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改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我国电视节目中“大器晚成”的一种节目形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报纸深度报道的日益繁荣,电视新闻界开始涉足这一崭新的领域。
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开播,这是中国电视新闻界较早进行深度报道的栏目。
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创办,其中的小栏目《焦点时刻》是一个社会焦点类栏目,对深度报道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此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队伍不断壮大。
各级电视新闻媒体在深度报道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面对信息技术进步和新媒体兴起后国内、国际之间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以及受众越来越高的需求,我们应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一、电视评论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可或缺
我们通常把深度报道栏目的风格表述为“把编辑记者对事实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事件的报道,对事物内在逻辑的揭示,达到引导观众思考判断的目的”。
因此,提倡“多报道,少评论”。
在《新闻调查》中也存在“重报道轻言论”的倾向,为了显示节目的公平、公正,记者和主持人时常摆出一副绝对公允的面孔。
从电视形态的发展历程来看,对评论的排斥是由纪实热曝光热的误导造成的。
有些编导甚至把电视评论与主题先行画上等号。
主题先行是事先有一个结论,然后再到生活中找事实,即先有思想,后有事实,而电视评论是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进行评价,即先有事实,后有思想,是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截然不
同的两种电视形态。
既然报纸有社论,有述评,为什么电视就不能有台论,不能有述评呢?电视作为新闻媒介的一种,不仅仅要传播事实,还应传播声音和观点,即应该有自己话语权。
二、电视评论能增强深度报道中媒体的公信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受众的新闻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尤其是对新闻报道中主客观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受众逐步认识到,要求新闻事件传播的纯粹客观是不现实的。
新闻的客观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报道事件的过程本身就包括报道者对事件的发现和解释过程,主观介入不可避免。
第二、受众需要新闻媒介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工作。
面对当今信息量的日益扩大,生活在信息洪水中的受众对信息的吸收已经从渴求转向疲惫。
受众开始对媒介有了一种新的需求,他们不仅需要纯客观的信息,还需要媒介能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后,再传播给他们。
第三、受众希望在了解新闻事实同时,能听到社会各方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受众在声画一体的电视传播中已能体验到对新闻事件的亲历感,但同时他们需要倾听见解、分析、评论,需要了解报道者的主观内涵。
在认识了解了客观事件,又倾听了各方面的见解之后,自己作出判断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不必担心自己的评论会造成公信力的缺失。
相反,那种强调客观报道事实,那种标榜客观、公正,而将事实与意见严格
区分,报道就是报道,评论就是评论的做法也已不符合当代受众变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从电视评论所处的社会现实环境及新闻事业内部发展和改革的要求来看,只要人们还需要电视媒体,电视评论就会与电视新闻等一起作为主流新闻体裁而存在并发挥相应的作用,新闻评论现在是,将来仍会是新闻事业赖以生存的主要的体裁和形式之一。
三、如何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具有自己的声音
1、扭转采访报道的思维定式。
扭转采访报道时的思维定式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提高采编人员的理性思辨力,要求采编人员在报道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新闻五要素的展现,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多层次、立体化的透视,通过对事件横向和纵向的开拓、比较,展现记者对事实的深层次思考,并引导观众去思考。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过多迷恋形式和手段而忽视了由于节目形式变化带来的整个采访报道方式方法、思维方式的变化,也就是整个方法论的改变。
2、以核心论点为中心。
任何一则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都有一个核心论点,否则就不能算作一则完整和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
现在许多新闻深度报道节目强调由观众自己得出结论,淡化主持人、记者的主观意见,就容易由以论点为中心转向以事件为中心。
以核心论点为中心要求记者在一切的采访拍摄和制作活动中,都要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理清思路,牢记报道的中心目的,不至于偏离主题,在各种情况下迷失报
道的方向。
3、培养个性化的主持人和记者。
新闻深度报道要想占领更多的领地,必须要办出特色和个性。
个性化的深度报道栏目少不了个性化的主持人和记者。
主持人和记者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成为深度报道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报道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主持人和记者的素质来决定。
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决定电视新闻节目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电视评论更是主要借助主持人独特的新闻视角和个性的语言技巧去剖析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引导社会舆论的电视节目。
所以,评论中主持人的语言是亲切平易还是犀利深刻,是幽默风趣还是沉稳冷静,这都直接关系到节目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显然,电视评论这种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主持人的关键作用不容忽视,而主持人综合能力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素质就是语言素质,语言的内容和语言的技巧等都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
4、追求主客观结合的表现过程。
新闻深度报道要追求一种主客观形式有机结合的表现过程。
一方面,整个节目以新闻事实的报道为基础和先导,使深度报道真正具有客观公正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主持人和记者的主观述评和新闻化的论证方式来加强整个报道的主观性,两者互为补充,互为支撑。
5、总结电视评论的写作和制作规律。
首先,电视评论的题材应该着眼于重大政策问题和多方面工作及人民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选题要大中见小,尽量使论题具体,角度小些,问题集中一些,论证要做到开门见山,简洁明快,表明观点、态度,不必多方论证。
其次,电视评论画面之实与语言之虚应很好结合。
最后,电视评论的播发,无论是记者的口头评论或节目主持人在配合新闻时发表议论,都要注意亲切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尽量避免说教式,多用启发式,诱导式,力求缩短与观众的距离。
综上所述,随着受众主体地位的增强,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发生变化。
受众在收看新闻时,越来越需要参考性评论,需要适应多元化文化价值取向的个性化评论,需要有多种不同意见的人际化评论。
受众需求的变化预示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发展的趋势,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辅以分析和评论,形成一种有利于受众作为自己个人判断的信息体系,这是值得每一位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