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郑英杰(吉首大学政法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摘 要: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一是山重水复的封闭的自然环境,二是贫困的经济环境,三是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

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

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湘西;文化生态;楚巫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G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074(2001)02-0065-05 风格独异的湘西文化是湘西人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植根于独特的生活方式。

简言之,封闭的自然环境,贫困的经济环境,宽松的人文社会环境,共同构成了湘西文化的生态环境。

湘西独特的生态环境,使湘西文化保存着较多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观念)和自然宗教(多神论)的文化遗留,保留了远古歌舞祀神的巫风,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深深打上了宗教伦理的历史胎记。

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一、封闭的自然环境1.山重水复的自然环境地处武陵山区的湘西,自古以来便被视为一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诗人屈原,被楚王流放在湘沅一带的蛮荒之地。

他的著名的《九歌》,就是在流放时期采摘当地的傩祭巫歌加工创作而成的。

流淌着五溪(酉、辰、巫、武、氵无)清流的湘西地区,留下了诗人的足迹。

屈原自誉香花,他赞美沅芷澧兰,他到过的溆浦(“入溆浦余亻亶亻回兮,迷不知吾所为”),在地理上就属于湘西。

湘西独特的自然世界,是构成湘西文化世界的环境和基础。

(1)山高水险,风景奇特清代檀萃所著《楚庭稗珠录》卷一云:“自武陵西皆滩河,其险怛心,其奇骇目,经缘梦山、明月池、白壁湾,因忆郦道元所称:`颓岩临水,悬梦钩渚,渔泳幽谷,浮想若钟,风籁空传,泉响不断。

'形容曲肖。

行数日,则所见愈多愈急……”现今游览湘西著名风景区张家界、猛洞河等,更会为目不暇接的(森)林、峰、崖、峪、(溶)洞、溪、瀑、潭、湖的谲诡多变、神奇瑰丽而赏心悦目,惊喜不迭。

湘西的山,重重复重重,正所谓开门见山,山外有山,山中套山。

湘西山势险峻,群峰耸立,沟壑纵横,河谷深切,是一块形胜之地。

北部八大公山是全境的最高峰,海拔达1890米,莽莽苍苍,浮腾于云雾之中。

西部八面山与曾家界、洛塔界等大山对峙,山峦重叠,地势险峻。

西南腊尔山台地紧靠云贵高原,那里有一座云蒸霞蔚的天星山,是当年苗族起义英雄吴八月与清军血战的古战场,雄峰如利剑穿空,绝壁如刀削斧劈,山腰“之”字形栈道凌空盘上。

这里,不少地区母岩多为石灰岩岩层,形成了许多奇异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隐忽现的阴河。

如凤凰齐梁洞,武陵源黄龙洞等,大的可容纳上万人。

张家界市的天门山,花垣县的摩天岭,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并有多处高宽均达数十米的穿山溶洞。

这里,大小溪河共有一千多条,纵横密布,主要有澧水、沅水及其各个支流,如沅水支流酉、辰、巫、武、氵无。

这些河流多乱石、暗礁,滩多水险,故有今日茅岩河和猛洞河漂流之旅游胜观。

(2)山环水绕,风景秀美湘西的青山绿水,不仅有山高水险的一面,还呈山环水绕之势。

在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金鞭溪,65 2001年第2期 郑英杰:湘西文化生态及其影响 收稿日期:2001-04-13作者简介:郑英杰(1948-),男(土家族),湖南吉首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民族伦理文化。

DOI:10.13438/ ki.jd xb.2001.02.016就有水绕四门之美景。

初入湘西的外地人,在这山环水绕、溪洞相连的自然景致中,真正可以体味到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情画意。

湘西境内的众多河流,虽在夏季多因山洪暴发而冲流激荡,咆哮奔腾,但在大多数季节里显得清澈柔媚,碧波诱人。

据《水经注·澧水》记载:“澧水又东,茹水注入……水色清澈,漏石分沙。

”湘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由于这里地形起伏,平地和高山气温悬殊较大。

在高山深谷地带,常常是山麓是亚热带气候,山腰是温带气候,山顶却是寒带气候,真是一山有四季,且雨量充沛,一些高山常常是云雾缭绕,溪流淙淙,多似仙境。

湘西是天然的植物园。

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有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在原始森林带里有许多奇异珍稀的植物。

国家所列的110多个保护树种,在湘西就有20多种。

八大公山和天平山的成片珙桐群落为世界所罕见。

著名的水杉在一亿年前曾广泛耸立于北美、欧洲和东亚等地,到了第四纪冰川时期,几乎全部毁灭。

国外科学家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其化石标本,而在湖南的湘西,古水杉竟顽强地活下来,向游客展露其古老雄姿。

银杏树,也是第四纪冰川期浩劫后的孑遗树种,散生于湘西数地。

湘西又是天然的动物园。

境内属于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有25种。

如武陵金丝猴和猕猴生活在湘西的深山密林中,它们机警敏捷,攀援如飞。

这里的山鸡特别多,有秧鸡、石鸡、野鸡、白鹇、锦鸡、竹鸡。

湘西还有世界稀有的两栖动物———大鲵。

因其叫声似小孩啼叫,故又称“娃娃鱼”。

2.自然生态对湘西文化的影响钱穆认为,各地域各民族文化精神之差异,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分别,这种自然环境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由其生活方式而影响着民族的文化精神。

[1]一方山水养一方人。

奇山异水的湘西自然生态构成了湘西文化世界的环境和基础。

湘西独特的自然景观,必将天造地设般地孕育着具有浓郁区域色彩的湘西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是湘西文化注重于生命的存在和雄强。

湘西自然世界是一幅充满生气的生命图画,万木峥嵘,百兽活跃,群峰竞秀,河流奔腾,云舒云卷,气象万千,似乎万物皆有生命。

既然千古水杉历经磨难还能顽强地活下来,那么,在任何艰难困苦条件下都能顽强地活下去,应该说是湘西人的一种执着的生命意识。

二是湘西文化注重天人合人,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张扬人的自然本性。

湘西自然环境呈山环水绕之势,一切皆自然天成,浑然一体。

如今湘西乡下男人下河洗澡,仍喜欢光着身子立于水中,毫不回避。

至于放排下滩搁浅,水手们光着身子在水里边骂边劳作,更是常事。

这是大自然的精灵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充满生气的图画,一切都那么真真实实,不遮掩,不造作。

三是湘西文化处处闪耀着重情重美的艺术追求之光。

湘西的山川景物雄奇幽野,神秘诡谲,极富生命的律动,南方特有的潮湿气候所引发的云雾变幻,容易激发人们的奇思妙想。

屈原笔下有美丽的山鬼,沈从文笔下有俏皮的霄神,亦不是偶然。

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使湘西文化保留着较为原始的极富神奇色彩的文化风貌。

可以说,湘西文化是一种巫风尤盛的附魅文化。

湘西所在的武陵山区是云贵高原的余脉,四面盘山阻隔,河流从山谷穿行,两岸多为狭长台地,交通十分闭塞。

而湘西是通向大西南、连接巴蜀的必经之地。

从中原直下潇湘后,通西南,在交通借助水路的古代,只有由沅水上白河经茶峒进入四川,或上酉水,经里耶进入四川和沿沅水到芷江过晃州进入贵州这样几条路。

由于山高水险,人迹罕至,至今尚有大片原始森林、次森林的张家界,“养在深闺无人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被发现。

如果从文化意识的历时形态来考察,人类社会经历了神话、宗教、“世俗”文化、“家园”文化四个典型的历时形态。

由于湘西较为封闭的自然环境,湘西文化必然保留着较多的神话与宗教阶段的色彩,凸现着鲜明的原始性特点。

巫风巴雨,人神杂糅,举凡大型民俗节庆,莫不娱人娱神,热闹非凡。

加之在这种自然环境基础上形成的受动自足型的山区农耕自然经济,火耕水薅式的生产方式,以及历代王朝奉行的较为宽松的羁縻政策及数百年土司制度,“汉不入峒,蛮不出境”,致使湘西人长期“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从而使湘西文化成了研究古代文化特别是研究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二、贫困的经济环境千百年来,湘西人一直在贫困中度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西人民当家作主,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迄66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2卷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仍没有摆脱贫困,告别贫困。

贫困像大山一样,重重地压在湘西人的肩背上;贫困又像影子一样,紧紧地伴随在湘西人左右。

人们说,大西北的贫困是荒凉而富饶的贫困,而湘西,则是一种美丽的贫困。

1.贫困的追溯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也是湘西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但是在湘西,这种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之上的。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而又不成熟,在湘西地区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一是农耕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原始粗放,种水稻是火耕水薅,种旱粮是刀耕火种。

天顺《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六就说湘西永顺(包括龙山、古丈)土民“刀耕火种,渔猎养生”,万历《广志铎》卷四也说永顺、保靖“居常则渔猎腥膻,刀耕火种为食”。

到了明代还主要靠刀耕火种,靠渔猎过日子,熟田熟地当然不多。

南宋《老学庵笔记》还说辰州“皆焚山而耕,所种粟豆而已,食不足则猎野兽,至烧龟蛇而啖之。

”当时,主要吃小米和豆类,生产大米的水田当然更要少些。

宋代尚如此,宋以前则更会如此。

二是以农耕为主,辅以渔猎和采集。

湘西土家族经济明显地是一种半耕半牧经济,土家族至今仍喜欢“赶仗”打猎,亦是一例。

土家族古代以渔猎为主,农耕为辅,直至宋元时期,渔猎生产仍是土家人生产的主要方式。

明清时代,大量的方志中都有土家人“喜渔猎”的记载。

此外,原始的采集经济也同时存在。

“春来采茶,秋则取岩蜂、黄腊,冬则入山寻黄连割漆,时常以挖葛为食。

”[2]清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地区农耕经济占绝对优势,即农耕为主,辅以渔猎和采集,史料中有“土民重农桑,男女合作”之记载。

苗族的先祖神农氏发明农耕而使其农耕经济早熟,但由于民族大迁徒和后来的民族压迫,苗族逃至深山老林,致使农耕经济极不成熟,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丛林经济,旱粮多于水稻。

如今,湘西成了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湖南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帮助湘西人民摆脱贫困,告别贫困。

湘西是神奇而美丽的,又是硗瘠而贫困的,这是一种“美丽的贫困”。

这种美丽的贫困,构成了湘西文化植根的经济环境。

2.贫困对湘西文化的影响贫困的经济环境,对湘西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它生长或铸塑着湘西人雄强蛮悍的进取精神和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勤劳务实的美德。

由于土地硗瘠,物产不丰,致使几千年来湘西人民一直生活在贫困艰难之中,加之山川险阻,交通不便,其物质文明水平相当低下。

据《大明一统志·重庆府》卷六十九载:“地瘠民贫,重本力穑,风俗朴野,服食俭陋。

……俗有夏、巴蛮夷,就水造餐,钻木出火”。

明代重庆府中巴蛮之民,竟原始如此,其余山地土家百姓的生活艰苦,可想而知。

而历史上因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迁至高山野岭、偏山僻水的苗民生活的艰辛,则更是不言而喻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