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民俗文化(土家打镏子)作者:佚名点击数:107 更新时间:2010-6-29 14:40:47打镏子,俗称“打家伙”,是张家界土家族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
打镏子用独特的演奏技术,模仿出山的呼唤,水的流声,鸟的鸣啭,兽的驰骋等各种自然声响,使人如临其境。
打镏子创意来自于大自然,乡土气息浓,演奏奇特,因而在国际乐坛大出风头,外国专家称赞土家族打镏子是大自然的交响乐。
2007年土家打镏子、椎牛节、苗鼓等项目,作为申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对象。
土家打镏子是流传于湘西地区的一种古老的土家族打击乐。
当代诸多民俗、民族学家和音乐学家对土家族“打镏子”的研究成果蔚然,他们积极整理和挖掘“打镏子”的演奏技法、乐队组合、曲牌、结构等艺术特征,使土家族“打镏子”为中国民族音乐艺术增添了光彩。
打镏子不同于别的门类的打击乐,它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并且有一定的和声效果,如果自己参与实践,就会觉得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一、打镏子称谓打镏子在湘西有多种称谓:在湘西土家族地区,民族学家考证,这些称谓可能源于原始渔猎时代,因人们猎获了动物,为尽兴,大家敲起渔猎工具和锅、碗、盆、罐等“家伙”,为欢乐助兴。
土家族学者杨昌鑫曾在《土家族风俗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一书中这样写道:“时至今日,在土家族山寨还保留着土家族人敲盆击鼓、驱逐所谓‘吞月’之‘天狗’的古俗,他们仍有敲着盆钵,搞“破鼓救月”的习俗活动。
从这可看出土家打镏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打击乐演奏形式,其称谓也就来源于土家族人的劳动生活。
二、打镏子演出打镏子是湘西地区土家族的一种习俗:每当节日集会、房屋落成、婚嫁、祝寿、报喜等,土家山寨就会响起欢快的打镏子。
土家族“打镏子”是土家族人激情奔放、诙谐幽默、朴实淳厚的性格的反映,它产生于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它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打镏子”在土家山寨沿袭成俗,世代相传。
我们在欣赏“打镏子”的同时,也会发现它的曲牌名非常有意思,经常伴随着一些民俗活动,并带有浓厚民俗风味的吉祥名字。
如《喜鹊闹梅》、《庆请儿》、《新门进》、《龙抬头》等等。
吉首民俗文化(土家打镏子)作者:佚名点击数:108 更新时间:2010-6-29 14:40:47三、打镏子的组合形式在湘西自治州,打镏子已形成了固定的乐队组合形式,一般由小锣、钹、大锣组成,它们都是由铜制成,必要时增配一只唢呐,吹打结合,增添热烈气氛。
三人镏子就是由三人演奏,分别打奏二钹、头钹、大锣,二钹主奏,头钹呼应,大锣增色填锣。
三人镏子滑稽诙谐、生动活泼,主要流行于保靖县南部、古丈县断龙、茄通等乡和永顺县的王村、高坪等乡;四人镏子是在三人镏子的基础上添加一面小锣(又称马锣),小锣只作节奏上的填空和音色上的对比。
若把四人镏子按传统的四部和声方式加以编配,小锣(马锣)就相当于衬托声部,大锣相当于低音声部,头钹、二钹就是旋律声部了。
四人镏子流行于保靖县北部、龙山县南部和永顺县的泽家湖、对山等乡镇;五人镏子就是在四人镏子的基础上增加一支唢呐,目的是为了增添乐曲气氛。
因唢呐传人土家族地区的时间较迟,五人镏子在形成过程中比三人镏子和四人镏子要晚得多。
五人镏子主要流行于龙山北半县、保靖部分地区和永顺、古丈部分乡镇。
四、打镏子曲牌结构曲牌是“镏子”表现的主要内容,根据曲牌不同,小锣、钹、大锣又有不同的打法,在完成曲牌所表现的内容时,镏子手打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神韵,几个声部有机配合,产生了丰富的和声效应。
钹分为闽打、亮打、侧打、揉打、挤钹、盖边等打法,小锣分为单锣、花锣等打法,大锣分为逼锣、敞锣、闷锣等打法,充分显示出各自的技巧和特性。
镏子嗌牌多为引子、头子、镏子、尾子四部分构成,有若干乐章。
引子一般有一两个乐句,比较简单。
头子则千变万化,是曲牌的主题。
镏子变化不多,由桥子和镏子串成,形式较为固定。
尾子是乐曲的终止,在结束时,因曲牌的不同,尾子几乎都不一样。
“打镏子”曲牌已形成了公式式的结构,一般三人镏子由头子、桥子、镏子、尾子组成四人镏子由引子、头子、镏子、头子(反复)、馏子(反复)、尾子组成。
五人镏子曲牌结构没有公式,形式颇为多样。
五、打镏子曲牌分类土家打镏子的曲牌经过整理,现已确定约有一百多个。
一些艺人根据“打镏:子”曲牌所描绘的内容的不同,把它们分成了绘声、绘形、绘意三大类。
绘声主要是描绘山中飞禽走兽的声响;绘形主要是描绘飞禽走兽的神态、仪体;绘意主要是揭示、渲染特定主题的意境和情绪,给人以安适吉祥的美感。
绘声类有《画眉扑笼》、《马过溪桥》、《阳雀情》、《鸡婆唱蛋》等曲牌;绘形类有《八哥洗澡》、《狗扯羊》、《猛虎下山》、《凤点头》等曲牌;绘意类有《安庆调》、《鹊桥会》、《八仙过海》、《龙抬头》等曲牌。
土家族人的打镏子反映着土家族人浓浓的生活情趣,他们以自己这种特独的艺术形式显示了土家人乐观向上和热情奔放的大无畏精神。
如能到土家山寨观赏打镏子,场面一定会令你陶醉、神恰。
吉首民俗文化(八宝铜铃舞)作者:佚名点击数:75 更新时间:2010-6-29 14:35:42这是土家族古老的祭祀舞蹈。
相传八宝为古代土家先祖八个部落的首领,人称“八部大王”、“八部大神”,后来,八位首领先后战死。
后人为纪念他们,便精心制作了八个铜铃,并按八部王在位时穿的八幅罗裙,骑着象征祖先骑过的宝马,手摇铜铃,翩翩起舞,高唱祭祖求福的古歌,以示怀念。
(八宝铜铃舞)因为八个铜铃代表八个首领,就把这种舞蹈取名为“八宝铜铃舞”本来,参加“八宝铜铃舞”活动,仅局限在土家人中进行,古话说:“黄铜不沾铁,土家不沾客” (客家,指外族),但后来由于土、苗、汉共赴国难,抗击外寇入侵,结下了生死友谊,土家掌堂师就把铜铃给苗族掌堂师赠送一个,又给汉族老司赠送一个,故今日八宝铜铃,实际上只有六个铜铃。
(八宝铜铃舞)吉首民俗文化(仗鼓舞)作者:佚名点击数:67 更新时间:2010-6-29 14:29:11仗鼓舞是张家界市桑植县白族独有的一种民族舞蹈。
仗鼓舞以“仗鼓”作道具,与朝鲜族鼓舞有异曲同工之妙。
鼓长1.2米,两头大如碗口,用皮革绷面,中细可握,形如木杵。
相传南宋末天宝年间,有谷、王、钟三姓兄弟在蒙将兀良合台“寸白军”服役,后“寸白军”被遣散,三人即从云南大理流落至桑植定居。
某年腊月,白族兄弟们正在打糍粑准备过年,一帮官兵突然围寨抓人,白族人即用粑粑杵奋起反击,将官兵打败,白族人为庆贺这一仗的胜利,就以木杵作道具跳舞作乐,这便是仗鼓舞的由来。
后来,白族人将粑粑杵改成鼓,配以笛子、唢呐、大号和锣、钹、罄等鸣乐伴奏,同时创造了八十一套舞蹈动作,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
吉首民俗文化(梯玛神歌)作者:佚名点击数:80 更新时间:2010-6-29 14:25:54梯玛,土语,俗称土老司,意为敬神的人。
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调年摆手”敬神祭祀活动,都由梯玛一手执掌,祭祀过程中梯玛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玛神歌”。
梯玛神歌的音乐旋律源于远古土家部落的牛角号,而其舞蹈摆手舞源于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梯玛神歌渊源久远,精深博大,它通过叙述土家族的起源、繁衍、战争、迁徙、开荒斩草、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等,涉及天上地下、人间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甚至生命价值、哲学世界,它深涵着音乐、文学、土语、民俗等多种学问,堪称土家族古文化的宝库。
它是土家族?部光辉的民族史诗,谁破解了它深隐的“密码”,便可探寻出土家族历史的千古之谜。
吉首民俗文化(辰州符)作者:佚名点击数:80 更新时间:2010-6-29 14:18:55(辰州符—神秘的文化)一个旅行者自觉已经来到辰州时,兴味或不在这些平常问题上。
辰州地方是以辰州符闻名的,辰州符的传说奇迹中又以赶尸著闻。
公路在沅水南岸,过北岸城里去,自然盼望有机会弄明白一下这种老玩意儿。
可是旅行者这点好奇心会受打击。
多数当地人对于辰州符都莫名其妙,且毫无兴趣,也不怎么相信。
或许无意中会碰着一个“大”人物,体魄大,声音大,气派也好像很大。
他不是姓张,就是姓李(他应当姓李!一个典型市侩,在商会任职,以善于吹拍混入行署任名誉参议),会告你,辰州符的灵迹,就是用刀把一只鸡颈脖割断,把它重新接上,含一口符水,向地下抛去,这只鸡即刻就会跑去,撒一把米到地上,这只鸡还居然赶回来吃米!你问他:“这事曾亲眼见过吗?”他一定说:“当真是眼见的事。
”或许慢慢的想一想,你便也会觉得同样是在什么地方亲眼见过这件事了。
原来五十年前的什么书上,就这么说过的。
这个大人物是当地著名会说大话的。
世界上事什么都好像知道得清清楚楚,只不大知道自己说话是假的还是真的,是书上有的还是自己造作的。
多数本地人对于“辰州符”是个什么东西,照例都不大明白的。
吉首民俗文化(苗族舞蹈)作者:佚名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10-6-29 16:18:00鼓舞湘西苗族的鼓舞种类繁多,吉首市的《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女子双人鼓舞》、《男子双人鼓舞》《多人鼓舞》、《单人猴儿鼓》、《多人猴儿鼓舞》等,在表演上,虽说都是一面牛皮大鼓置于木上,供舞者使用,但各地有各地的打法。
鼓舞的节奏复杂,节奏快慢缓急,往往根据情绪需要决定。
鼓舞常用双敲边伴奏,情绪高昂时,敲边的节奏随着鼓点变得急骤。
鼓点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花鼓舞、猴儿鼓舞、团圆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四人鼓舞、跳年鼓舞等。
跳香舞跳香舞是苗族人民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和取得更好收成的一种祭祀舞蹈。
吉首市分布在丹青片,每年古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各寨轮流“跳香”,一寨“跳香”一天,表示酬答“五谷神”赐给的一年丰收果实。
跳法:领舞者右手拿绺巾,左手持牛角师刀,身穿红袍,头戴师额或五佛冠,后面跟着4个小伙子,不伙子身穿白色苗族服装,下身着短大裤脚的蓝色裤,脚穿绣花布鞋,手拿4根竹棍,竹棍两头缠上红色绸子,中间包缠绿绸子,跟着领舞者起舞。
伴奏多用大鼓和大锣,长声锣鼓,连续反复,跟随舞步,变化多端。
接龙舞接龙舞是苗族古老的一种民间舞蹈,因“龙”象征吉祥,在过去的年代里,苗族人民为了摆脱苦境,希望用“接龙”来谋求幸福。
接龙舞是苗族人民表达“龙”接到家后的喜悦感情,多在每年二月及十月间进行。
跳舞时,多为年轻美丽的姑娘,由领舞者(扮龙师)一人在前手持瓷碗带头,后跟两人各持红绿旗一条,做成龙形,随后由一群美丽的苗族姑娘,穿着节日盛装,右手打花伞、左手持手帕,旋伞起舞,表示龙来有雨。
以土长号和包包锣伴奏为主,加进锣鼓和唢呐齐奏。
吉首民俗文化(苗族的节庆)作者:佚名点击数:235 更新时间:2010-6-29 17:00:13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
每年的“立秋”这天,苗族人民都要身着盛装,穿金戴银,邀友结伴,兴高采烈的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民族民间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