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陕西省人民医院 图书馆,陕西 西安 710068)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博弈及平衡3 摘 要:政府信息公开可以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不断满足,但同时公民隐私权被侵害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两者间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内涵、保护制度,两者冲突的探讨,指出平衡两者利益,协调两者冲突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政府信息;信息公开;隐私权;知情权Abstract:Govern ment infor mati on discl osure can ensure that the citizen ’s right t o know is constantly satisfied .However,the possibility of infringing upon citizen ’s right t o p rivacy is si m ultaneously increased .The conflict be 2t w een the m has become an unavoidable issue .This paper,by exp l oring the connotati on and the p r otecti on syste m of and the conflict bet w een the right t o p rivacy and the right t o know in govern ment inf or mati on discl osure,points out the app r oach and method of balancing their interests and har monizing their conflicts .Keywords:govern ment inf or mati on;infor mati on discl osure;right t o p rivacy;right t o know3本文为陕西省社科信息学会科研培植项目“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hshx0703。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机构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允许用户通过查询、阅览、复制、下载、摘录、收听、观看等形式获取各级政府部门所控制的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的本质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知情权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理论基础。
在政府信息公开中,国家应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以确保公民知情权的不断满足。
由此,相对消极被动的隐私权常常受到积极主动的知情权的侵入,两者间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深入研究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关系,寻求协调两者冲突的途径是政府信息公开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政府信息公开中知情权的内涵及其制度保护111 知情权的内涵及内容知情权,又称为知的权利、知悉权、了解权,指公民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的权利。
知情权的概念有广义、狭义。
广义的知情权泛指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狭义的知情权仅指公民知悉、获取官方信息的自由和权利。
一般情况下,知情权是指广义的知情权。
知情权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及其他组织。
知情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是公民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人身权的重要保障。
知情权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3类:①知政权。
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知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及背景资料,了解国家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权利,它是实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性权利。
②社会知情权。
公民依法有权知道其所感兴趣的各种社会现象、商业信息的权利,有权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③个人信息的知情权。
公民有权了解各种涉及本人的有关信息,或法人及其他组织有权了解其内部工作人员和即将成为其内部工作人员的有关信息的权利。
112 知情权的制度保护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最先由瑞典在200多年前确立。
1766年,瑞典颁布了《出版自由法》,成为世界上最早以法律规定知情权的国家。
但真正引起各国广泛关注是20世纪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国家专门制定了信息公开法,以实现宪法所确立的信息自由权原则。
1951年,芬兰制定了《公文书公开法》;丹麦与法国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行政公文书公开法》等信息公开制度;1966年,美国制定了《信息自由法》,从法律高度规范了信息公开制度,使知情权成为较为完整的法定权利,从此,知情权在美国被作为一项基本权利来看待。
此后,一些国家有关知情权的立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美国的做法,把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当成实现知情权的主要模式。
1982年,澳大利亚颁布了《联邦信息自由法》;加拿大颁布了《信息公开法》;1996年,韩国制定了《公共机关信息公开法》;2000年,英国颁布了《信息公开法》;2001年,日本实施了《信息公开法》;2008年5月1日,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等。
国际社会出现的制定信息公开法浪潮,从欧美到亚非乃至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这些对有效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保障民众充分合理获得政府信息的权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99年10月欧盟委员会组成了专家小组,讨论制定有关信息自由方面的法律问题,并拟定了法律草案。
2000年7月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通过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其目标之一就是增强政府管理的透明度和责任心,要求各国营造一个信息社会必需的、透明的、可预测和非歧视的政策法律环境。
在各国、各地区已经建立或拟定中的政府信息公开法中,都强调通过信息公开制度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公民对国政的参与度,使公民作为知情权的主体享有要求政府公开除法定保密范围之外的信息。
2 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的内涵及其制度保护211 隐私权的内涵及特征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对自己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私人信息和私人事务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是自然人出于其个人信息不被他人非法知悉、收集、公开、利用而对这些信息开展保护与控制的法律状态。
政府信息公开中的隐私是指国家机关公开所保管的档案或记录中涉及的有关个人的信息,主要包括个人资料与个人领域中的日记、通信等。
政府信息公开中个人隐私权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隐私的保密权、知悉权、利用权、真实权4个方面。
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的特征是:①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并不能成为隐私权的主体。
隐私权概念的提出是为了保护个人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与空间,使人们能在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和紧密的时代保持一定范围的宁静,是一种对人格尊严和人格利益的保护,如果对私人秘密进行揭露与传播,会给人们造成精神上的损害。
②隐私权的客体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私人信息也称个人情报资料;个人资讯包括所有的个人情况、资料;私人活动是一切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
③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受公共利益的限制。
隐私权本质上是保护纯属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这就意味着个人隐私权的使用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利益。
在一些与公共利益产生严重冲突的情况下如果继续赋予其隐私权,将会对国家及人民的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因此隐私权的保护无论是政治上的权利还是法律上的权利,必然受到公共利益的限制。
④隐私权的内容具有隐秘性和真实性。
隐私权作为一种不愿公开私人领域秘密或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其内容必然具有秘密性。
同时其内容均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具有客观真实性。
⑤隐私权是一种支配权,可在一定程度内自我放弃。
权利人可在一定范围内披露自己的隐私,也可允许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介入自己的私人领域。
212 隐私权的制度保护隐私权是指维护权利主体人格尊严的权利,由于隐私权保护对象及其内容的特殊性,因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隐私权正在成为一种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广泛承认与保护的公民基本权利。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
美国于1970年制定了《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
此外,美国还有专门针对特定领域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特别立法,如《电子通讯隐私权法案》、《有线通讯隐私权法案》、《录像带隐私保护法案》、《电话用户保护法案》、《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等。
其他国家也相继开始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
1970年7月,法国立法机构增补了民法典第9条,确认个人私生活是受民法保护的权利或权益,法国公民的隐私权保护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1978年法国通过了一项有关资料处理的法律规定:资料的处理不得损害个人身份、私人生活以及个人和公众的自由,使个人隐私得到了更完善的保护。
在德国,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为新宪法确立了一般人格权,从而使隐私权逐渐确立了其地位[1];1970年联邦法国黑森州《个人资讯保护法》,1977年联邦法国《联邦个人资料保护法》。
此外,还有1982年加拿大《隐私权法》, 1984年英国《数据保护法》,1987年芬兰《个人资料档案法》;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修改民法典,确立“个人尊严及两性实质平等”为民法最高准则,公民私生活被理解为受民法保护的人格权,1990年日本《关于保护行政机关与电子计算机处理有关的个人信息法》等。
在我国,《民法通则》对隐私权原则地规定为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的两项司法解释,将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认定为是侵害他人名誉权的一种行为。
宪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有关司法解释都表明了承认公民隐私权的态度。
如《民事诉讼法》第12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也再次强调:“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隐私权作为一项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权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也指出:“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
此外,《欧洲人权公约》、《美洲人权公约》、《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等国际或区域性公约中也有了隐私权方面保护的专门规定[2]。
3 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的原因1)本质特征的冲突。
政府信息公开中隐私权的本质特征是行政性,国家机关保管或公开个人信息的目的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出于对国家或社会事务管理的需要。
这种公共管理领域国家机关对信息公开权的行使必然与原本属于民法层面的,由个人享有的具有独占性、专有性特点的隐私权的行使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