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安电影中的恋父情结

李安电影中的恋父情结


以至青春期的 “ 成长、 独立、 冲突” 的问题在非青春期反
复重现。
一、父亲三部曲:在冲突中依恋
( ) 1 2,喜宴》 19)( 9)( 推手} 9 ( ( 3,饮食男 ) 1 4, 9 女} 9 ) (9
李安最初执导的三部影片都是以父亲为主角的, 因此常常 被称为 “ 父亲三部曲” 。在这三部电影中,凸现出的都是 表面宁静而内在冲突强烈的家庭矛盾。 表面上看来, 这些家庭矛盾似乎是儿子 ( 女儿) 与父 亲两代人在文化、 价值观, 或者生活方式的冲突, 但实质 上, 在这些矛盾下面, 掩盖着的是父子之间更深层面的冲
优雅的超越。
而与父亲的高大形象相比, 在三部影片中, 儿子 ( 女 儿) 的形象都不那么光彩, 推手》中的儿子是一个只顾 《 工作的 “ 香蕉人” ,虽然是出于无奈, 但依然用不光彩的 手段企图赶父亲出家门; 《 在 喜宴》中, 儿子是离经叛道 的同性恋; 《 而 饮食男女》中, 几个女儿要么幼稚新潮, 要么性压抑, 最早想独立的二女儿也最失败, 感情备受挫 折,成为孤独的女强人。 , 与对父亲形象近乎膜拜的打造相一致的, 是父亲三部 曲的视角。 父亲三部曲都是从父亲的视角出发, 父亲的眼 光无所不在,李安在电影中更侧重的不是表达儿子 ( 女 儿) 的苦衷, 而是展示父亲的内心, 表达的是父亲的期望, 揭示父亲的情感。 父亲在家庭、 社会价值观, 甚至精神境 界方面, 以压倒性的强势, 将试图与之对抗的儿子( 女儿) 最终变成驯服的对象, 父亲对现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精神的不相容和潜在的批判开始内化成儿子 ( 女儿) 对自 己价值观自 觉的自 父亲三部曲中, 责。 儿子 ( 女儿) 以试 图离开父亲为开始, 最后却都以内心和情感上对父亲的再 次回归和依恋而结束。 父亲牢固地占据儿子 ( 女儿) 精神 世界的主体,成为他们难以逾越和消除的超我。 这种状态导致儿子 ( 女儿) 成长的停滞甚至退化, 在 《 推手》里,出现儿子自 我崩溃的场景, 本身要承担极大 工作压力的儿子因为父亲的出走而心力交瘁, 烂醉如泥, 以头撞墙, 嚎陶大哭。 《 而 喜宴》中, 同性恋的儿子为了 满足父母期望而谁备举行婚礼的早上, 父母和儿子一起来 到床上, 以一种儿童化的姿态再次回归父母怀抱, 亲昵地 接受父母的抚摸…… 但同时, 成长中的儿子对父亲的看法也逐渐深入。 在 父亲三部曲中, 也从儿子 ( 女儿) 的视角发现了父亲的欲 望。 无论是 《 推手》 中一面感怀妻子一面要儿子帮助自己 寻找第二春的父亲, 还是 《 喜宴》 中父亲对传宗接代的执 著本身就带来强烈的性的意味, 以及 《 饮食男女》中最后 和女儿的同学共结连理的父亲,儿子 ( 女儿)确实看到, 父亲, 不仅是长辈、 是道德的化身、 是权威, 同时也是个
突。
在《 中, 推手》 表面上是由于父子各自 所代表的文化 不同造成了矛盾, 但真正的冲突核心其实是儿子的中西合 璧的家庭与父亲安享天伦的期望;《 喜宴》里, 儿子的同 性恋的爱情观与父亲的传统价值观造成了矛盾, 根源却在 于儿子同性恋的状况与父亲想有孙子传宗接代的期望冲 突; 饮食男女》中, 《 矛盾的发生也是由于女儿们因为性 欲和婚姻而想离开家的愿望与6居的老父试图维系大家庭 w K . 的愿望发生冲突…… 在这里, 儿子( 女儿) 都重复着一个同样的行为动机: 离开家庭, 拥有自己的爱情婚姻, 独立的生活。 而父亲也 都对儿子 ( 女儿) 有一个相对固定 ( 执) 固 的期望: 不要 离开家庭, 共住一起, 或者是要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父 子两辈的核心词语都是家庭 ,区别在于, 一个是要离开,
学苑论坛
R v e s f i m c d m e e iw o Fl A a e i s
责任编辑 :张文燕
李安电影中的 “ 恋父情结”
T e ca p x i Moi h Eet C m l oLA ' v s l/x u n eY ua / n
二、西方三部曲:儿子的探索
“ 父亲三部曲”之后, 李安进入好莱坞, 拍摄了三部 以西方人为题材的影片,我们姑且将之称为 “ 西方三部 曲” 。如果说父亲三部曲是直接而集中地探讨父子关系, 那么西方三部曲可以看作李安比较间接地、 寻找新的 试图 方向和角度来探索父子关系的阶段。 《 理智与情感》(95 , 19 ) 以英国经典家庭题材的小说 改编的影片, 反映了以两姐妹为代表的两种不同的爱情观 念, 一个崇尚理智, 获得良配, 一个崇尚情感, 偏偏感情 失败。 表面上是两种爱情观念的冲突, 实际上更是一种青 春期成长中人生价值取向的冲突。 理智和社会化规则, 实 质代表着的是超我和现实, 而放纵的无理性的最终失败的 情感则是自 我的代表。 在理智与情感的交战中, 情感的失 败, 也代表着自 我的失败。《 理智与情感》延续了之前父 亲三部曲的冲突中子女自 我的软弱和失败, 也解释了李安 影片中一贯的对情感的压抑。 而《 1 7, 冰风暴》( 9) 则似乎是第一次试图直面父亲 9 的尝试。影片讲述美国7 年代性解放的时期, 0 性解放的 父母疏于照顾子女, 终于在一场可怕的冰风暴中, 失去了 自己的儿子。在父亲三部曲中, 一直在 “ 理想化的父亲” 形象下遮遮掩掩着的“ 欲望父亲”第一次站到了前台, , 而 以往一直在父亲三部曲里内疚的儿子成为受害者, 并且发 出哀鸣。 影片指责父亲给儿子造成的伤害、 父亲没有尽到 责任、 父亲没有照顾好儿子 ( 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控诉在 《 推手》 中儿子情绪崩溃的时候也出现了) 父子关系的温 , 情脉脉的面纱仿佛突然被撕开, 儿子第一次作为受害者说 出了父子关系的另一面, 那是与所谓的温情和爱完全绝缘 的可怕的残酷和冷漠。 也许是无法承受 自已看到的真相的可怕, 李安接着执
提要:本文分析了 李安已经拍竣的八部电 影,认为在这些影片中,贯穿着一种心理情结:子女与父亲之间既依恋 又冲突的,刘缠难解的心理情结— “ 恋父情结” ,而对这种情结的探索也使得样式丰富、题材多样的李安 电影具 有独特的 视角和个人特色。 关键词:李安电 恋父情结 依恋 冲突 成长 核心情感 影 李安, 国际影坛一位卓有成就的导演, 其电影作品样 式丰富, 题材多样, 包括了文艺片、 西部片、 武侠片、 科 幻动作片等片种; 题材则涉及到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传统 与现代的冲突、家庭关系和伦理道德、情感与理性的冲 突, 欲望与社会规则的冲突等诸多命题……但笔者认为, 在这些纷繁的表象下面, 作为一个以商业为 “ 而以人 壳” 文精神为 “ 核”的电影 “ 作者” 李安的所有作品中贯穿 , 着的核心命题实际是颇为一致的。 笔者认为, 在李安的所 有电影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络 与父亲之间既 依恋又冲突的,纠缠难解的心理情结一一 “ 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本来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经典的心理名 “ 词, 指女性在成长阶段对父亲过度依恋的心理状态, 而本 文在这里使用这个名词, 所指的并非这种特定含义, 而是 其字面含义) 而正是对这一情结的认识和探索成为贯穿 。 李安所有电影的原动力和核心情感。
一个是要维系。 儿子 ( 自 女儿) 组家庭或者试图开始恋爱婚姻, 意味 着子女要离开父母, 独立成人, 而这些行为却反复地与父 亲的 “ 期望” 发生着矛盾, 这种矛盾形成父亲三部曲所有 外在冲突的核心。 大凡少年青春期, 都有一个必经的阶段, 就是开始与 父母对抗, 重新认识父母, 与父母区别开来, 形成 自己独 立的眼光和个性, 以达到自 身的独立和成长。 但在李安电 影中的儿子们 ( 女儿) 都已经不是青春少年。他们在工 , 作、生活上似乎都完全是成人, 但与其他成人不同的是, 他们似乎与以父亲为代表的家庭( 由于这些家庭的母亲大 都“ 不在场”或缺乏影响力)的纽带比一般人更为紧密,
万方数据
有欲望的男人, 而且, 是个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男人, 他 们的欲望, 本身也是隐讳的、 遮掩的, 因为这些欲望与他 们本身道德高尚的形象和表面洛守的传统伦理是相冲突 的, 而父亲自 身这种不满足的状态也强烈地影响到他们与 子女的关系。 在父亲三部曲中, 父亲的欲望在 《 推手》中 遮掩并受到挫折, 《 在 喜宴》中隐晦而婉转, 只有在 《 饮 食男女》中, 父亲不是通过女儿, 而是自己去实现自己的 欲望, 娶到了一个自己想要的女人。 而女儿们的命运也因 此比前两部有了不同, 其中两个女儿都顺利地拥有了自己 的家庭。 在这里, 李安似乎触及到父子关系中更深入的部 分, 那就是, 父亲对子女的期望与父亲自 身未满足的欲望 的关系。但也因为如此,在父亲三部曲中,儿子 ( 女儿) 与父亲的关系更加混乱, 因为, ( 无法统一父亲的 他 她) 形象, 在他 ( 的心里, 她) 出现了三个父亲: 对自己有期 望的现实中的父亲, 对人生观、 价值观、 精神追求有重大 影响的 “ 理想父亲” 还有一个则是暗藏的、隐晦的、重 , 视自己的私欲并期望儿子去完成的 “ 欲望父亲” 他 ( 。 她) 依恋 “ 理想父亲” 但又排斥 “ , 欲望父亲” 同时又在 “ , 期 望父亲”的冲突中充满了 挫败感。 这一切让父子之间的关系充满迷惑、 混乱, 也因此更 加难以分开。
万方数据
在父亲三部曲中, 父亲对儿子 ( 女儿) 有一个非常强 烈的 “ 期望” 这些期望非常耐人寻味。从表面上看, , 这 些期望似乎都是完全合乎中国传统伦理和人情, 具有天经 地义的正确性, 但是, 当这些期望与儿子 ( 女儿) 的具体 情况连接在一起, 却都与儿子 ( 女儿) 自由意志选择的生 活道路尖锐对立, 成为 “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比如: 《 推手》中, 在 儿子选择的美国妻子与格守中 国传统生活方式的父亲完全无法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 但 父亲依然渴望传统的共享天伦; 《 在 喜宴》中, 儿子是同 性恋, 但父亲却期望他去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饮食男 《 女》 父亲希望维系大家庭, 里, 但三个青春勃发的女儿渴 望爱情, 渴望婚姻, 渴望离巢……父亲的这些期望似乎完 全合理但又确实完全与儿女的现实和个性脱节, 造成的结 果是冲突强烈的两难局面: 儿子 ( 女儿) 要么是不能按照 自己的意愿生活, 要么就是无法完成父亲的期望。 在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 所有的表面冲突到最后似乎 都妥善解决了,而且这种冲突的解决又都缘于父亲在文 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上做了妥协和退让,“ 允许”了儿 子( 女儿) 的独立生活, 但三部影片结束的时候, 留在观 众心里的却绝非儿子胜利的欣喜, 而是父亲悠长而深沉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