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二: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平衡一、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一)知情权的概念知情权是指公民享有通过新闻传媒等多种途径了解或知晓政府工作的法定权利。
它包括公民对政府所管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事务信息的了解或知晓,即政府在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中,制作、拥有和获取的信息。
(二)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它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维护权和隐私支配权。
(三)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表现1、官员的隐私权保护与公众的知情权要求2.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与公众的社会知情权要求二、如何协调隐私权与知情权(一)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处理原则社会政治及公共利益原则;权利协调原则;人格尊严原则。
(二)我国协调两权的措施(三)新闻媒体的平衡者角色1.权利冲突的平衡者:既要尽可能采集到新闻信息以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以保证其实现其公民的知情权,实现媒体对社会的舆论监督,又要做到在采写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尽量不侵犯被报道者极其相关人员的隐私。
2.新闻媒体的道德约束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尊重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信息的报道者,要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报道,作为信息搜集者,将主客观分开,避免“媒体审判”;作为舆论的监督者,要有较强的侵权后的补救意识,及时进行更正与答辩。
三、结语在我国未来的立法中,尤其是在具体案例的裁判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对不同的权利的保护平衡,坚持权利协调原则,以尽可能地满足双方的权利要求。
而作为媒体和媒体工作者,则要求他们在冲突和矛盾中进行传播活动时,要以法律精神、法制原则及自己的良知把握好尺度,既要讲出事实真相,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促进法律健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又要游刃有余。
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平衡伍思霖(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庆401120)[摘要] 在社会传播体系中,以媒介报道为中介的公民的知情权与隐私权往往由于各自的利益取向而存在多方面的冲突。
立法亟待完善,媒体致力冲突平衡者的扮演:一方面,职业道德要求新闻工作者尽量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法律和社会道德要求新闻作者尊重公民的隐私权。
新闻媒体夹在本身就处于对立地位的两权之间,像是一个天平,左右晃动,依赖法律协调,依赖道德约束,在两权的冲突中找寻平衡,寻求安身立命的缝隙,促进我国的法制进程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隐私权;知情权;传播活动;权利冲突;冲突平衡一、知情权和隐私权的冲突(一)知情权的概念最早提出知情权这一概念的国家是瑞典。
1776年瑞典新闻法中提出“公开原则”,要求政府文件应向公民公开。
1945年前后,美国记者肯特·库伯(Kent Copper)最先使用“知情权”一词。
他针对当时美国政府权力不断膨胀的状况,呼吁官方尊重公众的“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并建议将之推升为一项宪法权利。
按其给出的定义,知情权是指公民享有通过新闻传媒等多种途径了解或知晓政府工作的法定权利。
它包括公民对政府所管理的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事务信息的了解或知晓,即政府在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各项活动中,制作、拥有和获取的信息(不包括依法应保密的信息)。
尤其是事关公民权益或利益的重要信息,公民都有权利知晓,政府也有义务将其披露公开,使公民得以了解或知晓。
[1]而法学研究者们则认为,知情权通常是指一个人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的权利,包括知道与自己有关的事务(如自己的档案资料)或自己有兴趣的事务(如新闻)。
“知情权主要属于公民依法享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公权),但也具有一定成分的民事权利性质,尤其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更是公民作为民事主体不可缺少的民事权利(人格权之一部分)。
”且知情权通常应该包括知政权、社会知情权与个人信息知情权三种。
[2]美国学者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认为,知情权涵盖了两个视角:一是从公众与政府的关系出发,主张公众有从政府获知各种公公信息之权利,二是从媒介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媒介有从当权者哪里获得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3]在我国尽管知情权还没有规定为一项法定的公民权利,但是我国的宪法却对知情权有着保障。
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的这条权利规定,显然包括作为权利主体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知情权,知情权是公民实现其他民主权利的基础。
如果人们连知情权都没有,就更谈不上行使其他权利了。
而新闻媒体也具有知情权,它们的权利不是天生就具有,而是公民赋予的。
换句话说,新闻媒体是公民知情权的载体。
通过它们,公民才能更好地实现了知情权利。
(二)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它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维护权和隐私支配权。
隐私权的立法宗旨在于公民有权隐瞒、维护自己的私生活秘密并予以法律保护,放置任何人非法侵犯。
知情权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知的权利,有权依法知悉和获得信息,满足其知的需要。
依据这样两个权利,人民一方面希望知道更多别人的事情,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事情让别人知道,两者之间,即产生相当的矛盾与冲突。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隐私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法律概念,而是通常被纳入名誉权进行保护。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和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
《民法通则》没有直接规定对公民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但规定的公民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为司法解释留下了较大空间。
一般认为,隐私权应当属于人格尊严的一部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第一款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8月7日)中再次强调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把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范围,使得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显得先天不足。
(三)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表现1、官员的隐私权保护与公众的知情权要求国家官员的隐私权由于担任公职而受到限制。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一个判例就已指出,“公职候选人私生活状况对选民公开,乃为公共利益所必需,在此种情况下,该权(即隐私权)并不存在。
献身公共事业,其私人生活无法与其所从事之事业完全分开者,则该权利亦不存在。
”①[5]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高级官员的学历、行为背景、个人品德及工作能力等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社会普通公民知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的隐私权应受到限制是由于他们的许多隐私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利益的一部分,已成为自然人的民主权利(包括知情权)所指向和要求披露的对象。
[6]2.公众人物的隐私保护与公众的社会知情权要求公众人物是在社会生活中广为人知,具有相当高的社会知名度的社会成员。
例如著名歌星、影星、体育明星、著名科学家和文化艺术家、皇亲贵族等。
按照张新宝教授的观点,公众人物可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自愿的公众人物和非自愿的公众人物。
自愿公众人物是指那①Cal.App.297(1931).丹尼尔法官在Melvin v.Reid 一案中的判词。
些主观上直接追求或放任自己成为公众人物并在客观上成为公众人物的人。
此种主观状态可以以明示方式也可以以默示方式即其知悉自己或应当知悉其活动、职业的后果必然使其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对象的方式表示。
非自愿公众人物,其出名或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对象往往不是其主观追求的结果,而是由于某些重大事件的偶然性介入造成的。
他们的公众地位一般而言有一定的时间性,即当一定的新闻热点降温后,这种公众地位也可能丧失,此时非自愿公众人物是否继续延续这种地位的变化可以取决于自己的意志。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国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显著增强,特别是在公民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方面,表现得尤为强烈。
然而,现实生活中,隐私权和知情权又常常会发生激烈碰撞,一部分人要求保护隐私权,另一部分人却要求揭开隐私,满足公众的知情愿望。
比如,《工人日报》日前发表了一则大众话题《让病人反感的床头卡》,文章指出:在病床前的一张小卡片上,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护理级别、疾病名称等一目了然,病人毫无隐私可言。
病人病情是否需要保密,值得商榷。
是的,如果病人得了不治之症,抑或急性传染一类的疾病,肉体已经受到折磨,不希望再遭受精神创伤,病人的这种隐私保护需求可以理解。
但这种保护却是建立在损害其他人利益的基础之上,试想,一个人得了肝炎甚至艾滋病之类,如果保护其隐私而不让他人知晓,一旦被其传染,这种保护岂不有失公允,保护了这一方而坑害了另一方吗?2008年年初发生的香港“艳照门”事件,是典型的隐私权侵权案例。
当然,这个案例中的侵权主体和被侵权主体都有其特殊性,被侵权的自然是公众关注度极高且历来是要求隐私权呼声很高也是历来容易与媒体发生侵权纠纷的“明星们”,而就艳照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来看,其侵权主体则应该不仅仅是艳照最初的发布者,还应该包括网络这一传播媒介以及在网络上疯狂传播艳照的各位网友们。
但鉴于其波及范围之广,煞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我们姑且只将侵权人看作是那个至今不为人知躲在网络世界中的“奇拿”吧。
该案所涉及的隐私内容应该是“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者非法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
” 可是,在此次“艳照门”事件中,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对艳照本身、涉案明星的反应以及对“奇拿”的猜测与寻找上,而忽略了法律规范对此做出的相关规定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措施来解决这件事情。
只听说陈冠希开记者会公开道歉,阿娇暂时退出娱乐圈,却没听说艳照事件的哪一个主角站出来说他要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自己的隐私权。
①美国的詹姆斯·希尔诉《生活》杂志发行人《时代公司》侵犯隐私权案,就体现了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
1952年,希尔及其家属在费城郊区的家中,被三名逃犯软禁达19小时。
事后,希尔告诉记者,那三名逃犯很有礼貌。
1955年,剧①笔者只是想借此案讨论知情权与隐私权在社会实践中的冲突形态的表现,而其中涉及到的香港法律与大陆法律的某些差异,本文对此不多做叙述。
作家海斯将希尔一家的类似痛苦经验,改编为《绝望的时刻》剧本,对希尔用希利尔德一名代替,剧中逃犯有殴打希利尔德,并以《真正的罪案,记起紧张的喜剧表演》为题,报道该剧的演出,且毫不保留地描述该剧为希尔一家悲惨经验的重演,致使希尔一家遭受精神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