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他的诗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
沈德潜说诗“贵有理趣”,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
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
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
《归去来兮辞》说:“质性自然”,《形影神序》说:“神群自然以释之”,“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
陶渊明说:“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
”又说:“茫茫大块,悠悠高晏,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人既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避免世俗的牵扰。
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的末尾两句涉及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乃是当时的士大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陶渊明无意用诗歌作去学的图解,他只是从生活中体验到一点真理,想说又觉得不必说,不好说,于是采取了一种含蓄的手法。
王授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在这首诗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以说是象。
象是在意的,所以说‘此中有真意”。
但真意是什么呢?没有说。
既然已经得了真意,也就可以忘象志言,不必将它说出来了。
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待的形象中体会出陶渊明的真意: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
人当然也要顺应自然之理,生,受气手大块;死,托体干山阿。
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乌的一瞬间忽然悟出的道理。
汉代杨王孙说:“吾欲裸葬,以反吾真。
”被认为违反了礼制,连他的儿子都不敢从命。
陶渊明却说:“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在返回自然的意义上,裸葬又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呢?“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亡是躯体完全地复归于自然,根本用不着恐惧的。
返回自然的思想,包涵着对于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
虽然它的方式只是消极的逃避,但其中却有反抗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返回自然的思想和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开辟了新的蹊径。
返回自然是总的思想倾向。
在道德修养方面,陶渊明提出“抱朴含真”作为奉行的原则。
“朴”,本是老子的观念,他说:“见亲抱朴,少私寡欲。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复归于朴。
”老子所谓“朴”有时指道,即宇宙万物的总根源,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有时又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
陶渊明所谓“抱朴含真”、“抱朴守静”,都是在后一种意义上应用朴的概念。
关于真,《连雨独饮》说:试酌百清远,重馆忽忘天。
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
百情远,是忘了世情,但还没有忘天。
再进一步,连天也忘却了。
但天并未离去,它体现为“真”,即天真。
任真才是首要的原则。
什么是真呢?《庄子》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真”与世俗利法相对立,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
“抱朴含真”的意思。
即保持这种本性,使它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亲扰。
“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
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构。
”这些诗讲的都是这个意思。
在陶渊明看来,一个人只要善于养真,保持真想,就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了。
“抱朴含真”又体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
他认为上古生民是最真朴、最淳厚的:“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名教兴起之后,人才渐渐失去了真性:“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其。
”“目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阎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他的理想是摆脱礼教加在人身上的种种巧饰、虚伪和名利的欲望,恢复类似上古时代人类的自然本性。
如果人人都能如此,那么社会的污浊丑恶就可以随之消除;一个淳朴的“傲然自足”的社会就可以建立起来。
正象他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中所歌咏的:“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
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他的《桃花源待并记》生动具体地描绘了这个“抱朴含真”的理想社会的图景。
在这里,“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没有人为的智巧。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想”,人人从事着劳动。
“春蚕收长丝,秋熟库三税”,没有君主也没有王税。
这自给自足、自然自得的桃源,便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体现。
陶渊明敏锐地感受到社会的腐败、黑暗和虚伪,他厌恶这个社会,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
仅仅这一点已经显示了他的卓越。
但陶渊明对社会的不满,主要是不满意社会道德的堕落。
他努力探索社会黑暗的根源,寻求一个光明纯洁的社会,但他找错了门径,找到人性和道德的范畴里,似乎“智巧萌”、“大伪兴”便是社会腐败的根源,只要用“自然”之义去净化人类的道德,就可以达到净化社会的目的。
他象一切看不到未来的人一样,只能从往古的传说中寻求理想,他所找到的理想不过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神界”,幽闭在桃源之中,永远得不到实现的机会。
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又表现为对于自然化迁的委顺。
陶渊明认为“化”是规律,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人也是不断变化的。
他的态度便是“纵浪大化”,以一种恬淡的心情顺应自然的规律。
《形影神》诗序说:“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
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
”人们由于惜生而产生苦痛,是因为不明了“化”的道理。
“神”以自然之理劝说“形”、“影”,所讲的不过是一个“化”字而已。
且看“形”与“影一之间的一段对话。
《形赠影》说: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莫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预。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形”羡慕天地山川之不化,痛感人生之无常,主张以饮酒来愉悦短暂的人生,这代表了魏晋时期相当普遍的一种颓废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针对“形”的苦恼,“影对主张立善求名以期精神之不朽。
《影答形》说: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追然范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慈荫若暂乖,正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道爱,朝为不自竭?酒云能消忧,方此炮不劣!“影”的话代表了名教的要求。
名教本有因名设教的意思。
名,既指名分尊卑,又指名誉声望。
《三国志翎书》卷二十二《卢毓传》:“常上畏教慕善,然后有名”,可见立善求名是名教为一般士入规定的道路。
陈寅格先生说:“(影)托为主张名教者之言。
盖长生既不可得,则惟有立名、即立善可以不朽,所以期精神上立永生。
此正周孔名教之义,与道家自然之旨运殊。
”所论极是。
对于“形”“影”的苦言,“神”代表诗人分别予以解释。
它先针对“形”说: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据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保龄具!“神”用自然化迁的道理破除“形”企求腾化长生的迷惑,是有积极意义的。
自麦田又以来神仙之说广泛流传。
晋以后以葛洪为代表的道教宣扬服食求仙、养生延年,适应了贵族地主妄图永久保持腐化享乐生活的要求,得到他们仿信任和提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魏晋玄学家大多迷信神仙企求长生,据说何晏悬第一个服寒食散“获神效一的人;嵇康相信服食养生;阮籍也说:“独有延年术,可以慰吾心。
”陶渊明却坚持化迁的思想,认为万物都是变化的,“情随万化移”,“万化相寻异”,否定取食延年之术,这是一种可贵的唯物主义态度。
对于“影”所主张的立善求名,《神释》说: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善恶的标准尚且不一,立善又有什么用呢?陶渊明在《饮酒》中说:“积善云有很,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在一个善恶不辨、是非不分的社会里,立善求名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
《神释》最后说: 甚意伤吾生,正立委近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使须尽,无复独多虑。
既然化是普遍的规律,那么就纵浪其中,顺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再以生死名誉为念了。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形迹凭化迁,灵府长独闲”;“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纵浪大化正是陶渊明一贯的思想。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怎样把崇尚自然的思想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他用自然作标准去衡量现实,发现了现实的丑恶和虚伪,主张返回自然的人性,返回原始社会的自然与淳朴。
他以自然作旗帜,和虚伪的名教、黑暗的政治以及竞逐名利的世俗社会相对抗。
这些都是可贵的。
然而陶渊明并没有完全摆脱名教的束缚,立善求名对他还有诱惑的力量。
崇尚自然和顺从名教两种思想常常在他心中交战,使他不能安宁。
他明如酒是“促龄具”,写了《止酒》诗,但还是忍不住常常要酥酌一醉,藉以忘却那缠绕在心头的苦闷。
自然与名教的交战,集中表现为归隐与出仕的矛盾。
他自二十九岁“起为州祭酒”,到四十二岁辞去彭泽令,前后十三年始终为此苦恼着。
《荣木》诗曰木槿范朝生暮落,想到自己“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十分感慨,最后一章写道:先师遗训,余岂云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他没有忘掉孔子的教诲,也没有忘掉名。
他在一些别的诗里又说:“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
”“心如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但他不能为追求功名而违反自然的原则:“惟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折誉、”“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他认为不论是出处潜跃,都应顺乎自然之旨。
显誉也是自然得来,不可用矫饰的手段求取。
对于富贵,陶渊明也未曾忘怀,他说:“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可见心中是有斗争的。
不过他认为富贵不能苟得:“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也不能违己:“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既轩冕之非荣,岂组袍之可耻。
”摆在富贵之上的,还有更高的原则即自然。
他真正做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囫,用自然之道战胜了对于富贵的希求,始终不与腐朽的世俗社会同流合污。
陶渊明的思想、生活和诗歌最终都达到了自然的境地,在中国古代的诗人和思想家里,他确是一个出类拔苹的人物。
二、陶渊明与魏晋玄学汤用彤先生指出,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新学”,它“鄙视汉代‘象数之学’,抛弃阴阳五行等旧说的传统”,带来了学术思想的重大变化国。
陶渊明的思想便是在玄学这种新的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别是玄学中具有进步性的反抗名教的一派,如嵇康、阮籍,对陶渊明影响最深。
崇尚自然的思想源于老子。
《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应帝王》也说:“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澳,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