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泾浜英语是19世纪中外商人使用的混杂语言,只有口头形式,没有统一的书面形式,变体很多。
它是英语与上海话结合的产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宁波话与粤语的影响。
其语法不符合英语习惯,语音受汉语影响。
该语言流行于当时的上海洋泾浜周边地区,故由此得名。
由于该语言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洋泾浜英语”一般被认为与中式英语具有相同的含义,但事实上它只是中式英语的一个代表,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为特殊的历史意义。
目录1 名称2 演变3 学习4 影响4.1 音译词4.2 音译加意译4.3 有引申意义的5 参考资料6 参见[编辑] 名称主条目:洋泾浜洋泾浜是上海的一条小河流,与黄浦江相连,从今延安东路渡口西向流至今西藏南路[1]。
在19世纪中叶,英国、法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区,洋泾浜正是英法租界的界河。
租界设置后,大量的商业机构出现在小河两岸,洋泾浜也因此成为上海对外贸易的一条重要的河流。
由于中外商人语言交流不便,“洋泾浜英语”便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诞生了。
[2][编辑] 演变最初的洋泾浜英语多为英语和粤语的混合体,这是由于香港、澳门、广州的洋行纷纷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一些广东地区的职员纷纷进入上海,在与英国商人的沟通中,逐步形成了最初的洋泾浜英语。
[3]随后,上海的其他籍商人为了获取直接与外商交流的机会,纷纷学习英语。
而此时,宁波商人也大量涌入上海,出版商看准商机,出版了《英话注解》[4],该手册使用汉字对英语进行注音,由于该书六位作者全是宁波人,因此使用的汉字发音为宁波方言。
因此洋泾浜英语逐渐变为英语、上海话、宁波话的混合形式为标准,各种出版物也越来越多,成为当时被广泛使用的中英商业语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洋泾浜英语由于使用环境的缺失,逐渐被人所摒弃。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对外贸易重新被重视,而此时,人民的英语水平也日益提高,“洋泾浜英语”逐渐成为形容英语不标准的贬义词。
[5][编辑] 学习洋泾浜英语的著名教材当属下段手册,该手册应使用宁波方言朗读,汉字只是用来注音,短短的几句话中涵盖了英语的常用词汇。
该手册有很多版本,大同小异,下面是其中一种比较全的版本的全部内容:[6]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洋钿吞的福(twenty-four)。
是叫也司(yes)勿叫诺(no),如此如此沙咸沙(so and so)。
真崭实货佛立谷(very good),靴叫蒲脱(boot)鞋叫靴(shoe)。
洋行买办江摆渡(comprador),小火轮叫司汀巴(steamer)。
翘梯(tea)翘梯请吃茶,雪堂(sit down)雪堂请侬坐。
烘山芋叫扑铁秃(potato),东洋车子力克靴(rickshaw)。
打屁股叫班蒲曲(bamboo chop),混账王八蛋风炉(daffy low)。
那摩温(number one)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杀老夫(shroff)。
麦克(mark)麦克钞票多,毕的生司(empty cents)当票多。
红头阿三开泼度(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
爷要发茶(father)娘卖茶(mother),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
[编辑] 影响虽然洋泾浜英语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增加了许多上海话甚至普通话中的词汇,例如:[编辑] 音译词马达(motor)、腊克(lacquer)、克罗米(chromium)、泡立水(polish)、马赛克(mosaic)、水门汀(cement)、水汀(steam)、戤司(gas,瓦斯)、吉普(jeep)、摩托车(motorcycle)、卡(Car)、派力司(palace)、开司米(cashmere)、柠檬(lemon)、沙拉(salad)、吐司(toast)、布丁(pudding)、三明治(sandwich)、白脱(butter)、咖啡(法语café英语coffee)、可可(cocoa)、咖喱(curry)、阿司匹林(aspirin)、来苏尔(lysol)、凡士林(vaseline)、课程(法语cours 英语course)、戳子(chop)、麦克风(microphone)、披耶那(piano)、梵哑铃(violin)、萨克斯风(saxophone)、倍司(bass)、沙蟹(show hand)、道勃儿(double)、司到婆(stop)、脱去包(touch ball)、搞儿(goal)、捎(shoot)、派司(pass)、维纳斯(venus)、沙发(sofa)、派队(party)、德律风(telephone)、扑落(插扑)(plug)、司答脱(start)、违司(waste)、司的克(stick)、行(hong)、康白度(comprador)、台头(title)、唛头(mark)、克拉(color)、圣(saint)、安琪儿(angel)、磅(pound)、打(dozen)、听(tin)、巧克力(chocolate)、牛轧(nougat)、厄戤(again)、派司(pass)、哈夫(half)、克符(cuff)。
[编辑] 音译加意译卡车(Camion)、卡片(card)、啤酒(beer)、酒吧(bar)、沙丁鱼(sardine)、雪茄烟(cigar)、雪纺绸(chiffon)、卡宾枪(cabine)、加农炮(canon)、来复枪(rifle)、米达尺(meter)、法兰盘(flan)、杏利蛋(omelet)、司必灵锁(spring)、道林纸(dauling)、拍纸薄(pad)、高尔夫球(golf)、华尔兹舞(waltz)、茄克衫(jacket)、车胎(tire)、派克大衣(parka)、贝雷帽(béret)冰激凌(ice cream)、苏打水(soda water)、罗宋汤(Russian soup)、求是糖(juice)、霓虹灯(neon light)、俱乐部(club)、维他命(vitamin)、引擎(engine)、幽默(humor)、乌托邦(utopia)老虎窗(roof)[编辑] 有引申意义的发嗲(dear)、轧朋友(get)、着台型(dashing)、坍招式(juice)、开大兴(dashy)、肮三(on sale)、蹩脚(bilge)、邋遢(litter)、小开(kite)、大班(banker)、嘎山河(gossip)、发格(fuck)这些外来语有的已经不被使用如:拨落头(plug,现在上海话一般用插拨,也就是插座+拨落头)、司的克(stick)、德律风(telephone)等,但有的仍被广泛使用,如:水门汀(cement)、肮三(on sale)等。
有的词语已经传至其他方言区(包括官话区),成为汉语中被普遍认同的词语,如:麦克风(microphone)、时髦(smart)等。
前一阵去Bath(南部的一个城市),在火车站想起了上海火车站检票的地方有这么一句英文,“Please show today's ticket”,明显是英语在非英语国家被滥用的结果。
当天有效的车票应该是“V alid ticket”,而不是“Today's ticket”。
由此联想到在很多国家的公共场所出现的那些不怎么地道的英语,这里把我知道的写给大家,饭后一笑而已。
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有一间旅馆,房间里的服务册上有这样的一段话,英文写:“If you wish breakfast, lift the telephone and our waitress will arrive. This will be enough to bring up your food.”虽然那个“wish breakfast”不太地道,但是乍一看,除了句子不太通顺,也没有什么大错。
大概意思可以看出来:“要早饭的话,打个电话服务生就会帮你送上来”。
可是要命的是,“bring up”这个词在英语中,很多时候是指晕车晕船引起的呕吐!这个用法在字典里估计查不到,可怜的以色列人。
是旅馆,咱们来看看日本人的。
“Y ou are invit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chambermaid.”可能他们的意思是“有问题的话尽管找服务生”。
但是“take advantage”通常是做“利用”来讲的。
更糟糕的是,用在“女服务生”前面就成了“占便宜”的意思一家印度餐馆门口的广告牌写着“After one visit we guarantee you will be regular”,可能他们是想说“光临过一次,以后一定会常来”,问题是“be regular”在英语当中是一种很婉转的说法,意思是定时上厕所!要是印度人知道还有这层意思,估计他们就不会这么写广告了。
再看看法国的一家饭店,本来的意思应该是“贵重的物品请放前台”,他们却写了这么一个牌子,“Please leave your values at the front desk”。
法国人估计没有搞清楚“valuables”和“values”的区别。
前者是指“贵重物品”,而后者说的是“价值观”,或者“信仰”。
“把你的信仰留在前台”,这个表达也挺有腔调的。
最离谱的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的一家旅行社,门口一个大大的logo:“Go away!”不知道他们是拉生意还是赶顾客呢。
其实,当英语逐渐变成了一种Lingua Franca(国际语言)之后,每个国家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个语言。
他们对英语的不同认识,有时候的确会闹一些笑话,但是并不妨碍我们理解他们要表达的意思,不是吗?本人前天开始进行“深圳历史知多点”资料的收集,其实同时也在进行“上海历史知多点”资料的收集,毕竟深圳与上海同是移民城市,也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这里面应该有一些值得相互参照的地方。
今天首先说说上海的“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据民国汪仲贤撰文于1935年出版的《上海俗语图说》介绍:上海是一个特别区域,一切行政习惯,都与世界各地不同。
这特区之所以能存在于世间,就根据那几条“洋泾浜章程”(见后述),所以“洋泾浜”三字,是与上海历史最有关系的地名。
因为上海是一个特别区,所以样样东西都带几分特别色彩。
言语是沟通人类意见的工具,除非是哑巴,人生不可以一日无此君。
而特区之所以形成,就为了华洋杂处的原故,既然杂处,就不能不通言语。
但是中国话,洋人不懂,洋人说话,中国人不懂,华洋之间,欲交换意见,不能不特备一种特别言语,专在特区通行。
而那时既无英语专修学校,又无留学生教授英文,只得用口授的方法,传播了一种特别洋话,叫做“洋泾浜话”,表示这种言语是专在“洋泾浜”—带应付洋人的。
“洋泾浜语”是从英语转译出来的,但是真正的英国人到了上海,也要从师学习几个月“洋泾浜语”,才能与中国人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