学生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谦谦君子。
各班还利用每周一至五夕会课时间进行诵读,师生们拿着各自喜欢的经文静静地读,轻轻地吟,朗朗地诵,与古人对话,与圣贤交流,整个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
二是重视学科渗透,将诵读活动引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挖掘教材中涉及到经典的知识点,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析经典内涵,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