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soil science):广义的土壤科学。
发生土壤学指土壤是地壳表层岩石、矿物风化的产物,在气候、生物、地形等环境条件和时间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体。
农业土壤学则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质组成、性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耕作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等。
土壤:发育与地球陆地表面而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土壤剖面:由成土作用形成的层次为土层,而完整的垂直土层为土壤剖面,其深度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土壤肥力:土壤在植物生活过程中,同时不断的供给植物以最大数量的有效养料和水分的能力。
土壤原生矿物:指那些进过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未改变化学组成和结晶结构的原始成岩矿物。
硅氧四面体:1个硅离子和4个氧离子构成。
3个氧离子构成三角形的底,硅离子位于3个氧离子之上中心低凹处,第4个氧离子位于硅离子的顶部。
铝氧八面体:1个铝离子和6个氧离子构成。
6个氧离子排成2层,每层都有3个氧离子排成三角形,但上层氧的位置与下层氧交替排列,铝离子位于两层氧的中心空穴内。
同晶替代:组成矿物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有机质土壤:把耕层土壤含有机质20%以上的土壤。
土壤腐殖质(humus):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体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和。
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机化合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作用,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能量,所含的氮磷硫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后,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
腐殖化过程:各种有机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在原植物组织中的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化合物更为复杂的新有机化合物。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由其一系列转化和矿化过程所构成的物质流通。
土壤有机质的周转时间:当土壤有机质水平处于稳定状态时,土壤中有机质流通量到达土壤有机质所需的时间。
激发效应:当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分解。
它分为正负激发效应,正激发效应能加速土壤微生物碳的周转,引起土壤微生物量的增加,加速原有有机质的分解。
腐殖化系数:单位重量的有机物质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的残留碳量。
根圈(rhizosphere)植物根系及其所影响的范围。
根/土比值: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菌根(mycorrhiza):存在于一些树木的活性部分的真菌菌丝,是真菌和植物菌根的共生联合体。
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空隙的容积)的质量。
2.6-2.7g/cm3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空隙)的质量或重量,1-1.5g/cm3。
浸水容重:干土质量除以沉淀体积,反映浸水条件下土壤结构状态和淀实程度。
土壤孔隙度:全部空隙容积与土体容积的百分率。
空隙比:土壤空隙容积除以土粒容积。
单粒:固相骨架中的矿质土粒可以单个的存在。
复粒:在质地粘重及有机质含量较多的土壤中,许多单粒相互聚集成复粒。
机械组成: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结构:土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土壤结构性: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空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粘团:是由粘粒的定向排列和静电阴历而形成的一种直径小于5微米的土体。
土壤总孔隙度(总孔度,孔度):所有孔隙体积的总和占整个土壤体积(土粒的体积和孔隙的体积)的比例,以%土壤孔隙比:土壤中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的比值毛管孔隙:毛管水占据的孔隙,蓄水供水非毛管孔隙:毛管水不能占据的孔隙,通气,在降雨或灌溉时则成为临时透水的通道。
孔度剖面:土体结构反映在上下层土壤孔隙的分布和叠合、联通的状况。
吸附水(束缚水):受土壤吸附力作用保持,其可分为吸湿水和膜状水毛管水:受毛管力的作用而保持重力水:受重力支配,容易进一步向土壤剖面的深层运动。
触点水:粗砂土中毛管水只存在于砂粒与砂粒之间的触点上,彼此孤立,不能形成连续的毛管运动,含水量较少。
毛管悬着水:土壤中粗细不同的毛管孔隙连通一起形成复杂的毛管体系。
在地下水较深的情况下,降水或灌溉水等地面水进入土壤,借助于毛管力保持在上层土壤的毛管孔隙中的水分,与来自地下水上升的毛管水并不相连,好像悬挂在土壤上层土壤中一样。
田间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持水量):远离地下水面的土层达到最大悬着毛管水时的田间含水量。
毛管上升水:借助于毛管力由地下水上升进入土壤中的水毛管水上升高度:从地下水面到毛管水上升所能到达的相对高度毛管水封闭层:在毛管水上升的范围内,土壤含水量的多少不相同。
靠近地下水面处,土壤孔隙几乎全部充水。
临界深度:含盐地下水能够上升到达根系活动层并开始危害作物时的埋藏深度,即这时由地下水面到地表的垂直距离。
土壤水的有效性:土壤水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及其难以程度。
萎焉系数:当植物根因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性萎焉时的土壤含水量。
有效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与萎焉系数之间的差值毛管水断裂量: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较粗毛管中悬着水的连续状态出现断裂,但细毛管中仍充满水,蒸发速率明显降低,此时的含水量。
速效水:在田间持水量至毛管水断裂量之间,由于含水多,土水势高,土壤水吸力低,水分运动迅速,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迟效水:当土壤含水量低于毛管水断裂量,粗毛细管中的水分已不连续,土壤水吸力逐渐加大,土水势进一步降低,毛管水移动变慢,根吸水困难增加。
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容积含水量:单位土壤总容积中水分所占的容积分数相对含水量:土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数土壤水贮量:一定面积和厚度土壤中含水的绝对数量土水势:为了可逆地等温地在标准大气压下从在指定高度的纯水水体中移动无穷小量的水到土壤水分中去,每单位数量的纯水所需做功的数量。
基质势:由吸附力和毛管力所制约的土水势,土壤含水量越低,基质势也越低。
负值溶质势(渗透势):由土壤水中溶解的溶质而引起土水势的变化,一般为负值。
土壤中溶质越多,溶质势越低。
重力势:由重力作用而引起的土水势的变化。
土壤水吸力:土壤水在承受一定吸力的情况下所处的状态。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水吸力是随土壤含水率而变化的,即表示土壤水的能量和数量之间关系的曲线,该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分的保持与运动所用到的反映土壤水分基本特性的曲线。
滞后现象:同一土壤,在恒温下,由土壤脱湿过程和吸湿过程,测得的水分特征曲线是不同的。
达西定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土壤的水量,土壤水通量与土水势梯度呈正比。
土壤蒸发:土壤水不断以水汽的形态由表土向大气扩散而逸失的现象,有大气蒸发力和土壤的导水性质决定。
入渗:地面供水期间,水进入土壤的运动和分布过程;土壤水的再分布:地面水消失后,已进入土的水分的进一步运动和分布过程。
入渗速率:在土面保持有大气压的薄水层,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土壤的水量。
土壤田间水分平衡:对于一定面积和厚度的土体,在一定时间内,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应等于其来水项与去水项之差,正值为土壤贮水量增加。
土壤空气的对流(质流):土壤与大气间由总压力梯度推动的气体的整体运动。
土壤呼吸:土壤从大气中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气体扩散作用。
气相扩散:通过充气孔隙扩散保持着大气与土壤间的气体交流作用液相扩散:通过不同厚度水膜的扩散热通量:单位面积每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的热量,R,J/(cm2.min)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1度所需要的热量,C,J/(g.C)。
水热容量最大,气体最小。
土壤导热率:在单位厚度的土层(1cm),温差为1℃时,每秒钟经单位断面(1cm2)通过的热量焦耳数(r),单位为J/cm2.s.℃,土壤空气导热率最小,固体最大。
增加土壤湿度能够提高土壤导热率。
土壤热扩散率:在标准状态下,在土层垂直方向上每厘米距离内,1℃的温度梯度下,每秒流入1cm2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为土壤导热率与容积热容量之比。
取决于土壤水与空气的比例。
土壤形成因素(成土因素):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母质:是风化壳的表层,原生基岩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的地质矿物质层,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风化壳:地壳表层的岩石经过风化,变为疏松的堆积物。
显土域(正常土,地带性土壤):在排水条件较好而又比较平稳的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气候条件明显大于其他因素影响的土壤。
土链:把在相同气候、母质、成土年龄下,由于地形和排水条件上差异引起具有不同特征的一系列土壤。
土壤年龄:土壤发生发育时间而定长短绝对年龄: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其在地球表面恒定且周而复始。
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间的循环。
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
有机质集聚过程:木本或草本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积累的过程。
粘化过程:土壤剖面中粘粒的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
残积粘化:土内风化作用形成的粘粒产物,由于缺乏稳定的下降水流,粘粒没有向深土层移动,就地积累,形成一个明显的粘化或铁质化的土层。
发生在温暖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淀积粘化:风化和成土作用形成的粘粒,由上部土层向下悬迁和沉淀而成,该粘化层有明显的泉华状光性定向粘粒,秸秆面上胶膜明显。
发生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
钙积过程: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脱钙过程:在降雨量大于蒸发量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碳酸钙将转变为重碳酸钙从水体中淋失的过程。
盐化过程: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累,或已经脱离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影响,而表现为残余积盐特点的过程。
脱盐过程:土壤中可溶性盐通过降水或人为灌溉洗盐、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迁移到下层或排出土体。
脱碱过程:通过淋溶或化学改良,使土壤碱化层中钠离子及易溶性盐类减少,胶体的钠饱和度降低。
碱化过程:交换性钠或交换性镁不断的进入土壤吸收复合体的过程,又称钠质化过程。
富铝化过程:热带、亚热带地区土壤物质由于矿物的风化,形成弱碱性条件,随着可溶性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盐基及硅酸的大量流失,而造成铁铝在土体内相对富集的过程。
灰化过程: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湿润的条件小,土壤中铁铝与有机酸物质螯合淋溶淀积的过程。
隐灰化:当灰化过程为发展到明显的灰化层出现,但已有铁铝等物质的酸性淋溶有机螯迁淀积作用。
漂灰化:灰化过程与还原离铁离锰作用及铁锰腐殖质淀积多现象的伴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