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视新闻 策划 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 策划 深度报道

抓住矛盾,紧追不舍
有意设套,引出真相
有意停顿,施加压力
实物取证,追问真相
《新闻调查》
节目要求
1、问题意识:对于调查性采访报道来说,所有进行调查的人和事,都有问题。
2、调查样式:新闻调查报道的不是单个时间或事件的局部,而是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
3、调查手段:调查通过记者来完成,记者既是主体,也是节目的一个结构元素。调查记者,他是调查的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节目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
连续报道
连续报道是对新闻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通过持续报道,不断从新的角度反映新闻事件的进展情况及其在社会上引起的反映,达到集中、突出的效果,引起受众的关注。连续报道是一种快捷、深人报道新闻的报道方法,多用来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或比较突出的典型人物。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指的是围绕同一个主题或问题,把相互关联的典型人物、典型事物组合起来联为一体进行报道的报道方法。这种报道方法,通常把一个大主题分解为若干个小主题,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去表现大主题。
在全球化的今天,“客观公正”已成为国际新闻业的共同标准,是当今统治性的新闻信条,是记者必须遵守的常规做客观性是判断信息可信性的多元标准和可行方法
客观性能较好地解决媒介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媒介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客观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抵御攻击性批评的一种策略程式
选题原则
重大:从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的新闻事件入手来选题。
紧迫:从最紧迫的社会问题入手来选题
适时:选择适合形势需要的题材。
独特:抓热点中的冷门,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找角度。
近核:题材选择要能实现揭示事物真相本质的最终目的。
采访要求
采访准备:掌握翔实的材料
采访实施:展现调查过程
客观:融观点于调查过程中,让观众从事实的逻辑力量中自己得出结论。
过渡到主题
发展主题
结尾
这是采用聚焦法进行报道的一个特色。聚焦法特别讲求首尾的连贯性,它要求如果报道从某位人物写起,就一定要以这个人物收尾,如果报道以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开场,结尾也一定要回到这段场景中,使受众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的感受中,再次回味大问题
新闻策划
新闻策划实践扫描
关于新闻策划的争论及其概念界定
☞广泛浏览
☞分门别类
☞综合分析
☞消化吸收
☞存贮积累
设计问题
☞通用原则
☞辅助公式(GOSS)
☞总体设计
☞屏幕后问题的设计
☞屏幕前问题的设计
拟定方案
☞先期采访方案
☞具体摄制方案
调查性采访
调查性采访界说
调查研究与调查性采访
广义讲,所有的新闻采访都是调查研究
调查性采访,在采访现场,记者以一个对事态未知的角色,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组织问题,挖掘出事实真相,揭露问题实质的采访活动。
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人地揭露问题为目的的报道形式,起源于美国新闻界。它专门用来揭露政府和公共机构中的腐败行为和不法行为,故也被称为揭丑式报道。调查性报道是记者深人调查的产物。它要用具体翔实的事实性材料,指出丑闻、丑行的具体表现,揭露它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探寻它所产生的社会根源以及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
深度报道
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深度报道理论的提出
深度报道理论的产生,是对客观报道理论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促进了深度报道的诞生。
读者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要求报社、通讯社提供有深度的报道。
深度报道理论的基本内涵
深度报道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客观地解释新闻事件的含义和分析展望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延伸和拓宽新闻报道领域,更为详细、全面、深度地报道新闻事实。
调查性采访报道的结构
采访结构事实性采访+观点性采访
报道结构陈述部分+评论部分
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事实是观点的基石
观点统摄和深化事实
调查性采访的论证
1、论证寓于展示事实的过程中
2、恰当安排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事实的逻辑力量来完成说理过程。
3、调查性采访的论证强调的仍然是展示过程,在过程中说理,而非记者或主持人的逻辑推理。
4、调查路径:记者的调查是围绕悬念展开的,每一次调查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悬念的求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的,悬念的开始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时调查的结束。
魅力:观众参与思考。
社会责任心:冷静、勇敢地深入深入到社会矛盾中去。客观、缜密的考虑报道效果。
题材分类
批评揭露性调查
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调查
新问题、新事物调查
人物心态的调查
消费生活的调查
取证材料
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展现调查过程
制造兴奋点
全感采访
三、论证与论点----观点性采访
观点性采访是事实性采访的进一步升华和精炼,是调查性采访的评论部分的基础。
客观报道方法
以适当的(符合事实的)逻辑结构和组织信息;
对公共议题表达所有相关方面的观点;
记录事实、免除夸夸其谈和添油加醋
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排斥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和选择性
对客观报道理论的批判
局限性
客观性是值得追求但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的目标
事实是可以操纵的,绝对的客观公正是不可能的
学术界也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没有纯粹的事实,只有人对事实的构造和解释。
新闻策划的动因
如何进行报道策划
新闻策划实践扫描
新闻策划的两个案例
新闻策划概念引入过程
当今媒体对新闻策划的重视
新闻策划带来的一些问题
新闻策划带来的一些问题
老问题:主题先行;
恶性炒作,过度炒作;
商业味道浓厚的策划;
策划带来的新闻失实;
“新闻策划”的三个层面
对事实的策划
对报道活动的策划
对媒介运作的策划
新闻策划概念的界定
新闻报道活动本身的需要
新闻报道活动是主观认识客观、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既然有人类主体活动,就必然会有目的性、主动性,就必须进行计划。
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
对独家新闻的渴求刺激了新闻策划
充分发掘新闻价值,把新闻做足、做绝的需要
广告、发行要求内容方面的配合
如何进行报道策划
报道策划的五原则
报道策划的类别
报道策划运作流程
预测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是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和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性报道。从写作特点上分析,它与解释性报道极为相似,即都立足于对已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其背后的新闻和所蕴涵的深层次的东西。所不同的是,解释性报道是对已经过去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重在揭示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预测性报道则是对刚刚出现或未来将要出现的新闻事件、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预测出其最终结果和发展趋向。
4、在结构安排上,当事实的调查、事实逻辑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须适时引出不同阶层人士对事件发表观点见解,完成报道的主导传播意向。
5、请记住:论据的形象性、论证的群体化是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两大特点。
调查性采访的论点
1、论点与论据相辅相成,论据支撑论点,论点升华论据
2、论点源于论据,但要能跳出事实,把具体问题向更广的范围、更宽的思路扩展。
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方向
以“整合”创造全新的深度报道模式
打造网络深度报道品牌栏目
客观报道理论
客观性理论
“客观性”的视觉象征,是一个360度旋转的人眼——它意味着脱离了任何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
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同时,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区别开来
客观性的要求是,全面地、中立地、平衡地报道争议的问题,让人民了解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也就是说,新闻媒介是观点的报道者,而不是意见的鼓吹者。
关于新闻策划的含义,我们采用蔡雯的界定,即所谓“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指的是媒介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具体说来,这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媒介定位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二、媒介新闻单元(指媒介产品中以传播新闻资讯为主要职能的那一部分)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和管理;三、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本课程是采访课,因此主要侧重于最后一个方面,即新闻新闻报道活动本身的需要报道的设计与组织
☞主题与问题
☞主题与内容
☞主题与标题
☞主题形成的基本过程
☞主题的提炼与表现
对角度的选择
☞角度是记者采访报道中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角度与客观事实
☞角度与报道形式
☞角度与电视特色的发挥
☞角度选择的着眼点
对形式的考虑
☞形式指事物的状态结构。新闻报道的形式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报道方式
☞形式与节目形态
客观性“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为即使是事实也不可能被信任的世界设计的。”
补充和修正
它突破了“一事一报”的局限,不是简单地、平面地、就事论事地报道新闻事件,而是深人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挖掘,特别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深人挖掘,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信息。
深度报道要求“以今日之事态校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来”。
深度报道是在"五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
深度报道的特点
立体化、多层次的剖析
理性思辨色彩
现代新闻理念
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
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连续报道
系列报道
深度报道的要求
选择重要题材
从多侧面、多角度展开新闻事实,开掘报道的纵深感
深度报道方式摆脱了单纯用事实说话、不评述新闻事实的表达方法的限制,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新闻事件的思想内涵和隐含的意义进行揭示,帮助受众深人认识新闻事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