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授课教师:胡蓉一、内容分析:(一)内容的作用与地位:《渡荆门送别》是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文学习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四篇文章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学习这些文章,可以激发同学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1.朗读中,感知内容。
2.学习合作中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快速背诵本诗全文。
情感与态度: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在朗读中解决生字词意,了解文章大意。
难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思路:本文是一篇送别诗,写的是李白年少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表达了对故乡的留恋之情。
学习本篇文章,既要解决古诗中字词语句的翻译问题,又要分析文章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所以设计说读品练背写五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
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和目的活动1:新课引入激发学习兴趣,自然地进入课堂的学习。
活动2:新课讲解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3:课堂小结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体味感情。
活动4:课堂作业提高学生想象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导入话题:以“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来引入本堂课唐诗“送别”主题环节一说一说作者及本课古诗介绍 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创作情况3.写作背景板书题目检查预习: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作者及作品资料。
教师总结介绍:(展示幻灯片p1-p4)学生通过自主预习了解诗人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领学生自然地走进本节课堂的学习新课讲解环节二读一读课文,把握文意 1.词语积累(展示幻灯片p6)渡远、来从、楚国、尽、江、大荒、天镜、云生、海楼、仍、怜 2.整体感悟(展示幻灯片p7)小组合作:1.每组负责一句诗中字、词、句的翻译。
2.每组推举代表复述本段内容。
3.每组推举一个组员概括本段内容。
环节三品一品语言教师示例:《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教师播放幻灯片(p5)学生大声自齐读课文,教师听读并对诗歌阅读的停顿与感情基调进行指导。
学生以六人为一小组,边讨论边做笔记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语言1.检查自主预习的情况。
2.培养学生体悟文章的能力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体会尾联中的妙处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环节四练一练 1.请依次写出这首诗押韵的字:__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渡远荆门外()A.通过B.载运过河C.渡口D.渡船(2)山随平野尽()A.全B.消失C.死D.用力完成(3)仍怜故乡水()A.怜悯B.怜惜C.怜爱D.怜恤 3.选出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D)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它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图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
“入”则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
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与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环节五背一背全班尝试背诵全文学生口头作答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背诵任务学生通过练习,掌握重点词语课堂小结《渡荆门送别》:表达对长江中游秀丽景象的赞叹和对故乡的留恋。
播放古诗朗诵视频,再把握文章的大意,体
次总结全文会文章主题。
课堂作业布置作业展开丰富的想象,请用现代汉语将《渡荆门送别》扩写为200字左右的文章。
学生课外完成,教师检查、讲评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四、板书设计12. 渡荆门送别李白(唐)首联叙事颔联远景颈联近景尾联抒情
复制
文字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