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明清小说重点总结一、填空题和名词解释1.徐渭: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别署天池生、田水月等。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徐渭有杂剧《四声猿》,即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剧组成的合集,被誉为“明曲之第一”。
四剧之中,尤以《狂鼓史》成就最高。
2.吕天成的代表作:作传奇《烟鬟阁十二种》,杂剧八种,今存杂剧《齐东绝倒》一种,他的戏曲理论著作《曲品》,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他确立了吕天成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3.王骥德的代表作:杂剧《男王后》,他的《曲律》四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关南北曲的论著。
4.明代三大传奇:A、嘉靖、隆庆年间,先后产生了著名的“三大传奇”。
B、三大传奇分别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阙名的《鸣凤记》5.吴江派:明代年后期,在沈璟的周围形成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即吴江派。
主要作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沈自晋等。
沈璟,吴江派的领袖人。
他的戏剧理论主张:一是剧本创作必须在音乐上“协律”,即所谓“合律依腔”;二是强调语言必须本色。
这两点也是吴江派共同的理论主张。
沈璟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沈璟过分强调音韵格律,主张宁肯“不工”,也要“协律”。
他提倡戏曲语言要“本色”,原本意在反对明初的骈俪颓风,但由于他把“本色”狭窄地理解为只是采用“俗言俚语”、“摹勒家常语”,也产生了弊病。
戏剧作品:沈璟——前期《红蕖记》、《埋剑记》、《双鱼记》,后期《侠记》、《桃符记》、《坠钗记》、《博笑记》顾大典——《青衫记》卜世臣——《冬青记》袁于令——《西楼记》、《金锁记》、《鹔鸘裘》、《长生乐》(合称《剑啸阁传奇》)沈自晋——《一种情》、《望湖亭》、《翠屏山》6.临川四梦:浪漫主义剧作“临川四梦”通过神游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是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的惯用手法。
他四部名著《牡丹亭》(又称《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都从写梦开始,他出生于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市),所以他写的这些剧本合称为“临川四梦”。
7.公安派:晚明诗歌、散文领域中,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其代表人物是袁宗道、宏道、中道三兄弟,他们是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故称公安派。
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隆,是这一派的领袖。
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
8.三言二拍:冯梦龙一生精力,主要从事通俗文学的研究、整理与创作,成就卓著,为古代文人中所罕见。
而最重要的成就,是编著“三言”。
《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分别刊刻于天启元年前后、天启四年和天启七年,各四十种,共计一百二十篇。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吴兴)人。
《拍案惊奇》(又称《初刻拍案惊奇》)撰成于天启七年,四十卷四十篇;《二刻拍案惊奇》是因前书印行后受到普遍欢迎,应书商之请续作,完成于崇祯五年。
9.茶陵诗派:茶陵诗派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一种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主张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律,创作了一批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
对台阁体有所冲击,对前七子有所影响。
二、答问题:1.简述前后七子文学主张及影响。
(1)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其文学主张是:①在抨击宋儒理学造成古诗文精神丧失的同时,李梦阳提出文学应主“情”的观点。
②主张模拟前人诗文格调。
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目的是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力图恢复文学自身的独立地位(2)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
他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继承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
2.《四声猿》的艺术特色。
(1)袁宏道《徐文长传》说,《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
”“绝异”的实质,首先就在于《四声猿》贯穿着一种“狂傲”的叛逆精神。
其次,“绝异”还表现在《四声猿》的曲词艺术和杂剧形式上。
(2)《四声猿》在杂剧形式上的突破有两方面:一是结构体制,或一出,或两出,或五出,使元杂剧的规矩荡然无存;二是曲调体制,或用北曲,或用南区,有时照北曲曲牌联套,有时自出机杼,自由运用,别开生面。
3.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特色。
(1)《三国演义》写人物,与它的截然分明的道德评判相关联,有一种“类型化”的倾向。
他们的品格性情,大都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
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和勤于国事、周瑜的聪明自信和器量狭小。
这种单纯鲜明的性格,犹如京剧的脸谱化表演,容易为读者所把握。
(2)在单一的性格方面上,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夸张的笔法,还是能够把人物写得较为有声有色。
像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节,虽文字不多,却足以令人感佩他的威猛。
写诸葛亮出山的过程,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影影绰绰地虚写他的非凡才能;继而是三顾茅庐,仍是从刘备等三人的眼光中虚写这位“高人逸士”的生活氛围和一种神秘色彩,逗引读者的兴趣;而后才是诸葛亮纵论天下大势,在非常开阔的时代背景上展现他的政治才能,令人觉得他的出山之难,自有贤者不可自轻的道理。
就是像张飞一声喝退曹操数十万大军,虽是过于夸张了些,那种气势却似乎也有可信的一面。
类似这些传奇式的生动情节,给人物涂上了浓厚的色彩,多少弥补了其他方面的不足。
(3)《三国演义》中写得最好的人物却是作为反面角色的曹操。
刘备作为正面道德的代表,被符号化了,除了“煮酒论英雄”借雷声掩饰失等等少数情节,他的言行常让人觉得不可信,这一人物形象因而也缺乏生气。
曹操的形象则不然。
他在小说中看起来好像是个“反面角色”,实际作者对他的豪杰气概是颇为佩服和喜爱的,并未一味丑化他。
因而,小说在写出他的奸诈、残忍的同时,也写出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引纳人才等种种长处。
如第十二回写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惶败逃,“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
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
’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
” 由是得以脱险。
后负伤逃出,众将拜伏问安,他却仰面大笑道:“误中匹夫之计,吾必当报之!”这种处变不惊、在险境中镇定自若的表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多次,形成一种个性特征。
所以,曹操的形象虽然“恶”,却很有生气,他的性格比其他人物显得复杂,也更具有吸引力。
4.《水浒传》艺术成就。
《水浒传》不仅是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而且是中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光辉典范。
《水浒传》凝聚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和民间艺人们的艺术匠心,戏曲了话本,说唱文学及“水浒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经验,又经过作家的创造性加工,熔铸为不朽的艺术精品。
(1)《水浒传》的人物描写:《水》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多达数百,特别是作者以浓墨重彩描绘的梁山英雄形象最为出色,其中堪称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不下一二十个。
个性鲜明,各具风采,是《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大特点。
《水浒传》不仅写出人物的不同个性,而且揭示其不同个性形成的原因。
《水浒传》还善于通过行动和斗争的描写,在动态中刻画人物,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在塑造人物的一些具体手法上,《水浒传》也有高超的艺术技巧。
作者十分注重人物出场亮相的描写,往往人物一出场就处于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
(2)《水浒传》的细节描写:卓越的细节描写,是《水浒传》对小说艺术的一大开拓。
如写林冲《风雪山神庙》作者描写细致,刻画入微,这就有效地缩短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距离,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真实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样的细节描写不仅逼真的显现了林冲精细、冷静和忍耐的性格特点,而且营造出从容徐缓的节奏和冷寂平静的氛围,似乎为即将爆发的激烈冲突着意安排了有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令人“于无声处听惊雷”,其艺术感染力非同寻常。
(3)《水浒传》的结构艺术:《水》的结构艺术也颇为独特,它由相对独立、完整的故事连接而成一个整体。
举例。
(4)《水浒传》的语言特点:①《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全用通俗口语写成的长篇小说。
它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
②《水浒传》的语言虽为市井口语,但并非原始状态的“通俗热闹文字”。
它经过了民间艺人的加工和天才作家的锤炼,在艺术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或者说性格化语言,是《水浒传》语言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它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个性特征的重要手段。
如写宋江开口,十之八九,必讲忠义;李逵出言,一片天真,憨直可笑。
《水浒传》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或细腻,或简捷,或夸张,都显得粗犷俊爽,雄健豪放,具有壮美的风格特点。
5.《牡丹亭》的艺术成就(1)首先是情节结构的特色。
汤显祖曾说过“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为了张扬至情,表象情与理得激烈冲突,汤构思的杜丽娘出生入死,起死回生的情感历程。
以此展现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冲突和调和。
如《游园惊梦》中,杜丽娘在游园时与柳梦梅相遇,醒来却发现这只是南柯一梦,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和失望。
(2)其次是人物塑造的特色。
汤显祖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寻找其喜怒哀乐潜在的根源,并加以细腻深刻,委婉曲折的表现。
还善于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虚构,艺术创造,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3)再次是运用语言的特色。
《牡丹亭》重抒情,重意境。
总体语言是文学语言而不是生活语言,是剧诗而不是口语。
如《惊梦》中首句云“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荡春如线”“以游丝一缕,逗起情丝,发端一语,即费如此深心”。
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典型的文学语言6.《西游记》艺术特色寓于庄谐的游戏之笔,是《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最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
(1)从情节方面看,吴承恩在长篇巨制中戏笔与幻笔相兼,构思出一系列奇瑰绚丽的幻想,既有现实的真实感,又有神魔世界的奇异感和生动性。
《西游记》不仅如此,游戏笔墨还使吴承恩摆脱了传统的拘谨和因循的模式,用诙谐幽默的笔调设置了许多妙趣横生的情节,他们通过师徒,神佛,妖魔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展开,即各自独立,又环环相生,波澜起伏,因果分明。
《西游记》再次,用游戏笔墨刺世泄愤,是吴氏首创。
《西游记》他寓庄于谐,善谑善讽的艺术个性,在《西游记》的情节构思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2)形象塑造。
《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形象大都有定型的性格,然后通过虚构的情节、幻想的环境多侧面、多层次的渲染、强化和丰富这种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