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小说研究课件第二编清代小说

明清小说研究课件第二编清代小说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 而作为小说史的背景,清代读书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则更 是我们关心的重点,决定此状态的诸因素中,则有以下数种为重要 而具有时代之特色: 一、异族入主与民族压迫。 二、强力的思想统治与事实上的思想分化。 三、社会生活发生的诸多变化。 二百六十余年间,前面的异族入主,后面的列强入侵,都对整 个社会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而经济、政治、文化自身的演变发展也 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其间尤应注意的社会生活变化 如: 1、宗族制度的变化及影响力的加强。 2、性别观念一定程度的变化。 3、游幕现象空前。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二章 小说创作的演进与小说观念的变化
有清一代,自1644年定鼎北京,至1911年武昌首义废除帝制, 历时近三百年,综合来看,可划分为四个时期:明清之际(截止于 康熙17年前后)、清代前期(截止于雍正末年)、清代中期(乾隆至道 光20年前后)、晚清(道光末到宣统末)。而文学活动——包括小 说的创作,也大体可以就此四个阶段来考察其演进、变化。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二章 小说创作的演进与小说观念的变化
康熙十七年,吴三桂病死,三藩之乱基本平定,清廷诏举博学 鸿词,顾炎武等坚拒,而朱彝尊、赵执信等年轻名流于次年应试得 官,这象征着老一代遗民们完全被挤到了社会的边缘。事实上,易 代之际的老一辈作家至此也已经凋零殆尽(易鼎时担纲于文坛的钱 谦益、吴伟业、冯梦龙、金圣叹、袁于令、周亮工、宋琬、冯班等 均已辞世,李渔等也入残年),而十八年洪昇《长生殿》初稿成, 毛批《三国》面世,更重要的是蒲松龄《聊斋志异》初次结集,自 作《聊斋自志》,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代新人步入了文坛中心, 历史进入了又一个阶段。
一、乱世的自遣与自娱 顺治二年(1645)至康熙十七年(1678)的三十余年,对于 汉族文人来说,是个天崩地裂的年代。明鼎倾覆,满清入主,这三 十余年贯串着反抗与镇压的激烈民族冲突。惨烈的现实极大地震撼 了有血性的汉族文人,作为民族志士,他们或积极或消极地抗拒异 族统治;作为文学家,他们便把忧患意识、反思精神、批判态度融 入文学的写作。另一部分下层文人,则走上了自娱娱人的逃避现实 之路。而随着时光的流逝,统治渐趋稳固,反抗几乎失去了意义, 简单的民族主义遗民情绪也便逐渐淡化。
从题材上看,清初的小说创作延续晚明而有新变。其主要类别 有时事小说、名著续作、才子佳人小说和世情短篇。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章 小说创作的演进与小说观念的变化
时事小说有《剿闯通俗小说》、《新世弘勋》、《铁冠图》、 《海角遗编》、《海角遗篇》、《樵史通俗演义》等,此类小说的 写作动机,用《梼杌闲评》作者的话讲,就是“目击时艰,叹奸恶, 真堪泪滴” 。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一章 社会文化背景 清代是一个总结的时代。 由于居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终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位序中,历 代思想文化的成果都成为这一时代才俊之士借鉴的对象,从而使得 清文化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总其大成的面貌。 清代又是一个转变的时代。 清初,西方的科技及思想即已有相当的传播、影响。传统的学 术思想受到社会政治生活“天崩地解”剧变的冲击,也有一些前所 未有的气象出现。而到了道、咸以后,一方面是西学东进,一方面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艰难挣扎,两种异质文化在碰撞、也在融汇,更 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蜕变、更新,渐次获得了与传统既相关联又迥乎 不同的新的内容与性质。 这两个基本的特质,无论在白话小说还是在文言小说的创作中, 都留下了十分明显的印记。
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少有的一篇创作动机论。自我表现, 逞露才学,实现白日梦(黄粱事业),讲得再清楚没有了。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二章 小说创作的演进与小说观念的变化
以才子佳人类小说的内容相印证,这完全可以看作是这一批作 家的共同心声。这批作家中最重要的是天花藏主人,所作《平山冷 燕》《玉娇梨》也是其中文字水平最高的。更重要的是,这两部书 的情节结构成为了此类作品的基本模式,无论其功过怎样评判,在 小说史上的影响无疑是无法忽视的。大体未出才子佳人的范围,但 又别具机杼的,是《金云翘传》。其中隐含的伤时感世之意,是时 代感伤文学的先声。尤可注意的是,此类作品在国内自古至今一向 评价不高,但颇有几部在国际上产生相当大影响的,如《金云翘 传》、《平山冷燕》、《玉娇梨》和稍后的《好逑传》。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二章 小说创作的演进与小说观念的变化
名著续作主要有《后水浒传》、《水浒后传》、《续西游 记》、《续金瓶梅》等。为名著作续,固然不是多么高明的创作途 径,但也不是一条容易走通的路。相比之下,《水浒后传》与《续 金瓶梅》把时代的感慨寄托于小说写作,以古讽今,颇有时代悲凉、 沉重的气息。丁耀亢的《续金瓶梅》同样借金写清、借古写今,对 金兵的烧杀抢掠大加抨击,对时代悲剧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与思考。 其中有这样两段:
因上帝恨这人人暴殄,就地狱轮回也没处报这些人,以此酿成 个劫运,刀兵、水火、盗贼、焚烧,把这人一扫而尽,才完了个大 报应。这天地的大劫,要翻覆这乾坤,出脱这些恶业,因此使生的 死,死的却生;富的贫,贫的却富;贵的贱,贱的却贵;巧的拙, 拙的反巧。……
令人吃惊的是,关于“上帝”的说法,和同时代的《豆棚闲话》 如出一辙,显示出明末清初基督教文化对士人们的影响。
第二编 清代小说:逞才、寄托、炫学 ——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
第二章 小说创作的演进与小说观念的变化
才子佳人小说的勃兴是这一阶段小说发展最值得注意的现象。 与上述两类小说的贴近现实、寄托愤慨完全不同,才子佳人小说的 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下层文人于穷极无聊中的自娱娱人。正如天花 藏主人所言:
贫而在下,无一人知己之怜,不幸憔悴以死,抱九原埋没之痛, 岂不悲哉!……顾时命不伦,即间掷金声,时裁五色,而过者若罔 闻罔见。奄乎老矣。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短其气而又不忍, 计无所之,不得以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凡纸上之可 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上能佐邹衍之谈天,下可补东坡之 说鬼,中亦不妨与玄皇之梨园杂奏……而所受于天之性情,亦云有 所致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